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本文针对“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指出当前“三农”问题存在的现状以及现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进入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对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的社会进步,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近万元。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
(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村得不到与城市同等发展的机会和地位。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差,村庄普遍缺乏有效规划,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配套,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劣于城市,导致农村的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的污染等劣质资源流向农村。城市化加速推进,加剧了这种趋势。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由于我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设置了许多障碍。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解除,城乡二元结构
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城乡分割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变革。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农民被封锁在有限的耕地上,限制了农民合理的流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寻增收的又一条出路被堵死了。
二、现状存在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形成了工农业剪刀差长期存在,并且长期以来国家的财政政策一直倾向于城市,对三农的投入却很少。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了农村仅靠效率和效益都十分低下的农业来发展农村,以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存在严重不规范,造成了大量侵权行为的产生,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受到侵犯,其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政策和履约程度造成的市场风险的大小;广大农民无权真正民主地决定和管理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产业
发展,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政府和部门下达的任务;乡镇党委、政府经常依靠法律或上级部门赋予的权力,向农民强行乱收费,甚至搭车收费。
(三)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广大农村仍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是,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结构演变的态势和格局相比,农村经济结构转换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适,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缓慢。
(四)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资本收益的观念淡薄,不能通过资本流通来获取收益。农民的创新、质量、品牌、效益意识较差,市场和竞争观念淡薄,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存在。
三、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稳定农村的一件大事,所以,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综合措施, 广辟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深挖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
(二)加强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体现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要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当严格履行将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平等化。
(三)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农民贫困的主要根源。在这种户籍制度下,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取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竞争力和平等的待遇。政府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入托等制度性壁垒,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后能与城市居民得到平等的待遇。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村的发展要靠教育、靠知识。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给予农民充分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便利和可能。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学习的机会。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第三,依托民办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孙彦泉.和谐社会与“三农”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2):22-27.
2    方小教.“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j].科学社会            主义, 2006,(1) : 80-82.
中国人才卫生网登录[3    周崇社.从和谐社会的发展看“三农”问题[j].甘肃农业,            2006,(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