第20卷第1期2021年1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Vol.20
JOURNALOFBEIJINGPOLYTECHNICCOLLEGE Jan.2021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综述
游小艳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806)
摘要: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高职教师职称改革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新热点,教师职
称改革研究对思考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构建教师队伍和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介绍高职院校教师职
称改革背景,然后综述教师职称制度在高职院校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对策,最后总结研究现状并指出
后续研究方向#
关键词:职称制度;高职院校;改革;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58(2021)01-61-04
DOI:10.3969/j.issn.1671-6558.2021.01.015
Survey on Reform of Teacher'Academic Rank System in
HngherVocarnonalCo leget
YOU Xiaoyan
(Shanghai Industhal and Commercial Polytechnic,Shanghai201806,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vecat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the refown oohogheeeoaaioonaeieaahee'aaademoaeank6y6iem ha6beaomeanewee6eaeah hoipoion eeaeniyeae.Theee-
6eaeah on ihoeeooem peay6an ompoeianieoeeon ihonkongabouiihedeeeeopmenieequoeemeni ooeoaaioonaeeduaa-ioon,buoedongup ieaahee'ieam and ompeoeongiheoeaboeoiy.Thopapeeooe6ionieoduae6ihebaakgeound ooihoee-ooem on hogheeeoaaioonaeao e ge6,and ihen6ummaeoee6ihepeobeem6etoiongon iheeeaeuaioon ooieaahee'
aaa-demoaeank on hogheeeoaaioonaeao e ge6and iheeeooemaounieemea6uee6.Fona y,oi6ummaeoee6iheee6eaeah6iaiu6 and pooniouiiheouiueeee6eaeah doeeaioon.
Key W o C s:academic rank syste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fown;ovewiew
o引言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构成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类型,教育部2019年统计我国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占比过半$高职教育以向社会培育一线高素质、高技能职业技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现代化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但目前高职院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师资困境,2019年高职教
收稿日期:2020-08-20
作者简介:游小艳(1992-),女,湖南娄底人,助教,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旅游地理,
62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职工699400人,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占比约为27%$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缺陷成为制
约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职称制度关系教师切身利益,也是激励约束高校教师的一项长效机制,职称工作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学校发展大局。
我国教师职称制度由来久远,现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历经百余年,处于不断发展革新中$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历经1949-1966(技术职务任命制)、1978-1985(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1986至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3个发展阶段⑴,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发展也经历了1986-2000(标准共用时期)(2000-2016(三足鼎立时期)、2016至今(放权发展时期)3个阶段[2]21$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综合分析历年有关高校教师职称研究的成果,总结发现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开展初期,在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钻研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职称评聘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职称制度改革呼声渐起。国家先后推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师职称改革,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以总结前人经验,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1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对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的弊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1职称困境制约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接社会需求的一线技术技能岗位,人才质量决定院校核心竞争力,而师资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高职院校的调研成果发现,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业满意度低、人才流动率高等问题普遍[3],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教学紧跟行业动态,教学压力大;生源质量较差,教学难度高;教学外的其他工作多,易产生职业倦怠;绩效考核不全面;编制数量的限制加剧职称评定困难度等⑷。从激励层面看,高职教师所能争取的课题项目经费等远低于本科院校,绩效工资基本取决于职称、学历和课时量[5],提升职称成为高职教师除离职外改善薪酬、缓解生活压力的主要通道。1.2职称评审指标缺乏高职特导向
研究成多为高职教师职称,科研与其他工作的评审比例设置不合理,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历轻实践技能等现象[6]$高职教师课时量多、教学任务重,应当将精力倾注在教学效果和方法创新上,科研导向有碍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现状远不如本科院校,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科研等要求,限制了大批拥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低学历教师职称评定。教育界强调“双师型”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但职称评审制度中缺乏相应导向[7]。当前,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称评审标准对教师专业成的导促进用不$
1.3职称评聘模式单一,评后管理不足
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模式基本实行“评聘结合”模式,高校根据教师所评职称进行劳动聘用,发放相
应薪酬。职称评定终身制现状成为阻碍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和发展活力的重要原因⑻,“一评定论”的制度易使人在达到预期职称层级后,疲软松懈失去原有动力,而定编定岗门槛对后进教师的发展晋升形成阻碍。同时,职称评后的业绩要求制度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竞争退出管理机制,易使一批学术能力低的人员为“一劳永逸”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9]$
