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1.动作电位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兴奋的客观指标。
2.机体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神经调节:是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4.神经调节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局限而短暂。
5.体液调节特点:反应相对迟缓作用持久广泛。
6.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溶质分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如人体内的O2CO2N2、水、甘油、乙醇、尿素。
7.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
在细胞膜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路梯度跨膜转运。这种转运方式称作易化扩散。
8.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的特点:1.结构特异性高。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9.胞吐:是指物质有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外分泌腺分泌酶原颗粒和黏液等。
10.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主要由细胞内钾离子外
流所产生。钾离子外流的动力是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外流的条件是安静时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
11.兴奋收缩偶联:这种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一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主要与钙离子有关。
1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40哌J50%女性37%
至IJ48%
13.晶体渗透压的作用: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14.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如果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月中。
15.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最主要的缓冲对:碳酸氢钠和碳酸。
16.红细胞数量:男性(4.5〜5.5)x10A12个/L。女性:(3.8〜4.6)x10A12
个/L
17.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18.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基本原料为蛋白质和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幼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因子,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B6、B2和微量元素。
19.红细胞生成:两种造血节因子爆式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
20.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x10A9个/L
21.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最多为50%-70%淋巴细月fi第二多20%-40%
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A9个/L,当少于50X10A9个/L时,人体出现异常自发性出血现象,
22.血小板的功能:一、参与生理性止血,二、促进凝血功能,三、对血管壁的
修复有支持作用
23.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包括三个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形成
24.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25.血型通常指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6.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动周
期的持续时间与心率成反比,心率越快心动周期越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更显著
2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无论聪明还是射血,心室的功能最重要
28.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
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男性心输出量为,4.5〜6.0L/min
心输出量和基础代谢一样,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29.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30.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称为自律性
32.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具兴奋性也发生一系列的周期变化,心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时间多长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此期称为超长期
4.低常期:超长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称为低常
期。
33.心肌的传导性取决于心肌的结构特点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
与细胞直径大小有关,
34.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35.大动脉血压的形成:
一、心血管系统是一道封闭的管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有足够量的血液充
盈是形成血压的物质基础
二、心室射血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
三、外周阻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四、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学校形成中也起重要的缓冲作用,大动脉的
弹性贮器作用,一方面可使心室间断的涉嫌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液流动,另一方
面,可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并维持舒张压于一定的水平,
36.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家里通常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范围为,0.4〜1.2kPa
37.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脏接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一、心交感神经到节前纤维起自脊髓胸段一到五节的中间外侧柱神经元,在星状
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中更换神经元,节后神经在心脏附近形成心脏神经丛,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受体是B1受
体,结合后使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激活,表现为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引起心脏正性肌力作用,作用如下:
1.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
2.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3.房室交接处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
二、心迷走神经纤维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前纤维下行进入心脏,在心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当心名叫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抑制钙离子内流,引起以下效应:
1.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2.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3.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38.动脉血压怎样保持稳: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
经末梢,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他与舌咽神经合并进入延髓,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称为主动脉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而
后浸入延髓,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加强,分别金豆神经与主动
脉神经传入冲动,终止于延髓,传出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效应器为心脏和血管,最后的结果是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加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减弱,分别通过各自的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减弱,小动脉微动脉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回降,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减弱,传入神经冲动减少,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加强,心迷走中枢活动减弱,血压回升,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3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壁上的二型细胞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复杂的肌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楣酰卵磷酯,
