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部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学习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由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该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传统零散的媒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呼唤立体化、多形态、多层次学习资源的出现,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①课程意识不强,很多教师多年来讲授这门课程,感觉内容简单,几乎不用备课就能讲课,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②教材是为适应全国各地学生学习编写的,很多内容从零基础讲起,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和应用,到中职学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何开设无从下手;③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快,现有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陈旧,软件版本过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④现有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零散,共享网络资源少,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⑤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呼唤全新的课程评价系统,不仅仅强调学生的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因此,建设网络课程,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思路
精品网络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满足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推动课程内涵建设,促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①课程设计应紧紧把握课程目标和任务定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就业需要,为继续学习提供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学生、教师等不同主体的教学需求,课程内容设计体现学校特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建设。②课程内容的呈现应体现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优化设计,“教学做”或“理实一体化”程度高,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网络课程资源表现形式多样,把课程配套的电子教材、教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演示课件、学习指导、参考资料、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微课程等资源整合起来。③课程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的基础,平台栏目设置应科学,导航清晰,界面布局合理、美观,充分体现课程特;网络运行流畅,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清晰,链接设置明显,便于检索。④课程使用效果应充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网络课程
建设与实践
魏茂林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23)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就业、升学以及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为丰富该课程的内涵,使该国家规划教材校本化,作者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将单一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享网络课程资源,拓展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网络时代混合学习的需要,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2-0029-04
图1
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与人机交互的特点,能进行
在线学习和学业评价,师生之间能在线开展交流等。⑤
课程创新特明显,教学设计新颖全面,如教学做一体
或理实一体、课程论坛、服务社区等;能够体现网络课程
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网络课程原创性资源比例较
高。课程界面见图1。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与方法
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只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组建高效的课
程团队是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采取有效措
施,引导教师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的学
习,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精品网络课程
建设工作的基础能力;其次组织教师加强精品课程教学
研究,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出谋划策;第三,教师团队分工
合理,积极投身到课程的建设中,确保课程建设按时完
成;第四,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后,教师是使用的第一人,
不断加强宣传,推广使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精品网络
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实效。该课程参与教师10人,计
算机专业学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老中青结合,年
龄梯度、职称结构合理。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前,课程建设团队分
别到相关行业企业走访毕业生和部分在校学生进行访
谈。行业企业调研除常规的访谈、问卷外,通过文件检索
查行业发展规划和政府报告,还可以通过各大招聘网
站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进行访谈等方式交流,
从自身体会在校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通过
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与在校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学
习的建议(见表1)。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该课程的能力目
标(见表2)。
精品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
设计理念源于学习与领悟,权威专家、优秀的同行,关键
是要善于学习,用心领悟先进的设计理念并成熟于实践
与反思,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才能将先进的理念吸
收、内化,并将先进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结合本课程在中职课程中的定位,以提升学生综合
素质、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双模块、双贴近、双主线模式
进行课程设计(见表3)。
基础模块以任务书为载体,配备素材、效果图,引领
学生完成任务,以课件、微课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
究、深入探究;职业模块以指导方案为载体,配有电子书、
微课、案例、文本形式学习资料等,引领学生按行动导向
过程完成项目。
该课程的设计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借鉴高校先
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企业基于工作过程和职
业素养的职业模块内容进行开发设计,从“知识本位”到
“能力素养”,由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变为综合能力
的应用,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从“如何
教”到“如何学”,以任务书和项目指导方案为载体,辅以
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教
学内容设计上既注重项目和任务完成的结果,更注重在
完成项目和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职业体验。
优化课程内容首先搭建好课程架构,再确定课程具
体内容与呈现方式。教学内容整合、拓展的具体方案为:
基础模块立足学生已有基础,对教材做减法,删除零基
础下的基础知识和详细操作步骤,整合出重要和必备的表1课程调研结果
范围调研结论
用人单位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更高,希望增
加更多的实用性内容
在校生有一定基础,对零基础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同时
又对新版本熟练度不高
表2信息技术课程能力目标定位
能力定位能力目标
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实际应用能力
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
常见问题,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
基础
综合职业能力
获取、处理、分析和发布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
力;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表3课程设计双模式
模式内涵
双模块
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是
对教材进行提炼精选而成,职业模块是根据岗位需
求和工作过程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双贴近基础模块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职业模块
设置贴近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
双主线基础模块以学习情境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职业模
块以职业情境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
图3
操作技能,为深入学习铺垫台阶。应用拓展立足学生综
合应用能力培养,对教材做加法,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大
作业,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
能力;职业模块立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对教材
中的实训项目进行了拓展,为每个实训项目设计指导方
