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独行
张威张颖馨
图/视觉中国
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方热议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协调发力,有关“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涉及中国货币政策的恰当角和定位,特别是如何在刺激经济复苏增长中发挥恰当作用。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解读,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质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
“印钱”的意思,即政府指定央行“印钱”,具体形式可以是让央行永久性地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券。更直白一些的“赤字货币化”推崇者认为,这些发给央行的债是不需要还的,政府也事实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从央行借钱来付。
一石激起千层浪,拥护与反对派各持己见,核心都指向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复苏增长。
“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20世纪末期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所列禁条并未让上述讨论戛然而止。
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指出,有人认为,法律可以修改。殊不知这一法律规定不仅是中国沉重的历史教训的总结,而且也是西方国家上百年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
面对争议,央行淡定维持既定节奏。5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均与上月持平,未有调整。
同时,市场呼声最高、预期最强的存款基准利率调降政策,至今仍未落地,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存款降息将发生在今年4月。
图1:货币供应量:同比(月)
资料Wind。制图:颜斌
对标全球,欧美央行开启无限QE(量化宽松),英国史无前例地发行负利率中期国债;对内,“财政赤字货币化”承压,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国外无上限量宽和负利率水平以及国内的降息预期,中国货币政策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
接近货币当局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基本还是常规的货币政策,这一局面应该珍惜。“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开闸放水,物价和房价还可控制。如果直接把河堤掘开,水漫金山,那就不可收拾了。”
独行之下,不无目标,且需要平衡诸多因素。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四月,中国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元、8.8万亿元,均为历史同期之最。接近央行人士认为,从社融、广义货币以及贷款增速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合适的。“毕竟疫情是短期因素,价格和宏观风险却是长期因素。如果过于宽松,潜在的问题就很大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认为,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性失衡时期一定会带来物价飞涨,而疫情、战争、瘟疫、石油封锁等带来的经济衰退都叫做供给冲击型的经济衰退(结构性的经济衰退),有些商品价格上涨,有些商品价格在下降。基于此,现在的货币政策还是恰当的,从年初到现在,10个基点10个基点小步放宽,总共也没有降到几十个基点。
存款降息暂未实施
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政策近期的举动有些琢磨不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表象是,普遍预测中的4月中旬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时至今日迟迟未来。
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实则有更审慎的考量。
图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月)
资料Wind
接近货币当局的权威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对企业而言,贷款利率降低是关键,但对居民来说,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是实际负利率(CPI為3%-4%,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再降低存款利率,老百姓实际存款收益更低。
显然,中国最新CPI的情况已经成为掣肘央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3.3%,增速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9%。
尽管CPI环比回落,为货币政策调控创造些许空间,但是另一则数据依然辣眼,1月-4月的CPI同比上涨达4.5%,PPI同比下降1.2%。
周皓指出,需要再观察几个月,待消费完全恢复后再判断CPI的走势比较合理。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认为,实际负利率早就已经出现,包括美国现在也是零利率,通胀可能在1%到2%之间,欧洲也是如此,负利率并不能成为制约存款利率下降的原因。“中国现在的通胀水
平还是比较低的,核心通胀为1%左右,食品通胀也在下行,反观PPI却是负值,在经济低迷下存在通缩的风险。”
招商银行研报分析亦提出类似的担忧,“前瞻地看,未来CPI下行态势依旧,年底或将面临通缩压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个月CPI环比持续为负,与2003年4月至6月非典期间的CPI走势高度相似,未来居民消费支出仍将受到疫情抑制,物价增速大概率将进一步回落。”
国泰君安此前发文指出,当CPI与PPI背离时,货币政策表现则较为“矜持”。结合货政执行报告的措辞微调,货币政策紧盯的通胀目标仍是以CPI为核心,但货币政策目标更趋多元化,尤其是兼顾资产价格、人民币汇率、配合宏观审慎等,从而CPI与PPI走势难以简单主导货币政策取向。
