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名片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和较为快速的发展,针对课程本身、学生学习负担等的改革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关注度和实效,但是,教师的职能变迁和教师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培养路径还有待于关注和指引。本文就试图辨析新时期以来教师职能的新的变迁,同时力图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透视出教师职能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职能;培育路径
教师是教学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主题之一,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职能并未得到严格的规制,但是教师的“传到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却是世所共知并作为一种近乎于约定俗成的表征性成了教师职业的意义指向和功能定位。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乃至当代,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作为国民教育的有效推动者,还是作为知识及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作为育人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但是,新时代的特点却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新时代的教师们需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努力探讨自身职能的新发展、新变迁,用智慧和汗水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一、教师的职能定位及其新转变
1.传统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及其职能
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单纯的老师、师者。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曾经在其《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韩愈的这种观点秉承了唐代以前古人的“师者”观,同时也是对后世“师者”观的一个定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师职能和角的定位基本围绕于这样一个观点。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教师是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角来为这个社会服务的。人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有疑惑。那么,老师就是这个帮主你解疑答惑的人,如果有疑惑而没有老师的指引,一个人的疑惑,可能就永远没有解答的机会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也成了我国社会对教师基本角的一个认定标准。
但是,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一种误区,那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用知识来充满这个容器便完成了教育。”[2]很显然,教师和学生
的角在长时间内被放置在一个单向的维度内,而缺乏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学生成了“容器”,教师成了“漏斗”。“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思想和观点。因此,长期以来,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和接受者的地位,而老师总是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角也就不足为怪了。
2.新时期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职能定位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领域不断扩大,中学生的思想朝着多元化与立体化发展, 如果还单纯使用传统方法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以至于影响师生关系。现在,我们应当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如感情教育、娱乐教育、社会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等等,力求做到入情、入理、入脑, 使学生从思想上乐于接受。”[3]不难看出,随着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角已经从单一的授业解惑开始向既传道受业解惑又要做知己、朋友——也就是从单纯的老师、师者到亦师亦友的转变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的进步、思想的变迁,但也看到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越来越深入人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一直以来是学生必须遵从的伦理法则,这一方面对尊师重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显然也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损害了学生的正当权益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而,《教育部2006 年的工作要点》中就提出了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教材建设,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支持综合大学培养教师,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和水平。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这里,不难看出,教师的职能定位虽然还延续着传道受业的职责传统,但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已经为教师职能的变迁发出了信号。“学校要培养一代新人,只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有目的的、协调的活动才能达到。因此, 注意和调整师生关系不仅是时代变革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4]
总之,比较新旧两种教育环境下不同的教师职能定位和教师角的变迁,不难发现传统模式下教师职能及其角定位的单一性。“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重视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尊严与权利, 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5]
二、新环境下教师职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传统模式下的教师职能和
角定位都需要一个突破和发展。而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职能转轨后的培育途径则需要通盘考虑。
1.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致力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新型的角意识和职能感,帮助他们认识新环境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法》(1993年)、《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等陆续颁布。针对教师的新要求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得到深刻体现。教师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和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演变为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具体目标。
除此之外,学校方面理应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合理可行、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教师之所以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部门在认定教师政绩的时候往往“唯成绩论”,因而造成了我国教育的突出弊病。因而,改进评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衡量的标准势必是教育改革和转变教师单一化职能的必由之路。
2.教师
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应该自觉转变思想,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职能定位的新要求。扎实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法律文件,从思想上首先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
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注重个人健康情感的培育,树立科学的角意识和职能意识。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面临信任危机的时候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现实情况,积极寻求信心重建模式,增强在教育工作中的信心。因为,“在教师管理中,虽然意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日益加深的教师信任危机明显地阻碍了这一理念的实施。综观目前的教师管理,对教师的不信任充斥着管理的各个环节:频繁的检查、过于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学生评教的滥用等等,从中可以明显感知到对教师的质疑甚至否定。”[6]
3.教师、学生、家长、社会
教育工作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显然已经无法真正完成当下教育工作对教育任务的要求。因而,积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教师单一化的教育,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层面寻求合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才能胜任新环境下教师职能的新转变和教师任务目标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资源网免费课件
具体言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加强与学生家长定期、经常性的交流,在双方友好和谐的氛围下共同推进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在社会协调的信任资源能够被更好地保护和激活时,社会秩序的质量和运用权力、金钱和知识媒介的效率才可能被极大地提高。”[7]就是说,作为教师,理性学会借助于各方力量,在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来共同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小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定位和角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突破,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摆脱单一的“传道受业”的模式。为了培养健康、协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教师应该积极探求新的教育路径,借助于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合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打好这场职能转变、角发展的硬仗。
参考文献
[1] 韩愈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1993.2
[2] 徐景民.浅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6).
[3][4] 任大洲.谈师生关系的变化与调整[J].安徽教育,1988(4)
[5] 李小华.浅议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成才之路,2008(01).
[6] 徐立明.教师管理中的信任危机.教育学术月刊,2010(2).
[7] 张康之.论信任的衰落和重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