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144·
智库观察
一、引言
一直以来,理工科院校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进步提供大量人才,并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南京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牵头高校,成为众多前沿技术研发基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研究中国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层次的合作。高校协同创新强调高校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实现各参与主体优势互补[1]。高校协同创新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具有大量人才、完备的人才培养系统和科技学术的优势,在推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美国的Peter Grow 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各创新主体整合优势资源和信息的同时,在自我激励和共同合作中实现创新目标。而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不同方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作出研究。刘卓(2019)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几种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2]。段培同和韩彩琴(2019)提出将协同创新系统整合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3]。李韵婷(2019)等人基于广东和江苏166家高校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 模型研究广东省和江苏省高校技术转让水平,并得出提高水平的启示[4]。
(二)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初见成效
由于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协同创新体系的推进。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协同创新模式除了校内协同创新,即不同学科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还有校外协同创新,主要包括校校、校所、校企和校政协同创新。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2011计划”,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的举措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校府”“校企”的长效合作机制、与无锡锡山经济开发区、常熟经济开发区和连云港人民政府等共建校外产学研研究院等等。
(三)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理工科院校的协同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相对封闭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加了继续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阻碍,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目前国内理工科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还未完善、理工科院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观念还很薄弱、理工科高校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仍浮于表面、学校与政府提供的环境还需改善、完备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还未建立。
四、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发展对策(一)明确定位,加强协同创新理念建设
理工科院校为国家科学科技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在进行协同创新建设的同时,理工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扎实做好引才、育才和用才的工作。加强协同创新理念要求理工科院校的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沟通和文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创新的意识积极面对协同创新项目。与此同时,企业也应明确自身需求定位,用大度的心态与理工科院校建立联系,获取理工科院校的人才支撑,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协同创新理念,共同研发科技前沿成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师资培养,改革协同创新教育方式
理工科院校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更应在教育过程中优化教育课程体系并完善授课模式。理工科院校应立足于自身科研优势,改革校内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合、学科知识融合等方式,丰富协同创新教育形式;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改良日常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创新课程的教学比例,构建一套以培养理
工科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理工科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团队进企业,在实践与走访过程中加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提高创新视野。在此过程中,拥有一批专业的协同创新师资团队尤为重要。因此,理工科院校应重视培养建设一支拥有创新视角和强大综合能力的师资团队,加大对协同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提供有关协同创新的资源与平台,支持他们“引进来”与“走出去”,为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文化建设,提升高校人才综合素质
理工科院校拥有大量科研人才,是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人才储备基地。但是,在提高理工科院校科研能力的同时,理工科院校也不能忽视学校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学校与学校团委、后勤部等学校内各部门合作,依托学生组织,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和“精英人才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练习活动,参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理工科院校通过校园创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一批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政府应提供强大的保障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协同创新教育氛围,为理工科院校进行双创型综合人才的
(下转第147页)
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
刘梦蝶 诸云 郭健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
摘要:为了实现“科技强国”,中国必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理工科院校一直以来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在协同创新视角下,理工科院校应积极联合多方力量,与企业和政府共同协作,完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接着,介绍了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3-0144-002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智库时代    ·147·
智库观察
素对体育生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久而久之就会有逃课,厌学甚至休学等现象。
5.教师因素
同时某些教师的个人素养或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不少同学反映某些老师不注意自身素质,而且教学方法陈旧,上课枯燥无味,宁愿在寝室睡觉也不愿去上课。再有就是学习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6.家庭因素及其他
另外,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设施不完善,上课人太多等其他的客观原因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
三、长沙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体育学科和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帮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
理科350分的二本大学
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能实现的目标,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缓解或减少学习倦怠现象的蔓延和滋生。
(二)消除不良学习风气,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无法很好的进行学习,要想很好的解决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学校应当要加强学生管理,严厉杜绝学生迟到、早退、逃课以及上课睡觉玩手机等隐性逃课现象,此外,还需加强考试纪律,丰富考核方式,不要让学生因为考试而学,因为考试而考试。在严抓各项纪律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成绩优异学生,促使其他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三)提高教师能力和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缓解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及素养,而且教师必
须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丢弃“填鸭式”等呆板乏味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类型,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自发的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努力消除社会偏见,建立就业指导体系
社会偏见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严重的社会偏见、巨大的就业压力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配合和鼓励。首先只有消除对体育生的偏见,形成对体育生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让体
育专业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让他们了解就业的前景,看到未来的发展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胡蓉蓉(1986-),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英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丛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6):155-156.
[3]孙小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新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8):106-108.
图2  长沙市体育专业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客观因素
(上接第144页)
培养提供保障与良好环境。
(四)加强协作,完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5]。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专业的科技知识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上,企业能更加实时地掌握市场发展,也有更加强大的经济来源,而政府的优势则体现在制度、环境的营造方面。每个主体有各自的资源,也有各自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应构建并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并加大各参与主体的信心,协调创新政策和法规,确保协同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制定一套合理公平的协同创新评价机制,能确保理工科院校研究成果质量和绩效考核。这套评价体制需要确保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应该包括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指标和资源共享建设平台等指标,来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最后,构建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尽量满足各参与者的利益,一方面,根据每个主体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贡献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根据各主体承担的风险,匹配相应的利益,施行补偿制度,保证整个协同创新体系健康运行。
五、小结
理工科院校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储备。在协同创新系统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应发挥核心作用,积极统一企业和政府。冷静思考并发现问题,完善已有的协同创新运行体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强大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刘梦蝶(1993-),女,硕士,科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研究与实践”、2019年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重点课题“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效度评价研究与实践”、2018年南京理工大学“课题思政”立项课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2019年度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型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房金秋.新时代高校协同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9(6):184-186.
[2]刘卓.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J].创新教育,2019.
[3]段培同,韩彩芹.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J].管理观察,2019(10):143-144+147.
[4]李韵婷,曾慧君,张日新.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8):201-207.
[5]闫岩,王伟宾,史运涛.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19(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