2高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策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存在题的研究,主要有制科学机制、、
标改革、发挥评审功能导向、规范评审流程、提高评审监管效度等主张。以下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2个度,高职教师职称制度改的研究内$
2.1定性评价的职称改革建议
2.1.1教师体系分类评审
性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待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多元评审体系,新标准制定应遵循设定独立体系、注重“双师”导向、分类考量等原则[10]$高职教师与综合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向各异,职称评审体系也应相对独立设置,以符合高职教师“双师型”发展的目标要求$职称评审模式上,应对教师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分别开展职称评审。不同研究者对教师的类型划分提法各异,整体上以教师
工作岗位性质和教学性质的差异作为划分依据。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师资类型划分研究如表1所示。
1游小艳: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综述63
表1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师资类型划分研究
研究者(年份)文献来源师资类型划分
苏学愚(2014)朱盘安等(2017)赵晓芳(2016)经月美(2017)黑龙江高教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文教资料
科研评价体系
教师系列(含教学型
教师、教学科研型)
教学型
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系列
实验教学型
学生工作评价体系
自然科学研究系列
科研型
行业工作评价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系列
服务型
专任教师系列
其他系列(含教育管理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技术及其他专
技系列的教师及管理人员)
2.1.2注重指标导向,开展多元评审
建立评价标准多元、评审团队校企混合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形式。对评审指标设置提出由重科研,向育人、教学、实践、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综合评估转变,注重“双师型”导向。“双师型”教师概念自20世纪末提出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有“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叠加”“双层次”等观点[11],“职教20条”文件将“双师型”教师注解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当前高职院校引进的师资人才中,高学历师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低学历师资理论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改革设计研究如表2所示。
表2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改革设计研究
研究者(年)文献来源职称评审指标设置
等(2007)职业教育研究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荣誉奖励教书育人价
贾杏玲等(2015)人才资源开发政治思想教学工科学研究会务
唐鸿铃(2017)知识经济资格资历条件教育教学件科研件破格条件
孙艺方(2018)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教学工作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应用荣誉奖励(2019)机械职业教育学资与教学工科研及会务工综合获奖特殊贡献
由表2看出,导向指标研究认同度最高的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个维度。
教学工作指标下,考量项目有教学数量导向和教学导向的价,有学生证、、
实习、就业等项目效果纳入教学评价的主张。
从职称改革指标成果看,学者大多支持科研指标,不能在改革中“一刀切”。科研成果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处于职业教育的前沿领域,理应促进实践经验向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行业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成长,也需要教职人员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研究、教材开发等。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开展平台的不足和教师主观因素等差异,可引导开展相应的技术、应用类研究[12]$在社会服务等实践类指标的研究中,对评价项目认知各不相同。一类认为社会服务指标是教师服务区域社会企业的工作能力,含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供技术指导、参加技能培训等;另一类认为社会服务指标是教学、科研成果中能够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技术研发推广等的内容$
2.1.3评聘分开,规范过程管理
科学评审指标体系下,评审过程中各环节的公正、规范是职称制度改革实现的保障$构建校企参与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职称评审前后“双公示”制度等[13],保证职称评审的公正透明性。同时,完善职称评审结果评后反馈机制,使申诉反馈、结果处理等程序能接受政府、企业和教师监督,切实保障评审公平)2*58$
制定评聘分离的岗位聘任制度,竞争上岗,激发教师团队的岗位履职责任感。打破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只上不下的终身制现状,引入竞争考核机制,持续发挥职称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各等级职称的取得和续评设定一定的考核周期和要求,周期内达标的教师续任职称,对不达标人员降级考核[14]$如取得讲师职称后,5年为1个考核周期$5年内达到讲师考核要求,可以续评或在规定年限后申报上一级职称;达不到考核要求,则打回助教职称重新评审。
2.2定量评估的职称改革对策
基于传统的专家封闭评审模式存在的主观性和其他干扰因素影响,建议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应引入科学计量指标和方法[15],结合专家主观评价共同完成。在评审指标及权重设置的研究上,成果整体偏少。朱淑瑜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研究案例,根据院校性质、办学质量等多方差异,将高职院校划为3个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推
64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出3类院校各等级职称的职数分配计算公式及各等级职称结构比例。
朱盘安等根据四大系列的师资岗位,设计10套评审方法,百分制设置2级指标,综合考评高职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育人、科研、学术地位与作用、工作考核等内容。郑柏松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设置学历资历与特聘岗位等5项一级指标,中、高级职称按5项指标要求,以权重高低进行引导,并通过二级指标赋分制开展量化评审。李杨在JZ职院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中,提出构建集职业素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学习成长的指标体系,通过多主体打分的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
3高职教师职称制度的反思与建议
3.1研究现状总结
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与研究,总结为以下特征:
(1)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研究近10年来关注度持续升温,研究成果在总结职称制度弊端的同时,提出各类改革设想与对策;(2)研究观点的提出多出自研究者自身经验的判断和已有研究成果的结论,采用案例研究分析和科学分析工具的成果占比偏低,见刊质量大多不高;(3)研究关注点多集中在对职称评审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探究上,一致认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应当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贴近职教目标需要;
(4)评审指标设计研究中,观点偏笼统概念化,强调重视教学评审、放低科研比重,但鲜有成果提出合理的教学评估方式,对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多元评审指标缺乏深入研究,未能提出合理的评价计算方式;(5)职称评审流程中,异议最多的是评审过程和评后管理,呼吁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聘竞争机制;!6)对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推进主体责任的相关研究极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会业、专业技术人等相关主在职称制度改革中的权责分工研究不足。
