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5期2018年10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31No.5Oct.2018
收稿日期:2018-07-24
作者简介:谢绪磊(1985 )ꎬ男ꎬ山东邹城人ꎬ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ꎻ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ꎮ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工程硕士核心能力评估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项目编号:JGZZ17_043)ꎮ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谢绪磊1ꎬ李㊀智2
(1.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ꎬ江苏南京210094ꎻ
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ꎬ江苏南京210003)
摘㊀要: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ꎬ从指标内容筛选㊁权重赋值等方面构
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ꎬ包括:6项一级指标(生源质量㊁师资力量㊁教学安排㊁学位授予㊁硬件条件㊁社会认可度)㊁14项二级指标及31项三级指标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ꎬ本研究构建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ꎬ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ꎮ
关键词:工程硕士ꎻ专业学位ꎻ培养质量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3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646(2018)05-0071-05
㊀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新形势ꎬ教育部2009年出台文件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有明显区别ꎬ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理论研究ꎬ专业学位更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提出逐步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2]ꎬ这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ꎮ
当前ꎬ我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ꎬ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ꎮ调结构㊁增质量㊁促效益刻不容缓[3]ꎮ全
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ꎬ我国在新的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4]ꎮ在此背景下ꎬ创新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路径ꎬ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ꎮ如何全面革新培养环节ꎬ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ꎬ将会对我国工程应用高端人才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ꎮ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ꎬAHP)建立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 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ꎬ旨在探索提升培养质量的
措施和路径ꎬ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ꎮ
一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1)文献查阅:通过数据库检索近年来国内
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文献ꎬ通过登录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院校的网站ꎬ查阅招生要求㊁培养方案㊁课程设计㊁学位授予等相关资料ꎬ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ꎻ(2)专家咨询:选择工程硕士教育领域的4名专家进行咨询ꎬ其中2名为相关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ꎬ2名为工程领域行业专家ꎬ均为副高以上职称ꎻ(3)小组讨论:开展小范围研讨ꎬ拟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草案ꎮ
2.应用Delphi法筛选与确立评价指标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指标
体系进行筛选ꎬ研究组成员以信函㊁邮件的方式对
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ꎮ之后ꎬ对函询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ꎬ筛选后确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
17
价指标体系ꎮ
3.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考评指标的权重运用AHP法原理ꎬ使用yaahp10.5软件计算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系数ꎬ步骤如下:
(1)构建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根据AHP理论将指标体系逐级划分为三个层次ꎬ对于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因素与上一层某一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ꎬ构造本层判断矩阵ꎮ
表1㊀Saary相对重要性等级表
标度标度值含义
1表示两个指标相比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3表示两个指标相比ꎬ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表示两个指标相比ꎬ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指标相比ꎬ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ꎬ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㊁4㊁6㊁8表示上诉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若指标x和指标y的重要性之比为αabꎬ则指标b与a的重要性之比为αba=1/αab㊀㊀(2)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向量
根据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次指标项的相对权重ꎮ假设X为判断矩阵ꎬXW=λWꎬ公式中λ是特征值ꎬW是特征向量ꎬ解出X的最大特征值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ꎬ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即为本层级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级指标的权重ꎮ
(3)指标权重向量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来评价其可靠性ꎮ一致性的检验指标为ꎬ将CI值与平均一致性指标RI值进行比较(表2)ꎬ计算CR值:CR=
CIRI
