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

 
  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继引进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加。随着“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蔓延,我市虽然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但由于经济欠发达,综合用工环境不理想,部分企业“招工难”现象也逐渐显现。因此,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这成了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劳动力资源状况
  我市1999年撤地建市,辖泗县、灵璧、萧县、砀山、埇桥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为9787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力资源比较丰富。XX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占总数的%,农村人口万人,占总数的%。全市劳动力总量381万人,各类从业人
员万人。按从业产业分:第一产业万人,第二产业万人,第三产业万人;按从业区域分:市内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市外转移就业人员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富余劳动力总量约万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万人,农村待转移劳动力万人。但农村待转移劳动力中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或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水平。
  二、我市企业用工情况
  随着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企业总量、规模和用工人数在不断增加。截止XX年8月底,全市企业总数17711户,从业人员2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3户。全市企业按类型分:有限责任公司9416户,从业人员万人;股份有限公司26户,从业人员万人;全民所有制企业453户,从业人员万人;集体企业562户,从业人员万人,私营企业7254户,从业人员万人。全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万人。
  1.企业用工年龄和文化构成
  为了解我市企业工人的年龄和文化构成,市人社局今年重点调查了市经济经济开发区、市区和埇桥区乡镇的45家企业,其中纺织服装及制鞋业9家,机械加工业7家,餐饮和住宿业2
家,商业批发和零售业5家,其他行业企业22家,累计从业人员10535人。从业人员年龄分布为:18-34岁,6622人,占%;35-45岁,2948人,占%;45岁以上,965人,占%。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学历4544人,占%,高中学历4315人,占%,大专学历1264人,占%,本科学历389人,占%,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2人,占%。岗位分布为:管理人员10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1597人,占%,操作服务人员7896人,占%。在企业服务时间为:服务3年以下的6435人,占%;服务4-9年的,1786人,占%;服务10年以上的,2314人,占%。
  2、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状况
  XX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688元,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625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394元,集体经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X1元,其他经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09元。
  今年5月份,市人社局开展了部分企业职工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回收了1080份《宿州市企业职工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其中企业管理人员50人,专业技术人员257人,操作服务人员721人,其他人员52人,分别占总数的%、%、%和5%。被调查人员中,与所在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共771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从总体上看,创办企业时间短,生产不太稳
定和生产季节性强的企业以及餐饮、建筑等流动性大的工作岗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被调查人员中,月工资1300元以下的136人,占%;月工资1300-1500元的629人,占%;月工资1500-1800元的147人,占%;月工资1800-XX元的124人,占%;月工资XX元以上44人,占%。被调查人员中,参加养老保险的676人,占%;参加医疗保险的488人,占%;参加失业保险的159人,占%;参加工伤保险的171人,占%;参加生育保险的5人,占%。这五个险种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广,参保率较高,而其它三个险种参保率较低。被调查人员中,每天工作8小时的124人,占%;8-10小时占63%;10-12小时的占%;12小时以上的占%。总体上,我市企业职工每天工作时间大多在8-10个小时,一些企业为了赶订单,日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3、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且员工稳定性差
  目前,全市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据市人社局8月份对我市15家重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控发现,企业缺工人数仍呈上升趋势,缺工量为882个,较7月份的857个增加25个。其中宿州市中元化工集团8月计划招工200人,实际招录到28人;灵璧县千禾实业有限公司8月计划招工200人,实际招录到14人。从8月份对15家重点企业监测情况看,我市企业的用工缺口仍以一线操作工为主,缺口量为464人,比7月份减少了70人;技工的需求有所上升,
本月技工的缺口量为178人,比上月增加了81人。
  全市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失现象。据市人社部门年初对45家企业的调查,XX年年初45家企业累计用工6573人,XX年新招聘6515人,XX年员工流失2553人,员工流失率达%;据6月份市人社局对泰马鞋业的调查,今年2月份正式生产以来,先后入职员工近700人,调查时仅有生产工人和行政管理人员179人;据8月份市人社部门对15家重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测,15家企业8月份共流失工人102人。
  三、企业缺工的原因分析
  1、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但新增劳动力减少
  近年来,随着大批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和全民创业活动的开展,用工需求迅速增加。今年4月份,仅宿州鞋业基地就开工21家企业,年底前后建成后用工需求达2万多人。但同时,新生代劳动力在逐年减少,XX年我市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万人,比XX年减少了3万多人。
  2、就业者的心理预期较高但本地企业综合条件较差
  首先是工资水平的落差。对于劳动者来说,决定他到哪里务工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工资待遇。我市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一般在1200-1500元,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一般在1500-XX元。
与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苏北、省内淮北、蚌埠等市相比也相差200-300元。据了解,苏南、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职工工资大都在2100元以上。据对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员的调查,希望月工资1700元以上占到85%;据对师专、宿州技师学院毕业生调查统计,95%的大学生工资期望值在XX元以上。二是就业权益的落差。影响劳动者选择就业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企业所给予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新生代劳动者尤其具有更强的权益意识。目前我市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尤其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即使有保险,也只侧重养老保险,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相对滞后;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企业提供的学习、生活、文化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企业留工环境不够理想。而这些恰恰是为新生代劳动者所更为关心的。最先感受到“用工荒”的沿海各地企业,这两年不断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比如,一些地方的企业采取专车接送员工返乡过节、给员工父母送牛奶、给员工子女送“红包”、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全额缴纳社会保险等善待员工的措施。三是生活环境的落差。我市城区工业主要分布在市、县城区附近经济开发区,周边生活、娱乐、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到位,工人生活及外出不够方便,如在年初被调查的1080名人员中,认为生活、娱乐设施不完善的671人,占%,认为交通不便利,出行不方便的172人,占%;认为子女上学不方便的152人,占%。
