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底端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答案——第一卷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以下各题所列ABCD选项中,下划黑线的即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
  A.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B.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
  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有效执行,应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
  D.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
  2.为了落实司法便民,检察院开设了网上举报、申诉和信息查询系统,法院实现网上预约立案和电子签章,公民对国家机关实行网上监督收效明显。关于网络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也体现于对网络依法进行管理
  C.司法机关是否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衡量的根本指标即是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D.司法机关采用网络技术落实司法便民,是在工作中做到执法为民的具体表现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
  B.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
  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
  D.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4.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执法为民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B.执法为民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执法为民表明执法机关存在的目的在于合法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D.执法为民说明执法活动以及时高效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特征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强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与立法没有直接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法治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6.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
  7.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2023年全国司法考试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8.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该省的《食品卫生条例》,关于该地方性法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该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可直接适用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9.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10.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11.2000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由于具有最高的司法效力,因而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也是法律专家和学者开展法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12.甲、乙签订一份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本合同一式三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甲、乙各执一份,留见证律师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关于该条款,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是有关法律原则之适用条件的规定
  B.属于案件事实的表述
  C.是甲乙双方所确立的授权性规则
  D.关涉甲乙双方的行为效力及后果
  13.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14.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15.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16.关于中外法律制度中的习惯法,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中国西周时期的礼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
  B.英国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习惯法
  C.法国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是以习惯法为主的时期
  D.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接下来便形成了习惯法阶段
  17.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我国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出版自由也被剥夺
  C.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与公开传教的自由
  D.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
  18.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载入现行宪法的是下列哪一宪法修正案?
  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19.关于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B.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C.宪法规定了完善的立法体制与具体规划
  D.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20.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在必要的时候,下列哪一机构有权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秘密举行?
  A.十个以上代表团联名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C.全国人大主席团和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D.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主席团
  21.关于村民委员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年公布一次
  B.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村民委员会主任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