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课程改革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市部分区县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美术教学的重点,在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一、天津市美术学科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美术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延伸到课外、校外,所以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天津市课程改革由开始实验到全面铺开已四年,其中美术学科课程改革中,认识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比较紧切的问题,城区学校社会文化资源较丰富但自然资源较匮乏,农村地区的学校自然资源较丰富美术课程资源不足是个严重的问题。教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己成为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等资源进行学习,这样就给美术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一个很大的自主空间。天津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各区县及本地区的这一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美术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探索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途径一:校内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美术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例如:红桥区教研室在美术学科“美丽的瓷器”的开发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废旧瓶器,利用彩纸、彩泥、及时贴,采用粘贴、绘画等方式进行装饰,充分利用校内美术教师对陶瓷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和研究,把玻璃瓶装饰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瓷瓶。美术教师在认识教材的功能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资源,建议美术教师可根据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学生学习情况、学校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开发与利用,它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
途径二: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
探索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武清区曹子里乡是天津市有名的“绢花”之乡,街道两边有各种制作销售绢花的工厂和商店。“绢花”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有些孩子在业余时间还能帮家长制作绢花工艺产品。武清区曹子里乡中心小学在学习美术新课标中,理解到“尽可能的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绚丽的瓶花》一课后,引出一节《有趣的插花》一课,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以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完善的人格素养。学生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美术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
可,把美术学科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途径三: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积极的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因此,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天津市静海县教研室经过多方观察思考和初步尝试,最后确定了以玉米秸杆为主的自然材料作为开发对象。因为这种材料在当地随处可见,如果这部分资源能够走进课堂,在美术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赋予艺术的加工创造,岂不可变废为宝吗?为此,在县教研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美术老师对玉米根及玉米衣的利用价值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与尝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静海二中的美术老师每到秋季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农民收完玉米的地里去刨挖玉米根,通过初步整理将其带回课堂,在美术老师
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想象,将手中的普通玉米根,因势象形,通过简单的修剪、切削、组合、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质朴的花篮、机警的刺猬、行走的骆驼等等,令人叫绝。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学们对美术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静海县从2000年开始摸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已逐步形成系列如:“玉米根艺”、“玉米衣造型”、“废树枝盆景”、“鸡蛋壳工艺”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为之探索、追求,同时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通过实例说明一些美术课程资源匮乏的地区或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进行开发和挖掘,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三、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课改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开发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扩展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范围。例如,天津市津南区王家场小学美术学科组开发地方教学资源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王家场小学是一所农村
小学,农村的孩子对田地里的野生植物非常熟悉,学校有一个比较大的劳动基地,一到夏天,各种野生植物生长得非常旺盛。尤其是芦苇,有的同学从小就会用这些植物的茎、叶等编一些小玩具。但是,从来没有把这些东西搬到课堂上来,进行造型练习。美术教师把这一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制定了实施计划和策略及方案。1、发动学生回家向家长和有编制技艺的人学习芦苇的编织技术。2、带领学生到周围的“苇板厂”参观,向有相关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学习。3、上网查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总结。4、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做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去发现、去创造。
天津哪个区的教师编好考具体实施以美术活动组为主,辐射全校学生;以美术课为主,辐射其它学科。通过美术活动课、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同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学习状况,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起了一定作用。
天津市津南区王家场小学美术学科课程开发实验内容表
通过美术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在学校进行“野生植物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创新,丰富创作内容和题材。课堂教学与教材的编撰同步进行,这既有利于加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又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建立实验班级,通过对比考察实验效
果。
通过实例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美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延伸,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通过芦苇工艺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不再仅是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美术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积极的了解和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并能把它转变成美丽的图画或是装饰品,以次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文化传承作用
美术学科新课标课程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重要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传承功能。美术教学的传承功能是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统。针对这一情况,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文化传承作用。天津市西青区开发了校本课程《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极有
代表性的年画品种,其历史悠久,自明代崇祯年间始创以来影响至今,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支奇葩。传统是今天文化的根基,传统也是今天教育的根基。开设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对民间老艺人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社区及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发掘地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贴近学生实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基点出发,紧紧围绕杨柳青年画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一实例说明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形成校本教材,用于美术教学,体现文化传承作用。
总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美术教学中要广泛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要做到对学校的各种设施、校外活动基地及教育场所、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能成为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一旦让它们进入美术课堂教学,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感悟过程和收获。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留下回味的空间;鼓励学生的亲自参与,自我探究,并与学生一道亲临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