  3、人岗对接“匹配难“
  一是就业年龄匹配难。大多企业在招用工人时对年龄有要求,从第三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看,16-24岁、25-34岁年龄组需求人数分别为%、%,占总需求的%。需求比重中对年龄无要求仅占总需求量的%。而我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需转移劳动力中70%以上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二是文化、技能匹配难。从从第三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看,%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企业用人需求中对技能等级有要求的为%,而我市未就业人员中总体文化程度低且没有专业技能。
  4、本地人力资源储备机制不符合企业需求
  虽然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现有各类中等(工技)职业学院校已达32所,年培养中级工以上能力达万人。但各类中职、技校、民办培训学校大都是为外地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在专业设置上围绕外地企业用工需求设置,毕业学生大都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工业学校XX年毕业学生1300人,90%都是通过订单培养到长三角企业就业;宿州一职高XX年毕业学生760人,有300多人被对口高考录取,275人按照定向培
养去向到上海、昆山企业就业。
  四、我市应对企业招工难的探索
  在劳动力资源趋紧,企业招工难的背景下,政府如何一方面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导向就业的机制,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为原则,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困局,今年以来,我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加强招工服务。为适应新的用工形势,解决本地企业的用工问题,我市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及时将就业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由过去以对外省市输出为重点,转向引导农民工和新成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面。今年以来,除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开展日常招聘服务外,各级政府围绕各类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题服务活动,市政府为解决鞋业基地企业用工问题,今年1月22-2月22日组织开展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用工服务月专项活动”,各级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广泛参与,为开发区企业招录了6330名工人;7月28日-31日在全市66个高考志愿填报点集中开展了校园招工宣传活动。
  2、探索建立招工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招工实施方案。围绕开发区开工企业和签约项目的用工需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制鞋产业基地企业招工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
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具体措施、工作机制、奖惩措施等方面对以后5年的招工工作进行了安排,并积极组织实施。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制定了《制鞋产业基地校企合作方案》,推进各职业院校围绕开发区企业用工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今年百丽鞋业、泰马鞋业分别与市一职高和市技师学院签订了《委托培训协议书》,康奈鞋业与宿州技师学院开展了院企培训合作。同时制定了《中国中部制鞋产业基地产业工人职业培训实施方案》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优先为开发区用工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将农民工培训指标优先用于开发区企业新录用人员的岗前培训,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今年2月份以来,已为百丽鞋业开展岗前培训5337人,补贴资金万元。二是制定开发区企业系列用工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吸纳农村劳动力到宿州鞋业基地企业就业的系列用工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方面保底,普工按照企业规定正常上班,每月工资1500元,上不封顶;在社会保障方面,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在子女就学方面,对于夫妻二人同在园区工作的,子女就近入学;在住房方面,对在开发区就业三年以上的职工,开发区和企业提供一套低于市场价格的具有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五、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与建议
  破解企业用工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用工服务体系建设埇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目前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平台存在着机构不健全、服务场所偏小、服务设施较为落后、信息络建设滞后、就业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基层平台专职工作人员偏少等问题,远远无法满足就业服务工作的需要,建议各级政府要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建设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密切产学关系,扶持职业院校与骨干企业进行对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学校资源优势,在技术工人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养”;要依据企业生产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企业要面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地和设备,承担学员的实习或见习任务。
  3、优化稳工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在开发区务工、在城区安家”,完善产业工人子女就近就学、职工保障性住房、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生活需求;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引导企业规范劳动关系,落实社会保险政策,逐步提高职工工资福利,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实行休息、休假、辞工制度,推行人性化企业管理方式,在工作条件、收入待遇、用工管理上尽快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对接,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4、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重点建设一批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我市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学校的骨干作用,重点培养我市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二是鼓励企业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专项使用,制定企业技术工人业务进修培训计划,畅通职工技能提升的通道,制定技能津贴补助标准,调动职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岗前培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培训补贴指标优先用于本地企业新吸纳人员的岗前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5、建立政府引导机制
  由于发达地区企业、政府用提高待遇和招工奖励措施争夺工人,而求职人员在就业去向上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为缓解我市企业招工难问题,在发挥企业用工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建立用工引导机制,建立招工奖励资金。参照企业和周边市奖励数额,结合招工成本,政府给予培训学校或就业服务机构一定的招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