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
陈文敏
湖南省招生信息网【摘 要】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与“网络与新媒体”有关的高端人才成为市场急需,国内名牌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处在办学成长期,地方性大学的这一专业更处在专业初始期、试错期.厘清地方性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路径,减少办学盲目性,能优化办学效果,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5(029)003
【总页数】4页(P96-99)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
【作 者】陈文敏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0
当社会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的融媒化、产业化趋势,使得信息的传播维度、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播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随之带动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之教育革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立基于以下变迁: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开设新媒体专业研究生班,网络传播方向、网络新闻班。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出台后,本科招生目录中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更改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传播学下设专业之一,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招生。2013年教育部批复28所高校招生,如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14年批复20所高校招生,2014年申报的39所高校处于申报公示阶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媒介融合专业、数字艺术专业的升级专业,有更大的内涵与外延,这一新专业之于地方性大学的办学价值有两个维度:其一,信息化社会用人市场的迫切之需;其二,信息传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诉求。当前市场强
调内容生产与媒体管理并举,理论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调整其人才培养定位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高校新闻传播学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学科发展前景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带动新闻传播、艺术、管理等多个一级学科的发展建设。
一、地方性大学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当前,地方性大学的新媒体专业多半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存在着学科体系与学科属性边界不清、专业师资供给不足、因人设课等问题,对新媒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掌握不够,种种结构性矛盾导致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对重点高校办学经验的借鉴与区分,更能彰显地方性大学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
(一)目标定位:有别于名校相关专业的差异化培养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原则,经过几年的发展,被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不同程度吸纳。当前国内高校新媒体专业大致有三种范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
、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1],这三种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但与以上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办学规模、城市口岸、资金供给、师资力量、影响力等方面都相距甚远,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应该坚持新闻学、传播学、技术派中的哪一种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取决于地方院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所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学位有工学、文学和理学三种,这三种学位授予类型各有侧重,但若“跟风”办学、盲目照搬名校模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地方院校必须考虑到自身学科优势与周边产业发展状况的契合,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当前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多设置在文学院或文传院,侧重于传统新闻学或侧重于网络技术都不太符合办学条件,加之新媒体早已融汇在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其兼容性和包容性更接近于传播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应该积极拓宽学生关于新媒体的知识面,培养其互联网思维和钻研精神,突出内容生产和思维层面的训练,辅以网络技术层面的训练。地方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基本定位还是文史类,且网络媒体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内容处理,着重于策划和营销能力,因此不能等同于理工类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存在“专通之辨”,地方性大学应立足本地,实施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
若贪多求大、以全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必然在“专才”、“通才”上两头尽失。有人认为,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一专多通”,即“以专立身,以通结”[2]。培养出的学生要区别于纯粹理工科、技术类、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人才的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是地处湖南西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学专业办学始于1998年,2014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式招生,新媒体专业设置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依托于文传院的学科优势,偏重于传播学层面的培养,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这在地方院校中具有典型意义。
(二)价值定位:从传统就业到自主创业的多向思维
当前,国内名校培养的新媒体人才更强调大传播、信息化、国际化的视野,但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地方性大学的价值所在。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数字媒体教育资源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才易流失、引进困难。以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为例,这所办在湖南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长期以来对湘、鄂、川、黔、渝五省(市)边区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队伍补充,发挥了较大作用,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生产诉求,承担起以湖南西部为原点,向全省
、全国输送人才与智力的使命。吉首大学新媒体专业的做法是,以长沙的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和以此形成的园区为平台,与湖南省政府红网、华声在线、潇湘晨报、星辰在线等媒体深度合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与管理、政府门户网站运营与管理上进行有益尝试,使专业建设适宜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力图达到服务区域经济、优化高校学科建设的双赢局面。
除了调研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怎样的专业人才之外,地方性大学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在其个人的价值定位上作出指导——从传统就业走向自主创业。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球化与网络教育中心主任赵勇在其新著《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中提出,人类社会面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向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范式的转换,他认为“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教育范式的目标[3]。我国教育部启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意人才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强调与互联网的连接,线上与线下融为一体,出现了众多“跨界”的就业与营销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有创业勇气、有自信、有责任的年轻人,以适应未来世界的变迁。在新媒体专业建设的理念中,知识要有活力而非僵化,“自主创业”应该成为“传统就业”
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