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困境与解决路径□文│赵文晶  樊  丽
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传播规律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9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浙江长兴召开;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 ;2019年1月15日,《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发布实施。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下,我国已全面铺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国覆盖。由此,久在行业边缘的县级媒体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形成了“长兴模式”“邳州模式”,积累了“玉门”经验,但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并且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中央与省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就是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内容、既懂新闻又懂社交的复合型人才队伍。”[1]综合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建立互联网思维
县级融媒体中心本身就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创
建起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的开放、多元、互动、体验等要素,这些对于融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具体来说,一是媒介产品思维。传统媒体时代强调的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单向输出,而在融媒体背景下,要将内容与市场相对接,从媒介产品的视角考虑内容生产、发布与推广,并且媒介产品是多样态的表现,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方式。与此同时,媒介产品的运营是以用户需求为前提的,因此,还需要具有强烈的用户思维,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意义的受众已经转变为网络用户,掌握着信息的主动选择权甚至成为内容生产者,所以,媒介产品要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与用户在多种媒介形态中进行沟通与互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互联网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据受到各行业的重视,而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以内容为王,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成为有效方式。因此,数据意识不可或缺。对于新闻生产与传播来讲,大数据的使用被看成是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要素。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才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把握
受众的需求从而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因此,数据获取,分析、挖掘和数据生成的技术的掌握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基于技术而来的数据如何运用得更好也需要数据思维的不断培养与深化才可以实现。
二、县级融媒体人才困境
人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发展中人才匮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发展。“一支团结、高效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既是扩大主流阵地传播力、影响力的强大支撑,也是关照媒体改革、讲好基层故事、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保障。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整体素质也令人堪忧”。[2]
1.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转型难
整体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组成人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原有的县级报刊、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另一方面就是原有政府部门从事宣传或文职工作人员。从专业背景来说,主要是传统媒体运用思维占据主导,缺少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经历与经验,长期形成的固化思维与做法使得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改变较为困难,不适应新媒体运作所要求的内容策划和多媒体形态表现的要求;从学历层次看,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以大专学历为主,高学历和受过专业培养与训练的人员稀缺,这也使得人员难以适应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后续学习与发展能力较弱;从年龄结构看,人员年龄普遍偏
大,年轻人少,缺乏投身融媒体工作的热情,这也加剧了转型的困难。如“河北某县电视台150名员工中,本科毕业的仅占三分之一,而且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现象”。[3]
由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变的过程中,不单纯是组织架构和工作环境的改变,重要的是融媒体传播理念的建立与工作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采编播等大多并不考虑传播效果,特别是县级媒体本就在影响力上处于弱势。但是融媒体中心的建立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媒体发展,不仅是多种媒体形态的融合,更强调传播效果的“全效性”,从这点出发,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业务运作上就要转变理念,投身于地方信息传播的内容生产与民生服务中来,发挥服务众、引导众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观念以及工作方式的转型还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从业者
2.打造全媒体采编能力
如今,媒体形态丰富多彩,不同媒体形态对于新闻生产和传播也提出了不同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不能只固守于某种传媒形态,而是要多面发展。这些技能主要包括新闻编辑制作技能与发布技能。新闻编辑制作技能主要是对新闻文字稿件、摄影图片稿件、音视频稿件的编辑与加工技术。新闻发布技能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新媒体彩。目前,据统计,全球新闻业最急需的有两类人才,一是新闻传媒中进行策划管理的高层人才,另一就是掌握多种媒体技能的全能型记者和编辑。所谓“全能型”主要指的就是技术全面,这类记者或编辑打破了传统媒体不同传播形态之间的界限,具有多
种媒体编辑制作和发布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体软硬件,可以将文字、图片、音视频通过编辑进行有机调整与结合,以适应媒体需要的形式发布。在当下的媒介发展背景下,唯有技术全能型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进行融合性传播,以此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具备协同合作意识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人很难再“单兵作战”,而是要强调协同合作意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分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职业特征。如以报社为例,记者根据新闻线索进行实地采访,负责完成稿件;文字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进行编审,根据版面需要进行编排;美术编辑根据稿件和版面情况进行画版,设计文字与图片的搭配形式。高校按照新闻工作的不同分工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往往是“单面手”,凭借自身的一技之长可以在新闻工作中得心应手。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此种新闻人才很难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当下的新闻生产除了各种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的考量外,还要考虑多种新闻发布平台的需要,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素材都是要采集的,单凭记者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依靠团队协同来完成。团队中的成员各有所长,在采访制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团队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团队协同合作的力量就更能体现出来。
进一步调整思路,以适应融媒时代的传播规律。
2.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整合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4]县级融媒体中心通常是由县级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资源整合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媒体运营理念的整合、工作运行方式的整合,也是人员配置的整合。如福建省漳平市融媒体中心是对市委报道组、广播电视台、漳平新闻网、官方、微博等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提升,通过人员集中办公、统一策划选题、统一组织采访、统一稿件审发的联动机制,搭建起集“采编播(发)”于一体的全媒体宣传架构。[5]其他地方情况也基本类似,但是在人员配置中“身融心不融”现象较为明显。融媒时代需要内容生产的多端采发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大多各自为阵,新闻素材的编排依然按照传统媒体的做法,不重视用户需求、渠道特征、产品形态差异等因素,只是按原有习惯工作,很难形成富有地方特和影响力的融媒产品。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不能只是办公地点的汇合,要重视理念、业务、经营等多方面的整合,但是由于县级媒体长年的僵化思维使得在人才资源的整合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就使得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力与活力明显不足。