ꎬCR值全部小于0.1ꎬ说明通过了一致性检验[5]ꎮ
4.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ꎮ根据指标权
重设计ꎬ使用yaahp10.5软件设计生成调查问卷ꎮ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优(90分及以上)㊁良(80~89分)㊁中(70~79分)㊁合格(60~69分)㊁不合格(60分以下)ꎻ抽取南京理工大学㊁南京航空航天
表2㊀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取值表
123
10
11
RI
0.580.901.121.241.321.411.451.491.51大学㊁南京林业大学㊁南京工程学院2016级工程硕士各25名(总共100名)ꎬ通过现场和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生并回收ꎮ分别求出三级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ꎬ最终计算得出评价总分ꎮ
二、结果与分析
1.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筛选结果本研究在查询文献㊁征询专家㊁分组讨论后初
定了由8项一级指标㊁20项二级指标㊁3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专家咨询表ꎬ经过两轮专家函询ꎬ对评价指标进行整合修改ꎬ最终确定生源质量㊁师资力量㊁教学安排㊁学位授予㊁硬件条件㊁社会认可度等
6个一级指标ꎬ下设14项二级指标㊁31项三级指标及说明(表3)ꎮ
2.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Delphi法和
AHP法ꎮ选取从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家ꎬ其理论水平高㊁实践经验丰富ꎮ本研究不但综合了专家的意见ꎬ而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ꎬ各级指标无逻辑错误且一致性较高ꎬ由此确定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准确ꎬ具有进一步分析和借鉴的价值(表3)ꎮ
3.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生源质量
二级指标包括生源结构(0.0296)和招录形
式(0.1183)ꎮ从指标分析ꎬ影响工程硕士生源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源构成ꎮ考生对专业学位的认知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ꎮ很多学生仍然把学术型硕士作为第一选择ꎬ而把专业学位作为保底项目ꎬ直接影响后期人才输出的规模和质量ꎮ二是招录形式ꎮ各招生单位在专业课命题和复试的过程中大都忽略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ꎬ没有根据人才属性进行差异化录取工作ꎮ
(2)师资力量
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结构(0.0433)㊁指导水平
(0.1538)㊁师资来源(0.0365)ꎮ对工程专业学位而言ꎬ师资力量是确保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ꎮ
指导教师首先要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㊁深厚的学术功底㊁正确的研究方向㊁丰富的研究成果ꎮ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的属性ꎬ导师还须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对行业前沿精准的把控度ꎮ依据教育部[2015]7号文件精神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
27
养定位ꎬ应更多引进 双师双能型 教师ꎮ培养单位要破除传统导师选聘的瓶颈ꎬ加快 双师双
表3㊀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及评价标准权重
生源质量0.1478生源结构0.0296
应届生源
往届生源
0.0148
0.0148
招录形式
0.1183初试笔试
复试筛选
0.0237
0.0946
师资力量0.2336
师资结构
指标水平
师资来源
λmax=3.0291
CR=0.0480.0433
0.1538
0.0365
学历㊁职称及年龄结构
实践㊁工程经验
论文㊁专著数量与质量
科研经费充足度
λmax=4.0875CR=0.048
对学生指导的次数和态度
对行业前沿的把控度
对学生经费支持力度
校内导师
校外导师
0.0029
0.0186
0.006
0.0157
0.0385
0.0385
0.0769
0.0182
0.0182
教学安排0.152
课程设计
教学评价
0.1147
0.0382
课程内容前沿性
核心课程多学科交叉性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
教学方式多元化
λmax=4.0813CR=0.033
评价体系多元化
考核制度合理化㊁公平化
0.0192
0.0468
0.0127
0.0359
0.0191
0.0191
硬件条件0.0457
教学科研设备
图书资料
0.0305
0.0152
校内科研实践基地
校外科研实践基地
图书资料丰富度
网络资料丰富度
0.0152
0.0152
0.0051
0.0102
学位授予0.2184
论文选题
论文形式
成果评价
λmax=3.0055
CR=0.009
0.1019
0.0220
0.0946
项目关联度
行业前沿贴合度
项目实施方案
行业研究报告
研招网登录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论文质量
专利数量
技术应用推广
0.0509
0.0509
0.0073
0.0073
0.0073
0.0135
0.0135
0.0676
社会认可度λmax=6.373CR=0.0470.2016用人单位反馈
社会信誉度
0.1344
0.0672
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
职业忠诚度
毕业生就业质量
毕业生综合素养
0.0269
0.0269
0.0806
0.0504
0.0168
㊀㊀㊀㊀注: 代表λmax=2.000或3.000CR=0
37
能型 导师的建设步伐ꎮ
(3)教学安排
二级指标有课程设计(0.1147)和教学评价(0.0382)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和产业发展对接ꎬ输出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ꎮ培养过程中ꎬ需创新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体ꎬ多方联动ꎬ打破学科壁垒ꎬ全过程革新课程体系ꎮ借鉴德国应用大学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ꎬ采取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集中学习模式ꎬ要求实践时长不少于课堂教学[6]ꎮ
(4)硬件条件
二级指标有教学科研设备(0.0305)和图书资料(0.0152)ꎮ工程实践是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ꎮ师资队伍和课程设计等 软实力 提升的同时ꎬ教学实践平台㊁研究生工作站㊁校内外实践基地等 硬实力 也尤为重要ꎮ培养单位需密切联系行业产业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ꎬ建立多主体投入㊁多方协同育人㊁多方共同受益的新型开放式培养系统ꎮ
(5)学位授予
二级指标有论文选题(0.1019)㊁论文形式(0.0220)和成果评价(0.0946)ꎮ工程专业学位要紧密贴合 工程 ꎮ首先ꎬ论文选题以 大工程 为背景ꎬ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ꎬ紧贴行业前沿ꎻ其次ꎬ论文内容和形式多样化ꎬ既可以是行业研究报告ꎬ也可以是关键技术解决方案ꎻ建立多元考核标准ꎬ让学位授予的标准突破传统的 唯文章论 ꎮ多维度考核研究生综合素质ꎬ从文章㊁专利㊁工程创新㊁项目实践等方面全覆盖地考核研究生ꎬ让学位更有 含金量 ꎬ更加贴合行业需求ꎮ(6)社会认可度
