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整合生理学:将整体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分子生物学现象解释
2.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3.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4. 适应性:指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求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5. 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6. 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 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8. 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 原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
10. 继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能量不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形成的储备势能完成
11.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 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
13. 反极化:除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14. 锋电位:快速除极化和快速复极化总共不超过0.5ms,形成一个短促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15. 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6. 阈刺激:维持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17. 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
18. 生理学考试重点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
19.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0.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1. 血液凝固:指血液中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2. 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23. 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即可自动去极化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24. 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5. 窦性结率:窦房结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26. 异位节律:异位起搏点兴奋而形成的心脏节律。
27.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28.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9.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上升达最高值。
30.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
31.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32. 平均动脉压:1/3收缩压与2/3舒张压的总和。
33.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34. 外周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外部个器官静脉血压。
35. 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与吸收力量之差。
36.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由动脉周期性的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动脉血管搏动。
38. 呼吸膜: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6层结构。
39.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的,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其特点是分子间的吸引力以及对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均小,分布在肺泡表面减少了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可使表面张力降低。
40. 肺的表面张力:存在于肺泡气液界面,驱使肺泡回缩的力量。
41. 胸膜腔:肺和胸廓之间存在一密闭的潜在的腔层。
42. 胸内压(负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
43.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44. 补吸气量(吸气储备量):在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45. 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在平静呼气时,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46.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47. 余气量(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呼出的气量。
48. 机能余气量:平衡呼吸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等于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49.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的合称。
50. 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51. 氧含量:Hb实际结合O2量。
52. 氧饱和度:H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53. 氧离曲线:血液中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与PO2的关系的曲线。
54. 肺牵张反射(黒伯氏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55. 微生物蛋白:瘤胃内的微生物分解饲料中的非蛋白氮化合物,并利用一部分氨作为氨源合成的储存在微生物内的蛋白质。
56. 壁内神经丛短反射:内在神经系统之间的局部反射调节。
57. 迷走迷走长反射:指食物粘膜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中枢胃肠功能的反射。
58.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覆盖在胃粘膜表面的粘液与胃粘膜分泌的还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粘胶层。
59. 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内刺激肠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60. 胃肠反射:食物刺激胃引起肠的活动加强。
61. 容受性舒张:当食物作用于咽、食道感受器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部舒张,使胃容量增大。
62. 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63. 网胃的两相收缩:网胃一般要连续收缩两次,第一次收缩较弱,并只收缩到一半时即行舒张,其作用是将漂浮在网胃上部的粗饲料重新压回瘤胃。第一次收缩稍微舒张后,产生第二次强有力的收缩,其内腔几乎消失。
64. 瘤胃的两次运动:瘤胃的收缩波开始于瘤胃前庭,再沿背囊由前向后,经后背盲囊、后腹盲囊转到腹盲囊,终止于瘤胃前部,这是瘤胃的原发性收缩,称为A波。在A波后,瘤胃有时还可能发生一次单独的附加收缩,称为瘤胃的继发性收缩,称为B波。
65. 胆盐的肠肝循环:进入小肠的胆酸大约有95%被吸收,回到肝门静脉。在肝脏中,由于Na+转运系统的作用,这些胆酸再次进入胆汁的生理过程。
66. 氧债:当骨骼肌的耗氧量显著增加,但通过呼吸,循环等功能的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时,造成骨骼肌相对缺氧。
67. 食物特殊动力:由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
68. 食物热价:每克营养物质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69. 食物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70. 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消耗O2量的比值。
71. 基础能量代谢:指机体(人)处于基础状态下(室温20°C、空腹、静卧、清醒)的能量代谢。(即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代谢)
72. 静止能量代谢:动物的相对基础代谢。(禁食、俯卧、室温)
73. 战栗产热(寒战性产热):通过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而产热。
74.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非寒战性产热):机体通过代谢(激素调节物质分解)而产热。
75. 调定点学说: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存在调定点机制,即认为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制。冷敏和热敏神经元的活动都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呈“钟形”反应曲线,两钟形曲线交叉点所在的温度,就是体温的调定点。
76. 等热范围(代谢稳定区):保证动物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最低生理水平,且体温相对恒定的环境温度范围。
77.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78. 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肾血流量的比值。
79. 肾糖阈:当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160~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而使尿中出现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将能使尿中出现葡萄糖浓度)
80.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达到利尿的目的。
81. 球管平衡: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82. 轴浆运输:神经元合成的分泌物经轴浆流动运输到分泌部位。
83. 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受刺激兴奋(动作电位)与骨骼肌收缩之间的联系过程。
84.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去极化而发生的局部兴奋。
85.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而导致局部兴奋抑制。
86.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通过特异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受体而在突触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87. 神经调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通过特异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受体而在突触间调节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88. 特异性投射系统:各种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固定感觉传导路径集中于丘脑,交换神经元
后以点对点的方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代表区。
89.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二级传入经脑干发出侧支,并多次交换神经元,最后在丘脑交换神经元后以点对面的方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90. 脊髓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脊髓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现象。
9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全身肌紧张过度亢进(尤其是伸肌),变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
92. 伸屈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同侧机体屈曲(屈肌兴奋、伸肌抑制),而对侧肢体伸直(伸肌兴奋、屈肌抑制)的现象。
93. 牵张反射:在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刺激的神经反射。
94.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时发生的迅速而有力的收缩。
95.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时发生的轻度而持续的收缩。
96. 脑干网状易化区:若用电刺激动物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可观察到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区域。
97. 脑干网状抑制区:若用电刺激动物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可观察到网状结构中存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
98. 允许作用:激素本身不发挥作用,但能增强另一激素的作用,即作为另一激素作用的前提。
99. 应激反应:当动物受到一系列非特异性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和耐受性反应。
100. 应急反应:在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紧急动员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101. 睾屏障:由支持细胞形成的,可以防止生精细胞的抗原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102. 卵泡闭锁:卵泡不经排卵而退化消失。
103. 精子活能: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经历一系列变化,获得识别和穿透卵子的受精能力。
104. 顶体作用:精子和卵子相遇瞬间,将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的过程。
105. 透明带作用:当第一个精子进入透明带后,卵子即产生一种抑制顶体素的物质,封闭透明带,使其它精子难以进入。
106. 卵黄封阻作用:当第一个精子进入卵黄后,卵黄膜产生某种反应,不在接纳其它精子。
107. 乳的容纳系统:指由腺泡、导管、乳池组成的系统。
108. 妊娠识别:受精卵在运往子宫过程中,细胞分裂而形成胚泡,并产生某些使母体识别的因子。
109. 胚泡附植(着床):胚泡固着于子宫内膜,形成胚盘的过程。
110. 泌乳:乳腺分泌乳汁到达腺泡腔内的过程。
111. 排乳:乳腺腺泡腔和导管腔的乳汁到达乳池的过程。
112. 乳池乳:最先排出的乳池中得乳。
113. 反射乳:依靠反射排出的腺泡和乳导管的乳。
114.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甚至破裂和溶血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