存款基准利率调降预期升温的背景是,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双轨运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市场流动性比较宽松,但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并未有效传导至存款端,导致银行息差收窄,让利空间有限。
《财经》记者根据Wind统计,从2010年12月至今,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从2012年3月的最高点2.76%下滑(非持續性下滑)至2020年3月的2.1%,缩水近24%。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亦曾指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3%至2.5%,明显高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1.4倍,说明现阶段存款属于卖方市场。
一位大行分行行长亦曾向《财经》记者佐证,很多普通存款大户基本要求存款利率上浮40%,按照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计算,上浮后为2.1%,但是在贷款业务上,很多企业贷款年利率已经降至3.3%,扣除其他费用成本,利差微乎其微。
对于小银行来说,利差收窄造成的压力更大。某城商行董事长向《财经》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此前该行发放的支小再贷款利率在6%-8%之间,当前对应利率在4.3%左右,而负债端理财产品收益率基本在4%以上,利差空间微乎其微,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其认为,当前市场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可能会导致“存款搬家”,但仍希望进一步降息,这样中小银行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疫情突发后,央行几轮非对称降息(即调降LPR贷款利率,维持存款基准利率不变),使得利差呈现进一步收窄趋势,商业银行迫切希望负债端的存款利率也适度下调。
当前,即便是国有大行,亦感到利差收窄带来的压力不小。某国有大行三农金融业务部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对称降息给银行带来的压力其实很大,在加大信贷支农支小基础上,还是得降负债成本,实现双向激活。至于银行在其中能有多大的利差空间,有赖于自身的风控能力。但即便风控做得好,当前也只能保本微利。
全国2020年两会何时开
对此,监管部门则更希望这个问题要相信市场,根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的观察,已经有部分银行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下降,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4月331家银行共发行了7870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减少16家,产品发行量减少94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88%,较上期减少0.08个百分点。
沈建光则认为,如果存款利率不动,银行的息差就会大幅下降,将成为贷款利率下行的一个重要障碍。5月20日,直接反映企业融资成本的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均与上月持平。尽管符合市场预期,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降准降息仍有必要和空间,LPR下行趋势不会变。
“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当前主要问题不是出在数量或价格上,而是结构,光有降息还无法解决供需结构化错位的问题。”广东南粤银行副行长赵俊宏告诉
《财经》记者,此前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依然有很多继续完善的空间,货币是一种数量工具,当前应该考虑结构问题,此前的定向降准已经考虑到结构问题,但导向性、针对性还可以加强。
货币超常调控未到时
尽管存款基准利率调降预期落空,多位货币政策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适度的,主要通过三个重要的指标得以体现。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5.22万亿元,增速为12%;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增速为11.1%;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增速为13.1%。
从前四个月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远远超出流动性不够的范畴,宽货币、宽信用纷纷出现。图/视觉中国
“三个数据指标(社融、贷款、货币供应M2)最重要,目前这三个指标都不低了(三个都是两位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4月信贷数据则更一举反常,与“季末冲量、季初回落”的信贷规律完全背道而驰。4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此前机构对上述两个数据预测分别为2.7万亿元、1.3万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央行逆周期调控,以及监管的引导。”某银行资金交易员感叹,在监管政策驱动之下,现在的信贷增长具有很强的外生性。
监管政策驱动如何?以降准为例,2018年以来央行降准操作多达十次,今年前四个月则已实施三次降准,市场测算,三次降准共释放资金超1.75万亿元。
降准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提高货币乘数的方式,增加实体的货币供给,给企业外部融资现金流,应对短期的偿债压力。在降准之外,央行此前已经通过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提供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工具进行调节。
“我们现在基本还是常规的货币政策,这一局面应该珍惜。”接近货币当局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开闸放水,物价和房价还可控制。如果直接把河堤掘开,水漫金山,那就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