案,扩充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如图2所示。以第6单元为例,设计见表4。
基础模块以学习情境和任务引领教学内容的安排,
形成“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深
入探究—展示评价”的逻辑组织体系;职业模块的内容组
织以职业情境为主线设置实训项目,形成“职业情境—实
训项目—小组合作—综合评价”的逻辑组织体系。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
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
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的
课程资源既满足了教师的教,同时又方便了学生的学,
除了常见的教学案等纸质资源外,还制作了微视频,建
立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库、学习网站、交流平台,满足了线
上线下学习的需要(见表5)。
除了常规的课程资源外,开发了大量的原创性课程
资源,如学习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微课视频等,这些原
创资源融合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应用中。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
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重点突出使用任务引领探
究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合作能力生成教学法。任务
引领探究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融合探究性的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行动导向的项目教
学法就是将项目式作业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
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
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合作能力
生成教学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主
探究阶段,组内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合
作;在合作探究阶段,组内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在展示评
价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作品。
精品网络课程通过信
息化手段的使用创新教学
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
备展示分析学习情境、学
习任务、优秀作品;学生从
网络平台下载素材、浏览
PPT课件、微课等资源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
平台提交作业、开展主题
论坛、交流学习心得等;通
过进行移动学
习等。见图3。
表4课程设计单元示例
第6单元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的应用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
学习情境具体任务职业情境实训项目
又到招生
宣传季,需
要你为初
中的学弟
学妹介绍
我们的学
校,请制作
一个学校
宣传的演
示文稿,并
使用演示
文稿做好
宣传工作
任务1创建学校宣传演
示文稿的封面、目录和结
束页
任务2创建学校宣传演
示文稿的正文页
任务3对学校宣传演示
文稿进行美化布局
任务4为学校宣传演示
文稿添加动画
任务5学校宣传演示文
稿演示与发布
应用拓展制作个人成长
演示文稿
销售情况制作
统计报表完成
后,小王受到
了公司的肯
定。公司又交
给他一项新的
任务:制作在
产品发布会上
播放的演示文
稿,为商家介
绍其功能和特
实训项目
6
制作产品
介绍演示
文稿
图2
表5教学资源
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
1.课程标准
8.教案:任务书、教学
设计、应用拓展、项目
指导方案
1.典型案例库8.试题库系统
2.教学大纲
9.微课:任务书类、操
作技巧类、疑难解答
中国教育资源网免费课件类、趣味知识类
2.Flash学习
资源
9.作业系统
3.教学计划10.学习指导  3.学习资源库10.在线测评
4.课程介绍11.课件  4.素材库11.互动交流
5.校本教材12.教学案例  5.实用教材12.课程网站
6.电子教材13.任务书素材  6.作品赏析13.
7.教学录像14.核心能力测评标准7.名家经验14.云学习平台
课程评价既应重视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学习过程,
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更应该起到促进学生发
展的作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评价:①评价内容
多维化。从操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
多维度进行评价。②评价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
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基础模块采用对任务书完成
结果和过程的评价方法、应用拓展部分采用对作品设计
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职业模块根据各项目特点采取不
同的评价方法。③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日常性评价及过
程性评价的全过程均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
价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程对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以及拓展应用制定了
详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贯穿学习全过程,在每个任
务、应用拓展、项目后均附有评价表,学习完成后,以小
组为单位,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
后录入评价方案表中,学期末自动计算出成绩。同时评
价方案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任务书的评价
标准中重点评价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展
示表达能力等,在应用拓展的评价标准中重点评价创新
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在项目评价中重
点评价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为使该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反
思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事后回顾(AAR)”这一有效方
法,及时了解哪些进行得很好,哪些还需要改进及如何
维持优点、改进缺点。“事后回顾”应贯穿精品网络课程
建设的始终,不但在网络课程结束后进行,更应在网络
课程建设的几个关键节点中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改
进本阶段的不足,又可将本阶段的经验和教训传递到下
一个阶段,藉以改善后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09]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
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2]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3]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
三五”规划》的通知[Z].
[4]蒋双双.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
源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83-85.
(编辑:鲁利瑞)养,创新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课程信息化2.0理念之于
课程试用性不言而喻。
虽然这种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化和体验化
并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平
等自由、开放共享的时代特征,但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
矛盾,有学者曾指出,在信息技术的世界里,人类甘愿
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面前俯首称臣,甚至身陷其中不能
自拔[5],人机交互所带来的弊端实则也是教育信息化过
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协调的现实存在。诸如,越来越智能
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会加重学生对机器的依
赖,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资讯的交流沟通是否会弱化
现实当中的人际关系,对于技术的无止境追求是否会使
丰富的教学意义消失甚至把学校的生活世界变为单一
的技术图景[2],等等,这类型问题的提出也逼迫我们思考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与教书育人的初心相结合,
走平衡良性的教学发展之路。当然,化解这些问题的手
段虽在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当中有所实践,但要形
成教学现象还需继续探索。
自信息化教学建设提出伊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信
息化已走过30多年路程,如今对于教育科技与技术资
源的应用已不再是制约我国涉农类高职教育向前发展
的关键点,而在于如何利用新思路、新理念将信息化教
学资源与高职学生的最优化发展相结合,促成有效的课
堂教学。透过本课程的信息化2.0教学建设可以大胆窥
见,教育信息化2.0既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要求,也是
涉农类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
2.0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信息化建设
定能够更好的依托教育的本质,创造革新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任友.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打call[EB/OL].http:
///chcontent/sz/szkj/20171226/242595.
shtml.
[2]李芒,蔡旻君.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
电化教育,2012(9):1-6.
[3]陈代武,彭智朝,羊四清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
程深层次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3):9-12.
[4]荆卫东.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读《试
行效能评价》有感[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8.
[5]靖继鹏,吴正荆.信息社会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52-53.(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