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
第41卷第4期
Vo1.41  No.4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55
发展型资助视域下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探究
——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张 玉1 欧阳超1 尹灿东2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11 ;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发展型资助强调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勤工助学活动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传统勤工助学活动存在资助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岗位设置失衡等问题。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网络平
贵州163招聘信息网人才
台的构建等为高校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宣传指导、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勤工助学岗位,建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品牌,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创新创业;勤工助学;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134-03
发展型资助强调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构建育人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奖、勤、助、贷、补,以及无偿和有偿资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已相对完善,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勤工助学活动,即通过学生付出智力和体力劳动获取资助,这种资助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契合发展型资助扶困的同时又实现了扶志和扶智。将创新创业理念引入勤工助学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为传统的勤工助学注入新的活力,最大化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的[1]。
一、传统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有偿资助形式,在开展高校经济资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高校勤工助学活动通常存在资助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岗位设置失衡等问题,无法实现扶困、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
(一)资助力度和精准度不够,难以满足困难学生需求
2019—2020学年,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为9014名,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1664名,占比18.46%。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人数为1147人,其中431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岗总人数的37.58%,占家庭经济困难总人数的25.9%。这些数据说明勤工助学活动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大,高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无法满足数量较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的需求,如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近三成困难学生未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说明当前勤工助学资助力度不够,达不到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在岗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不高,反映了高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不够精准,用工部门存在偏爱录用学生干部等办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等现象,未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岗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实效。
(二)岗位设置失衡,难以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卫生清洁、资料整理、值班看守等劳务型岗位是当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主流,管理型、智力型岗位占比偏少。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20年学校各用工部门共提供了30个用工岗位,各岗位类别占比见图1,其中以卫生清洁类和资料档案整理类为主的劳务型岗位占比较大,管理类和智力类(新媒体工作类)岗位占比较低。勤工助学活动岗位设置失衡,学生的能力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无法全面提升,难以突显资助育人实效。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青年社科立项研究课题“高校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XJS2023B);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立项研究课题“多元智能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及实践研究”(JAS19682)。
作者简介:张玉(1987— ),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欧阳超(1989— ),男,福建漳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尹灿东(1994— ),男,湖南永州人,广东海洋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招募组建组织开展孵化挖掘贫困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宣传指导
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资助管理
中心创业型
勤工助学
平台
图2 创业型勤工助学活动模式图
创新创业宣传指导、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中,依托专业优势探索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品牌,孵化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第一阶段:招募贫困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宣传和指导,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设置创新创业宣传勤工助学活动岗位,完善招聘流程,招募有意向参与或有相关创新创业经验的贫困学生组建成创新创业宣传指导团队,这样既能促进贫困学生自身
(下转第149页)
[2]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2.
[3]张泰琦,魏晓柳.国家认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4(3):106-111.
[4]张杰,黄振华.国家认同视域下警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0(4):106-111.[5]吕旻,杜兰晓.网络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125-129.[6]邓宇滔,吴艳华.论国家认同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1):103-107.
[7]张勇,李玲.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5):120-124.
[8]王永友,王文静.大学生网络空间国家认同困境与化解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61-68.
[9]李忠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225-228.
[10]冯勇,扎克尔·朱马洪.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1):58-63.[11]薛洁,王灏淼.国家认同:现代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目标[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5):4-12.[12]管健,郭倩琳.国家认同概念边界与结构维度的心理学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214-221.
[13]杨威涛.文化自信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育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9(1):92-96.
[14]刘梓敏,林锦涛,郑智华.新时代提升粤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必要性[J].学理论,2019(9):174-176.
[15]程亚运,杜贤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构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3):
21-25.
[16]王连旗,高汝东.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3):185-189.
[17]庞琴,蒋帆.“他者”在香港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中的作用: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实证比较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7-158.[18]孙东屏.公民教育视域下重大纪念日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例[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9(27):44-46.
[19]马静音,曹银忠.共生与互融:短视频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78-86.
[20]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
中国成人教育,2010(20):18-19.
[21]赵翠芳.对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119-122.
[22]努力曼·依米提.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9(9):162-163.
(责任编辑:赵振)
成长,又能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二阶段:结合专业实践,鼓励家庭困难学生挖掘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设置创新创业竞赛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专业技能扎实、创新创业知识丰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他们进行竞赛指导与培训,鼓励他们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第三阶段: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学院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活动品牌,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筛选优秀的创新项目团队成员组建创业项目开发团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实施。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中药生活馆门店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施“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带领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提升学生的综合
能力。
结语
在“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背景下,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为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探索提供良好契机,通过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并推选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开发实施,将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力和智能资本投放到市场以产生积极效益,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探析[J].高教学刊,2020(6):30-32.
[2]孙永建.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案例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5):50-51.
[3]肖喜明,陈嘉伶.大学生勤工创业环境分析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4):53-58.
(责任编辑:赵振)
(上接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