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珍 爱 生 命
一、设计思路
事故时有发生,事故隐患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灾难的降临则造成人类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本主题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了解什么是伤害事故,明白任何伤害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诱因,懂得怎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排除事故隐患;知道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正确方法;当灾难降临时将危险减到最小,化险为夷,绝地逢生。
活动由“从伤害说起”、“事故与隐患”、“当灾难降临时”三个次主题组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调查”、“分析”等不同形式来实施。
二、活动目的
1、了解什么是伤害事故,知道怎样防范人为的意外事故发生。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掌握防范、自救、互助的方法,减少意外伤害。
三、课时建议
本主题活动建议6课时完成。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和拓展。
四、活动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个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整个主题活动内容,从活动预设的问题入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计划。
本次活动预设了三个问题:
1.你注意过身边的安全隐患吗?
2.怎样防范人为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一旦发生灾难,我们该做些什么?
希望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讨论,同时能主动地征求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使活动计划尽可能周密、完善、切实可行。
五、活动分析
(一)、从伤害说起
这一次主题活动,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伤害”,学会分析造成“伤害”的诱因,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伤害”,我们提供了两个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伤害事故的案例,以此说明伤害事故的隐患就在我们的身边。
创设情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地、主动地学习、体验,去掌握知识、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提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组织形态上的基本区别。
去新疆当老师直接入编
1、案例。案例是已经发生并有了处理结果的伤害事故,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很强的说服
力。我们用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将案例展示给大家,使案例变成了直观而有情节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案例”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案例一,介绍的是学校卫生大扫除中发生的伤害事故。“范某在二楼本班教室内打扫卫生,边打扫卫生边与本班的同学说笑,不时还与其他同学打闹。”——这就是伤害事故发生的隐患!“在现场的班主任徐老师提醒范某不要说笑,更不能打闹,要注意安全。”——班主任徐老师是尽职尽责的,对范某的行为给予了及时制止和告诫。范某不听班主任老师的告诫,最终导致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立即将李某送往医院抢救。”——学校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案例二,讲的是课间游戏时发生的伤害事故。说明游戏不当也能造成伤害事故。
2、调查。让学生调查在学习、生活中还发生过哪些意外事故。案例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意外伤害和意外伤害隐患可能有多种形式,通过调查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方便学生调查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表仅供参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更为广泛的调查。
3、讨论。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提供的伤害事故的分析和调查所获取的信息,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形成共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容纳”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在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事故隐患知多少
安排这一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一般的防范措施,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处于被动的、盲目的执行状态,活动兴趣也会逐渐降低。然而,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是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基本前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指导的首要任务。
1、观察。事故隐患存在于环境之中,就学生而言,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家里和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教室内存在哪些不安全隐患(室内物品、
家具的摆放,悬挂物件是否固定、易然、易爆、易腐蚀以及有毒物品的存放是否安全,电源线是否裸露,等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2、调查。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常去的公共场所及上学的路途进行调查。设计的调查表,分别供学生个人和小组使用,主要项目有“调查地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等。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或选择一项“调查地点”进行调查。
3、说一说。是让学生介绍自己和小组成员调查了解的情况,互相交流,获得更多的调查信息。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情况下,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了哪些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3、“安全小卫士”。要求学生出一期有关“安全与隐患”的板报。对于调查了解所得到的有关安全知识,仅仅自己掌握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安全知识,共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消灭在潜在状态。
4、“建议”。对一些学生自己力所不能及或者牵涉面广、影响大的不安全因素,引导学生采
用写建议信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或部门提出建议或发出呼吁,采取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当灾难降临时
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震、火灾、洪水、雪灾、恐怖事件……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个次主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灾难,并学习和掌握应对灾难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1、情境一。这里通过文字和图示创设了一个地震的情境,并提供了一些在地震中人们不同的自救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2、说一说。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对图片所示的地震中人们的自救行为做出正误判断,并说明理由。应当注意的是,除了图片所示之外,地震自救还应有很多的方式,教师要启发学生开拓思维,设计更多的地震情境,寻更多的自救方法。
3、案例。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个地震自救的典型案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为下面讨论打好基础。
4、讨论。根据活动提供的问题“文中的妈妈是根据什么判断地震要发生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地震前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地震的应急措施?当自己身处绝境时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关键是针对最后一个问题,当自己身处绝境时应该怎么做?
5、情境二。这是第二个情境,火灾自救。与情景一相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火灾及火灾自救进行思考。
6、议一议。除了图示的自救方法之外,一旦发生火灾我们还可以怎么做?火灾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自救的方法也应当有多种方式,教师应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讨论。
7、整理。要求学生把讨论时同学和老师的主要观点和精彩发言摘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更多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
8、设计。这里要求学生分组设计火灾自救方案,然后与大家共享。应鼓励学生创设不同的火灾情境,考虑多种自救方式。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火灾自救的模拟训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掌握火灾自救的方法。
六、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本次活动的总结评价侧重于自我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这个活动中,有哪些体验?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并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在这个活动中还要一些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拓展延伸
这里创设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组织一次辩论会。辩论会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应注意的是:让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提高辩论会的实效。
1、“小故事”。 “2003年6月1日……看到正在水中挣扎的小朋友,张强同学……”,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小故事。小故事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景,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我们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2、“辩论会”。是上一个活动的延续,小朋友落水了张强该怎么办?通过辩论会的形式,使
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来思考和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