二级指标有用人单位反馈(0.1344)和社会信誉度(0.0672)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人才的职业素养ꎮ职业素养是 职业能力 和 职业道德 的综合体现ꎮ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工程硕士必备的职业能力ꎬ而职业忠诚度也是其 软实力 的体现ꎬ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隐性动力ꎮ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综合素养ꎬ是社会评价工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ꎬ也是未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潜在动力ꎮ
4.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结果
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6份ꎬ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分数呈正态分布ꎬ总分最高为91.76分ꎬ最低为
54.68分ꎬ平均77.45分ꎮ具体是10人为优(90分及以上)ꎬ36人为良(80~89分)ꎬ35人为中(70~79分)ꎬ12人为合格(60~69分)ꎬ3人为不及格(60分以下)ꎮ这一结果说明ꎬ该评价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ꎬ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操作性ꎮ评价结果显示:得分由高到低排序ꎬ依次是学位授予㊁教学安排㊁硬件条件㊁师资力量㊁社会评价㊁生源质量ꎮ
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质量㊁论文形式㊁成果评价总体情况较理想ꎬ但仍需进一步完善ꎮ教学安排中ꎬ课程设计得分较低ꎮ建议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ꎬ切实提升实践课的质量ꎬ打破学科壁垒ꎬ拓宽教学丰厚度ꎮ师资力量中指导水平和师资来源相对得分较低ꎬ主要反馈是部分导师指导态度一般ꎬ对行业前沿把
控度较弱ꎻ校外导师没有真正落实到位ꎬ务虚现象较为明显ꎮ建议选聘工程硕士导师的标准应相应调整:引导校内教师 走出去 ꎬ聚力校外专家 请进来 ꎮ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ꎬ紧贴行业前沿ꎬ积累工程能力ꎻ降低校外专家的学历㊁职称等硬性指标ꎬ注重其实践经验和项目指导能力ꎬ着力引进 双师双能型 人才ꎮ在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上ꎬ不以传统的科研指标作为唯一考核的依据ꎮ要建立多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ꎬ针对工程硕士指导的特点ꎬ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指导教师提供晋升的渠道ꎬ调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热情ꎮ
生源质量得分最低ꎬ说明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体制存在弊端ꎮ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招生考试中要顺应国家研究生培养转型改革的思路ꎬ多方位㊁多途径宣传ꎮ真正让社会和考生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ꎬ提高全社会的认可度ꎬ从源头提高考生报考的积极性ꎮ二是在工程硕士招生选拔过程中ꎬ侧重工程实践性ꎬ体现差异化ꎮ在复试过程中体现 分类复试㊁分别进行㊁各有侧重 的要求ꎬ加强考生工程实践能力㊁创新应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ꎬ遴选出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特征㊁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能的生源ꎮ
47
三㊁结㊀论
1.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筛选并确定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ꎬ包
括6项一级指标㊁14项二级指标㊁31项三级指标ꎮ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招生环节㊁师资力量㊁课程设计㊁论文授予㊁社会评价等涉及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ꎬ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ꎮ
2.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权重赋值㊁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体系的验证ꎬ反映本研究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涵盖全面㊁层次合理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ꎬ能针对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各个把控环节对症下药ꎬ为培养单位提升培养质量提供指导ꎬ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ꎮ参考文献
[1]㊀郭蕾.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㊀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ꎬ2008(9):50
-54.
[2]㊀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ꎬ2010(11):1-5.
[3]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EB/OL].(2006
-08-12)[2018-04-03].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4.htm. [4]㊀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19)[2017-12-16].ht ̄
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
content_9784.htm.
[5]㊀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ꎬ2013(2):106-112. [6]㊀史秋衡ꎬ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ꎬ2016(5):3-11.
(责任编辑㊁校对:陈东林)
TheConstructionofCultivationQualityEvaluationIndexSystem
forFull-timeEngineeringMasters
XIEXuleiꎬLIZhi
(GraduateSchoolꎬ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ꎬNanjingJiangsuꎬ210094)
Abstract:WithanapplicationofDelphiandAHPꎬacultivationqualityevaluationindexsystemoffull-timeengineeringmas ̄tersisdeterminedthroughindicatorcontentselectionandweightidentification.Thisincludessixprimaryindicators(sourcequali ̄tyꎬteacherqualificationꎬteachingarrangementꎬdegreegrantꎬhardwareconditionsꎬandsocialrecognitiondegree)ꎬ14secondaryindicatorsand31thirdlevelindicators.A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verifiesthescientificalnessandobjectivityofindexesꎬwhichreflectsthestatusquoofcurrentcultivationqualityoffull-timeengineeringmastersand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cultivationqualityimprovement.
Keywords:engineeringmastersꎻprofessionaldegreeꎻcultivationqualityꎻindexsystem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