3.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更新难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更新面临困境。一方面,县级媒体普遍工资待遇偏低,招不来也留不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招考方式以事业单位招考方式为主,这就使得
人才考核上未能将融媒体环境下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专业素质与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由此也带来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另外,现有的县级媒体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编制,也缺少晋升职称的通道和机会,在身份认同、工作归宿感、自身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更新较慢,原有人员积极性调动困难,缺乏创新活力;新引进人员又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无法快速补充进现有人才队伍,这些都给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影响力、引导力和服务力的发挥上带来了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的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不可小觑,“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基层宣传干部队伍,是党的极其宝贵的资源,重新夺回基层舆论宣传阵地,重点在于培养基层宣传干部了解、掌握、运用新媒体的能力”。[6]
三、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7]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要把人才队伍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建设路径。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关键在于要有一支业务能力精专、富有创新精神的记者编辑团队,新闻传播工作更
需要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与专业技能的充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以长效机制推动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的实现。
首先,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要以融媒体时代全媒体、复合型记者编辑的职业要求作为重要的考核因素,包括一线采访、文稿撰写、图片拍摄、音频录制、视频拍摄、H5 设计运用等,以此来适应当下融媒体中心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需要,同时还要强调人才的策划思维、产品意识和渠道概念等方面。在中层干部选拔时尤其要考虑被选拔者是否具有这些素质。
其次,留住人才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尤为重要。需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统一考核、统一评审,以同工同酬、绩效考核思路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同时,留住人才还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构建,所谓软环境是指专业化工作团队和氛围的打造。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硬件设施建设投资较大,软环境建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效而专业的团队是人才发展的后盾,开放创新协作的工作氛围是人才安心工作的有力保障。
再次,解决人才关心的编制与职称等问题,以此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县级融媒体中心多是在原有县级媒体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编制上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人员构成通常包括三种情况:全额事业编制、差额拨款事业编制、合同制。不同
性,讲求培训实际效果。
3.调整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我国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行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这也带来了新的传媒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改革。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针对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机构的职位需求而进行,强调媒体的单一性与专业化程度。融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需要培养适应融媒体业务制作平台的能力,能写、能说、能拍、能录、能编、能策划等“多能”集合,同时又具备诸如信息拆分重组、数据分析、可视化设计等能力,能够在节目生产中遵循信息表现形式碎片化、精细化的创新规则。[9]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对熟悉地方文化、具备融媒体传播能力的人才需求较大,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媒体传播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充分合作,在人才培养、专业培训、业务合作、实习就业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人才质量关系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发挥,关系到县域地区舆情引导的深层次把控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因此,要不断完善人才建设机制,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充分发挥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力。
漳平人才网最新招聘信息网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福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融媒体中心专业团队的组建与发展,因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僵化做法应当适时调整,以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力。
2.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从新闻理念到传播实践、从专业知识到技能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这就需要建立适合于实际情况的人才培训机制,以实现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培训内容上强调专业性与针对性。传媒环境改变下传播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报道需改变以往只对媒介机构负责的态度,要考虑不同媒介产品用户的需求心理与媒介接触习惯,以增强平台与用户的黏合度。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的发挥不仅限于一线记者编辑,还涉及管理层的领导智慧与专业能力问题。所以培训不能只对于基层普通员工进行,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相应内容的培训。如“新华社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培训计划,作为不断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帮助媒体用户切实提高媒体融合质量……培训内容是菜单式的,分为县委
常委、宣传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融媒体中心普通员工三个层面,既上门办学,又提供到总社的嵌入式培训”。[8]
另一方面,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常态化和培训方式上灵活化。如今的传媒环境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成为工作常态。因此,在对人才的专业培训上要形成系统工程,使从业者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这对于激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力与活力至关重要。媒体工作强度较大,经常面临突发情况,工作压力较大,在培训方式上要强调灵活
注释:
[1]李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关键环节与路径[J].编辑之友,2019(3)[2]郑保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问题·对策[J].中国出版,2019(8)[3]胡宸豪.欠发达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传媒,2019(3)
[4]习近平谈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EB/OL].cpc.people/BIG5/n1/2018/0822/c164113-30242991.html [5]林丽虹.浅议县级融媒体中心后期编辑的融合转型[J].东南传播,2019(3)[6][7][8]肖春飞.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J].中国记者,2019(8)[9]虞嘉.项目制下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记者,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