4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生理意义:
1.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2.防止肺水月中,
3.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4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潮气量
生理学考试重点约,400〜600毫升,
42、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它是补吸气量潮气量
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男性平均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
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呼气量,用于检测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测定时受检者于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尽力呼出最大剂量分别计算的1秒、2秒、3秒末所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43、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安静时飞跑通气量约为4.2L/min,心输出量约为5L/min,通气血流之比为0.84,如果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说明通气过度或血流减少,表明有部分肺泡气不能与血液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生理无效腔增大,如果因通气不良或血流增多,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则表示有部分静脉血未能充分进入气体交换而混入动脉血中,如同发生动静脉短路一样,44、呼吸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内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
脊髓只是联系上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延髓呼
吸中枢最为重要,是呼吸节律起源的关键部位,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大脑皮层可以随意控制呼吸,是随意调节呼吸的系统,
45、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被缩小表现引起的吸气抑制和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通过神经联系时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吸气转为呼气,该反射能加强吸气和呼气的交替,呼气频率增加,所以,当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会出现吸气延长加深呼吸变慢,
46、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甚为必要,二氧化碳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
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氢离子,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迅速透过血脑脊液屏
障,与脑脊液中的水在碳酸酊酶作用下生成碳酸,然后解离出氢离子,对中枢化学感受器起刺激作用,
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呼吸中枢的活动,
47、胃液PH为0.9到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2.5升每天,胃液中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及胃的屏障,内因子。
48、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
2.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PH
3.促进食物变性易于消化,
4.进入小肠,促进促胰液素缩胆素的释放,
5.益菌和杀菌作用,
6.有助于钙铁的吸收,
49、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它具有保护维生素B十二,并促进其吸收的作用,若内因子缺乏,如胃大部切除,怎么没生素B十二吸收不良,可导致红细胞发育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0、头期胃液分泌特点:
1.持续时间长,
2.胃液分泌量大,酸度及胃蛋白酶原含量很高,
3.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51、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52、胰液的主要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胃小肠中各种酶活动提供弱碱性环境,胰液中各种酶分别对食物中各种物质进行分解,
53、胆汁中的无机物为NaK、Cl、HCO3-有机物主要为胆盐、胆素、胆固醇、卵磷脂,不含消化酶
54、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可作为利胆剂,
55、能量代谢率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
56、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57、直肠温度:36.9度〜37.9度,腋下温度:36.0度〜37.4度,口腔温度:36.7度〜37.7度,
58、尿生成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
59、正常尿量:1000〜2000毫升之间,多尿:2500毫升以上,少尿:100〜500毫升范围,无尿:不足100毫升,
60、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值为125ml/min6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美分肾血流量比值,正常值为19%
62、有效滤过压:使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者构成,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63、(论)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通透性升高,尿液增多,若同时电学屏障作用减弱,出现蛋白尿,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产生血尿;通透性降低,尿量减少,有效滤过面积减少,因而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结果造成少尿,甚至无尿。
(二)有效滤过压的改变: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血压降到10.7kPa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应下降,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2.血浆胶体渗透压:全身血浆蛋白质的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增加;3.囊内压:某些原因引起
输尿管阻塞时,肾盂内压显著升高,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因而减少。
(三)肾血浆流量:若肾血浆流量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小,滤过平衡则会靠近出球小动脉端,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得以延长,肾小球滤过率将随之增加。
64、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与Na呈同向协同转运,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此时尿中即可出现葡萄糖,成为糖尿。
6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一般为9~10mmol/L
(1.6~1.8g/L)
66、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取决于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插入管胸膜水孔蛋白的数量,AD你度控制,受体液因素调节,所以该处重吸收依据机体内环境状态而决定,因此是决定尿量最关键的部位。
67、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所呈现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若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增大,则可抑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终尿量增多。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68、水利尿:日常大量饮用清水后,可引起尿量的增多。机制:由于饮水量突然增多,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一时性抑制了VP的合成和释放,导致水的重吸
收减少。
69、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它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所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勺重吸收,同时促进K+勺排出,即有保Na排K作用。699、激素: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各内分泌腺及散布于全身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它通过分泌各种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组织液中扩散而作用于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其所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70、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然而它
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71、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另三种:生长激素、催乳素与促黑激素。
72、生长激素的对生长发育的双面作用:幼年时期缺乏:侏儒症;过多:巨人症;成年时期过多:肢端肥大症。
7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发育与成熟的作用。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维持正常的生长与发育,特别是对骨与脑的发育尤为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