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重点
考点一: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
2.牙根从无到有,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3.牙的替换次数由多牙列到双牙列。
4.牙形从单一同形牙到复杂异形牙演化。
5.牙的分布由广泛到逐渐集中于上下颌骨。
考点二:牙萌出的生理特点
1.时间与顺序: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先后萌出。
2.左右对称萌出:中线左右同颌的同名牙几乎同时萌出。
3.下颌早于上颌:下颌牙的萌出要比上颌的同名牙早。
4.女性同名牙的萌出略早于男性。
考点三:乳牙外形的特点
1.体积小,牙冠短小,乳白。
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3.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
4.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与颈嵴都比恒前牙明显。
5.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6.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基本相等。
7.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考点四:正常乳牙牙合的特征
4岁以前
1.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正,没有明显的近远中向或唇颊向倾斜。
2.牙合曲线不明显。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常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
4.由于乳切牙的牙轴接近垂直,无明显唇舌向倾斜,覆盖小,覆牙合深。
4~6岁
1.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
2.牙的切缘及牙合面产生一定的磨耗。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
4.随着下颌支的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程度可有所减小。
考点五:建牙合的动力平衡
1.前后向动力平衡
1)使下颌向前的动力:颞肌、嚼肌、翼内肌、翼外肌以及下颌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的收缩,其中升颌肌中除颞肌后束外,其余各肌都有提下颌提向上前的作用,也助长了牙列向前移动的作用。机制为:①闭口咬合时,下颌从后下向前上运动,闭口咬合力给上牙弓施加一个向前的作用力。②上下颌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咬合时牙的远中受力大于近中,这种咬合力对牙体有推向前(向近中)的作用,因而正常牙合的牙长轴(牙冠方向)基本上都是向近中倾斜的。③舌肌的作用,上下颌骨后部生长较前部旺盛的颌骨生长特点,也对牙列产生向前的推动力。
2)向后的动力来自唇和颊肌,因其力量加载于上下颌相应部位的牙上,通过邻接点而传导于全牙弓,一方面抵抗牙弓所受的向前、向外的推力,使牙弓不至于过度向前、向颊侧发育,形成上颌或(和)下颌前突,同时促进牙列中各牙之间紧密接触、相互支持。牙列的完整,牙列中各牙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维持咬合的前后向平衡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唇颊舌向动力平衡
上下牙弓内侧有舌体,使牙弓外扩;外侧有唇颊肌之作用,使牙弓向内而限制其外扩。牙弓在两种肌肉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大小。在正常的前后的动力平衡下,上下牙弓可以适当向前发育,使颌不至于前突或后缩。同时也促使牙弓向侧方发育。
3.上下方向的动力平衡
咬合接触使得牙齿在各种生长发育动力作用下,保持正常的萌出高度,如果缺少对颌牙,牙将过度萌出,直至遇到萌出阻力为止;如果因间隙过小,牙萌出受阻,萌出时阻力大于萌出力,则该牙将低位萌出或阻生。
考点六: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1.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
2.大部分人的髁突基本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
3.双侧口颌肌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生理学考试重点
4.牙尖交错位由上下颌牙的牙合面尖窝解剖关系所决定,是可重复的下颌位置。
5.牙尖交错位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6.下颌在双侧升颌肌作用下,自然闭口到上下颌牙接触时,通过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下颌牙沿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自然、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该位置也就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考点七: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1.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m左右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
在此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偏斜,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称为“长正中”,长正中的存在,可使下颌在进入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牙合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组织结构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