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黄河文化嵌入育人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研究
成果对黄河文化进行提取、剥离,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高校不同课程中,实现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融合,注重文理交叉、学科交叉、课程交叉,以达到课程共享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跨课程、跨平台联动。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黄河文化》课程、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思政教学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尝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第二课堂开展黄河文化教育、教研并促等措施,在分析黄河文化育人模式的合理性的基础上,首创了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在黄河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上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深化高校黄河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应用推广价值。在河南、北京、陕西、广东等地应用;获国家级课程2项,400余万人学习;CSSCI期刊收录论文8篇;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一)所做工作及成就
1.率先开设《黄河文化》课程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果实施团队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了
《黄河文化》课程。以该课程为核心,引领黄河文化多维度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按照黄河文化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框架,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课程品质不断提升。课程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
2.优化课程设置,尝试多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黄河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跨专业、跨学科、跨课程的多维度融合教学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对相关课程中所蕴含的黄河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剥离、再丰富,重新解构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教学大纲,丰富育人内容体系。
3.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思政教学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深挖黄河文化思政元素,将黄河文化思政元素进行分类整理,融入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堂教学。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程高度。已基本建立了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获批省级思政团队1个,5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项目。
4.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创新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取“国内大师”同讲一门课,“校内名师”同讲黄河文化的教学模式,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行业大师作专题讲座、报告和论坛,讲述黄河文化、黄河故事,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第二,丰富实践教学。坚持技能培养导向,丰富教学实践。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增添了唱黄河、舞黄河、奏黄河、吹黄河等内容,通过黄河文化主题展演等活动,结合社团实践,开展多主题的文化展演,深刻内化了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锻炼其对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5.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黄河文化教育
创造互动式的黄河文化育人模式,积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教育相关的第二课堂,在组建黄河文化教育为特的学生社团基础上,围绕“世界水日”等主题纪念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参与性的黄河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向师生和公共普及黄河文化知识。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教育知识竞赛、举办黄河文化成果展览、演出,注重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立体多元化传播方式进行宣传与普及。利用寒暑假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河南省教师继续教育网
实践能力。
6.教研并促
为保证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开展对黄河文化的科研工作。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将科研成果应用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总结和提炼,撰写课程教学理论成果,申报教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论文近60篇。
7.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在建设初期,已组建了一支由河南省师德标兵、高校教学名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技能标兵等10余名优秀教师为核心的多学科、跨专业的校内教学团队。
8.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由实施团队承担建设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多次顺利通过验收、河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水文化研究中心在基地考评中名列前茅。团队参与建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研究中心”、“黄河文化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
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名师工作室、河南省思政团队、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嘉应观黄河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等9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二)成果创新
1.研究内容与思路的创新
积极探究黄河文化与高校多门课程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尝试将黄河文化与多门课程融合,把黄河文化元素多维度融入历史学、文学、哲学、创新创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环保学、等不同课程中,实现文理交叉、学科交叉、课程交叉等,实现协同育人创新与发展路径的优化。
2.教学模式的创新
成果达到跨课程、跨平台联动模式,课程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国内大师、校内名师同上一门课,多门课程共讲黄河故事,百余所高校共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打造全方位的优秀文化育人模式。
坚持文化导向,丰富教学实践课程教学。课堂内,结合黄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引导学生感知黄河精神,领悟黄河文化精髓。课堂外,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黄河文化遗址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寻答案,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黄河文化主题展演等活动,结合社团实践,开展多主题的文化展演,深刻内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锻炼其对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力。
3.研究方法的创新
运用教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注重实证调研与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通过将优质教学资源课程融合利用,达到共赢目的,是本成果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三)应用推广效果
学习强国播放《中华水文化》500分钟的课程、教育部汉语桥播放黄河文化200分钟课程、中国大学MOOC播放《中华水文化》550分钟、智慧树播放550分钟、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院播放“黄河文化”专题210分钟、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播放《中华古代创新名人
智慧》课程520分钟。共计超过400万余人学习。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人数近82万人,相关数据显示效果良好。成果在河南、北京、陕西、广东等地应用推广。
成果得到教育部、水利部等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国家级、省级100家媒体报道,其中在全国水利院校第一届水文化育人研讨会议上,主持人毕雪燕教授作了题为《以水育人以文化人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的经验分享。河南省社会科学年会“中原名人与黄河文化”论坛上,主持人毕雪燕教授作了《让名人走进课堂打造黄河文化育人高地》,并接受了河南广播电视台的采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