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清朝的教育内容是以()为中心的封建道德训练。
A.《四书》
B.《五经》
C.三纲五常
D.《朱子全书》
2.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A.策文
B.八股文
C.诗赋
D.义理
3.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的教育方针。
A.反侵略
B.反儒反封建
C.反西学
D.反洋教
4.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学校是()。
A.宁波女塾
B.马礼逊学校
C.英华书院
D.格致书院
5.1853太平天国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A.《新遗诏圣书》
B.《旧遗诏圣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真命诏旨书》
6.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
A.中华教育会
B.中国教育会
C.马礼逊教育会
D.基督教中国分会
7.洋务派在1862年创设的外语学堂有()。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广州同文馆
D.新疆同文馆
8.下列书不属于康有为著的是()。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大同书》
D.《新民说》
9.由梁启超等人倡议,1898年于上海设立了()。
A.北洋西学堂与
B.南洋公学
C.经正女学
D.时务学堂
10.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大同书》
11.“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朝的学堂改称为()。
A.洋学
B.新学
C.学校
D.学院
12.民国初年确定的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其核心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3.民国成立初年制定的学制被称为()。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戊辰学制
1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A.湖南自修大学
B.上海大学
C.黄埔军校
D.劳动学院
15.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
A.《教会教育问题》
B.《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C.《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D.《教育独立议》
16.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社会与教育现象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7.指出三纲学说是一切封建道德和政治的大原,是一种“奴隶道德”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8.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A.徐特立
B.陶行知
C.陈鹤琴
D.雷沛鸿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A.抗战建国
B.教育服务抗战
C.教育第一
D.“战时须作平时看”
20.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以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
A.《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
B.《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C.《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D.《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
2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是()。
A.干部教育
B.成人教育
C.军事教育
D.普通教育
2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真正确立的时间是()。
A.1937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5年
23.《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
A.日本
B.英国
C.国民党政府
D.美国
24.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
A.小学
B.中小学
C.扫盲
D.
职业学校
25.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属于()。
A.高级干部教育
B.中级干部教育
C.初级干部教育
D.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为推祟程朱理学,康熙亲自撰序的书有()。
A.《朱子全书》
B.《性理精义》
C.《续通志》
D.《续通典》
E.《续文献通考》
2.“实学思潮”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其代表人物有()。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唐甄
E.颜元
3.清朝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主要有()。
A.岁贡
B.恩贡
C.拔贡
D.优贡
E.副贡和例贡
4.为了有效地向众进行宗教和政治教育,太平天国出版了不少官书,作为教育的重要教材。其中规定作为人民读本的有()。
A.《旧遗诏圣书》
B.《新遗诏圣书》
C.《天命诏旨书》
D.《三字经》
E.《幼学诗》
5.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
A.宗教
B.政治教育
C.民主
D.平等教育  C.科学技术教育
6.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物有()。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龚自珍
E.马建忠
7.到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已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
A.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B.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C.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D.中西教育碰撞
E.教育称为统治阶级的附庸。
8.洋务教育的性质是()。中国教育考试入口
A.官僚性
B.封建性
C.腐朽性
D.买办性
E.保守性
9.洋务派设立的技术实业学堂有()
A.福州电报学堂
B.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
C.天津西医学堂
D.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E.山海关铁路学堂
10.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
A.留日学生
B.留美幼童
C.留欧学生
D.留俄学生
E.流法学生
11.严复认为要拯救垂危的中国,要做到()。
A.“鼓民力”
B.“开民智”
C.“新民德”
D.废八股
E.革命排满
12.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王韬
B.容闳
C.薛福成
D.郑观应
E.马建忠
13.维新变法期间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有()。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C.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D.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
E.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
14.蔡元培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提出要“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其措施有()。
A.发展研究所
B.改变学生的观念
C.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D.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E.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15.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开始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
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E.教育独立思想
16.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当时主要有()。
A.教育的乡村化
B.教育的个性化
C.教育的平民化
D.教育的实用化
E.教育的实用化17.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
A.推行注音字母
B.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
C.实行白话文教材
D.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E.改革教学方法
1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了战时教育教育方针要点主要有()。
A.三育并进;
B.文武合一
C.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
D.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
E.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
19.遵循战时教育方针,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实力采取了以下措施()。
A.高校迁移
B.学校国立
C.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D.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
E.坚强对学校控制
20.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管理进行控制的措施有()。
A.“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
B.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
C.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D.实行毕业会考制度
E.建立特务系统
2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众教育馆,包括()。
A.书报部
B.美工部
C.学校部
D.文艺部
E.体育卫生部
22.苏区教育的中心任务包括()。
A.儿童的义务教育
B.众的社会教育
C.干部教育
D.党化教育
E.武装斗争教育
23.革命根据地的教学方法重在()。
A.启发
B.研究
C.讨论
D.实际考察
E.实习训练
24. 延安大学设3个学院是()。
A.俄文学院
B.民族学院
C.行政学院
D.艺术文学院
E.自然科学院
25.延大教学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提倡()。
A.边学边做
B.实验
C.互助
D.讨论
E.质疑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八股文要求作者必须按规定格式准确阐述自己的见解。()
2.明清中央官学除了国子监外,还设立了太学。()
3.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派驻中国的各种官方机构来实施的。()
4.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最早名叫中华教育会。()
5.早期教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社会下层的子弟。()
6.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不再要求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
7.1972年起的幼童赴美国学习,是近代官方最早派遣出国学习的措施。()
8.福建船政学堂首创派学生赴欧洲留学之举。()
9.所有乡会试,科岁考一律停止,延续二千多年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终告结束。()
10.教育近代化进入普通教育领域是从维新运动开始。()
11.中国教育会就是中华教育会。()
12.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小学读经课,标志着传统经学教育的终结。()
13.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学校毕业生奖励出身的作法,使学校最终与科举脱钩。()
14.新文化运动开展“打倒孔家店”的斗争,对孔子予以彻底否定。()
15.用白话文教学,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6.新文化运动时期推广国语的标准的注音方式是使用注音字母。()
17.大力提倡并实行“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
18.“三民主义”教育实质上民主的、科学的。()
1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文化教育方针尚未提出共产主义的教育任务。()
20.革命根据地除小学和师范外,各类教育多是短期培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
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四、论述题(共15分)
1、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9分)
2、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