3.2反思建议
当前,全国已有部分地区和院校开展了职称改革尝试,改革角度有降低任职资格条件(重点是降低学历要求、弱化科研任务要求),提高教学评价,增加实训实践等活动项目,重视竞赛获奖等指标。当前改革在试探撬动“旧疾”的同时,也随之易引发新一轮的问题。整体表现为高职教师硬性能力要求缩小;在降低传统指标要求的同时,新指标数量和质量要求模糊;评审指标多元化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质量分层控制方式;忽略学科性质差异,导致的一些实践类指标上(如竞赛等级与数量)教师间差距的不公平等问题。
革旧出新是一个破茧的过程,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在顺应时代变化革新时,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忽略了新问题新矛盾的治理。需在政府引导下,不断完善规范各层级政策条例,实现政府大方向引导、各院校“因地制宜”个性化发展、搭建有效的评审监督反馈机制,在改革落实中循序衔接。
在研究层面上,应注重实证案例的经验分析和思考总结,为后续研究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程提供经验借鉴;应倾向于评审指标的执行质量、数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索职称评审指标评价可操作性强、层级划分有效的科学计算方式和管理价方;应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各相关主体的权责职能的研究,发挥各改革相关主体的能动性。
4结
师资问题成为当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关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生命力和强壮性。当前,学界对高职教师职称改革研究的成果丰裕度仍欠佳,且研究方多于性价,在估的职称标设计上有待更多关注$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的院校,应当积极总结和分享本校改革实践经验方法,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壮大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亚庆,蔡宗模.建国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审
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27-34.
广东省职称评审网[2]王艳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发展与问题研究)D].开
封:河南大学,2018.
[3]徐雄伟,高耀明.民办高校学术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62-69.
[4]杨燕.浅析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原因[J].商业经济,2016
(7):91-92.
[5]苏雪霏.我国民办高职教师队伍发展不稳定原因探析
[J].职教通讯,2017(5):67-69.
[6]张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析[J].轻纺工业与
技术,2020,49(5):180-181,
[7]卢淼.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的改革探究
[J].职教通讯,2015(23):49-51.
[8]王雯,周和平.基于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下高职教师职称
评聘对策与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4(2):136-140.
(下转第73页)
1秦娟华,等:新冠战“疫”中高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积极变化及原因探究73
护、科研、志愿服务、后勤保障等各条战线不畏艰险、赴汤蹈火、敢于担当、英勇奋战的先进典型⑸;大力宣传社会各界普通民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新冠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很多就是身边人、身边事,对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2.5强大便捷的自媒体平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6]$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学生们足不出户,但是并没有妨碍他们接收各种信息。大学生们通过、微博、抖音、QQ以及各种新媒体渠道获悉最新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思所感通过这些平台传播出去。通过平台了解到的先进人物故事、典型事迹甚至正能量“网红”的高尚行为,深深地触动着学生们的心弦,对大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与认同感的同时,还会促使自己主动学习和效仿他01的言行。
俗话说: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自媒体时代给学生带来的获取信息的便利,对学生思想状况发生的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发生的积极变化和原因分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一是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与素材,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坚持“因时因事而化”的原则,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思想状况迅速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与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顺势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准内容和教育路径,与学生同频共振,切实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入脑入丿卜,外化于行,切实提升实效性。四是要高度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豁达的心态,用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生命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参考文献
[1]程美东,陈晴.更好地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对部
分英文媒体中国战“疫”报道的观察思考[N].中国教育报,2020-03-12(05).
[2]陈雅娟.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原因探析[J].才
智,2019(19):142-143.
[3]余正文.经历抗击非典的斗争高校大学生思想发生可喜
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16-18.
[4]陈庆庆,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探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48-151.
[5]徐文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N].人民日报,2020-03-
18(04).
[6]徐晶.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2.
(责任编辑:张艳霞)
$$$$$$$$$$$$$$$$$$$$$$$$$$$$$$$$$$$$$$$$$$$$ (上接第64页)
[9]章登科.职称政策下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学术价值观状况
调查及分析[J].知识经济,2018(8):120-121.
[10]俞启定,王为民.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
准的套用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16-17.
[11]何农.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辨析[J].教育与职业,
2008(11):144-145.
[12]雷家彬.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高校
教育管理,2016,10(4):91-97.[13]张建芳.高职院校职称评聘的问题探析[J].太原城市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60-62.
[14]宋广文,李建惠,何文广.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几
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0-25.
[15]解飞厚.科学计量与专家评审:关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
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3):69-73.
(责任编辑:张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