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现状及建设对策
作者:傅雪林 殷恒婵 马强 杜吟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06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教育部评选出的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分布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资源建设情况和呈现形式及使用情况,以及评审指标体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服务范围有限、配套教材建设滞后、现有优质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为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11-05 文献标志码: A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Quality Open Course Ware in Sport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 XuelinYIN HengchanMA QiangDU Yin
        Abstract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stu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47 courses selected from China Quality Open Course Ware CQOCW in sport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urse distributionfaculty developmentconstruction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course resourcesand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possibilities for improvementon faculty structureservice range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resourcessharing mechanismsstandardizationmodular designevaluation systemetc.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mentioned problem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QOCW in sport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sport scienceQuality Open Course Wa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13-04-07
        作者简介:傅雪林(1977—),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课程与教材建设;殷恒婵(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马强(1976—),男,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杜吟(1985—),女,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
        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共享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从国外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OCW)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再到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开展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这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是具有特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2]。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应根据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具有很好
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大量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应用。这不仅有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还造成了课程资源浪费,影响了体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将从分析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入手,探究整合、优化、共享现有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以及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对策,力求为推动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2010年教育部评选出的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共计47门。其中,专业课程40门,公共体育课程7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知网、爱课程网等信息平台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以及与课程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关的书籍、论文,为撰写本论文搜集信息和资料。
        1.2.2 访谈法
        通过访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相关专家和部分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了解和把握最新的文件精神,以及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撰写本论文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实践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软件对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归纳分析。
        1.2.4 比较研究法
        将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信息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也与其他
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出现有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情况分析
        截至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 659门。其中,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约占1.77%,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体育3大类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和公共体育的良性发展、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从表1的数据看,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从2003年的1门(公共体育课程)到2010年的9门(均为专业课程),每年评选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长迅速。这不仅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各高校的重视有关,还与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和需求逐渐增大,以及现有部分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所起到的示范效应等有较大的关系。201110月,教育部根据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决定在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国家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并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和评审指标体系,这既为各高校体育院系重新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适应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也为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机遇。
        1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年度分布情况
        从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立项数量上,省属院校所占的比重比部属院校大14.90%,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当,体育院校优势明显;但在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入选的27门课程中,有23门出自“211工程高校,其中还有14门出自“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这些高校较专业体育院校更具综合优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这3类高校各自的优势,提高体育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来看: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具有更大的优势,各占了42.55%27.66%,合计为70.21%;综合院校虽然也有14门课程入选(占29.79%),但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课程上(占42.86%),而且入选的这7门课程均是“‘985
工程’+‘211工程’”的部属高校所建。充分体现了这些重点综合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绝对优势。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11门)、上海(6门)、天津(4门)、广东(4门)等东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共计31门,占66.0%;虽然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主要的省也有14门数量不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共16门,占34%),但就覆盖面积和示范效应来看,跟东部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与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师资力量强等因素有较大关系。随着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这一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各高校优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将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共享。
        2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分布情况中国教育资源网免费课件
        2.2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样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在课程主持者的精心设计和领导下,47
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已基本建立起一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相对较合理的师资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从事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教学或研究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课程主持者均为教授,大多同时兼任院长、副院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都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能力;在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方面,课程主持者都是具有较高水平和威望的学术型专家,都曾经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编或参与编写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学历层次方面,课程主持者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有17人(占36.2%),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0人(占21.3%),并逐年呈现出高学位的发展趋势;在师资团队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讲教师有197人(占84.9%),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35人(占15.1%),但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6岁及以上的有142人(占72.1%),年龄段过于集中。由于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及大众健身和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类型、建设方式和呈现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师资团队的年龄结构、人员搭配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情况及课程类别
        2.3 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2.3.1 教材建设情况分析
        精品课程概念中所要求的一流教材这一硬性条件,对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的建设与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资料显示,47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均有一本指定的主教材,有的还配有相应的教辅和参考书目。主教材大多为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市重点教材;但由于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建设缺乏延续性,更新不够及时,很多新版教材和新的优质课程资源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参考书目中,国外优秀教材数量明显不足,使得很多一手的信息和资料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