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热社会学思考
作者:林楠
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28
        [摘要]人们何以如此热衷于公务员考试?解答此问题的关键是要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结构特征和个人行为逻辑中寻解答。笔者认为: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流动渠道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资源会聚地的单位成为人们获取利益的最佳选择之一,而国人的自我主义行动逻辑最终把人们引向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通过集体行动进行博弈。
        [关键词]公务员热;社会结构;断裂;自我主义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55-02
        1引论:问题与研究思路
        改革开放,尤其是国企改革后,单位收缩到社会一隅,但却成为社会中最强势的一部分,国家机关是其典型代表,公务员考试更是成为国考。除了优厚工资、福利及其铁饭碗等单位内职位属性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人们对体制内身份的一往情深?提出
这一问题并做出回答,一方面因为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匮乏并且仅有研究的解释也无法令人满意,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华尔德有关中国单位组织的新传统主义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目前有关公务员热的研究不足,并且其解释也无法使人满意。比如,郭彦朋认为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是大学生从众心理作祟和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这种解释把问题归因于个体自身,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张翼和雷媛媛的研究虽然将视角转换到了社会制度层面,但这一解释,没有明确解释某一制度在某一问题的出现中扮演了怎样的角,并且忽视了制度的历史性与个体层次的因素。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简要回顾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着力突出其中对理解公务员热有着重要意义的依赖关系,庇护特征与关系性的行动逻辑;其次,阐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明确是在怎样的结构特征、制度环境下出现了公务员热浙江省考公务员2023报名岗位这一现象;再次,说明单位在目前的社会结构状况下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解决单位作为一种组织本身在公务员热现象中所发挥的作用的问题;最后,从费孝通所提出的自我主义出发,阐明人们为何选择跻身体制内,而没有选择集体行动以获取并保证个人利益。
        2“新传统主义内容及启示
        华尔德将新传统主义的形成归结为工厂领导和工人在实践中应对列宁式政党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方式的策略性行动的意外后果。列宁式政党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意识形态信仰,因此,评判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其对党的信仰与奉献程度,因为广大众在社会经济与政治上高度依附党组织,因此评判结果与个人的利益得失有关。这样一来,党利用个人得失上的威胁利诱来吸引集团之外的人去追随其意识形态时,原来的纽带也就败坏了。早期的自愿追随者所具备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等级体系中的奖励制度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车间领导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他们关心的不是抽象的政治道德,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服从自己、站在自己一边对抗其他工人、在生产和政治运动中积极合作的工人),以及车间领导在物质利益分配,工资级别提升,社会福利发放与政治待遇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当大的决定权,使得工人在实践中将党所号召的对政治信仰的献身转变为对党支部和车间领导的忠诚,以求获得奖励。这样,在领导和积极分子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有原则的特殊主义的关系。
        “有原则的特殊主义的建构与运用又刺激了上下间互惠交易关系的发展,并导致了工人队伍分裂为积极分子和普通工人。前者同党和行政领导站在一边,除了在政治性会议上要说话正确,还需要在日常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比如下班后留下来出墙报、帮组班组长
组织会议、清点每日工作量等),以此表示自己向党的最高标准看齐以求获得奖励。后者通常采取仪式性服从的态度,防止自己犯错误而受到惩罚。但普通工人也有满足物质性需要的独特方式——与任何掌握自己所需要资源的工厂领导和普通职工(如厂医、食堂厨师等)发展实用性的私人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关系走后门。这种分裂是工人在面对单位的控制力,党的意识形态要求,厂领导在具体实践中的权力等约束性条件时采取不同的策略性行动的意外后果。
        华尔德的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有三:首先,单位以拥有控制权和分配资源为特征,而这就导致了工人对单位的严重依赖。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居民脱离体制,但单位在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中依然优于其他组织。其次,单位是一个由高度制度化的庇护者受庇护者的庇护关系所构成的基本社会单元,在这里众对党和意识形态的忠诚与工厂中的领导与作为其庇护对象的工人众间的个人忠诚关系交织在一起。最后,面对无效的单位制,人们的选择不是采取集体性行动,而是选择或者成为积极分子或者发展实用性的私人关系
        3“下海热公务员热: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演变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体制内的人员的下海热,随后90年代中期以来,公务员招生考试逐步升温,以至于目前的炙手可热。
        从体制内的人员脱离体制下海,到体制外的人员希望通过考公务员而跻身为体制内的一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我国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扩散到90年代的资源重新积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端,国家向社会释放出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社会逐步发育成与国家并列、相对独立的配置资源的源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中的弱势体、边缘体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社会的边缘地带也出现了兴旺的气象。也正是此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而产生了体制外精英体,主要是经济精英。这也导致了体制内的政治、文化精英的怀疑、恐惧和羡慕,一部分体制内精英开始下海,到市场中追寻自己的利益。但步入90年代中期之后,资源又开始重新积聚,而这种积聚的方向正是整个精英阶层。这样一种资源分配方式和流动方向也形塑着社会阶层结构。陆学艺指出:在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工人阶层成员具有向较高的办事员阶层和管理阶层流动的较多机会。随着转型的深入和定型,这种流动机会逐渐减少,工人阶层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体。
        如前所述,在资源重新积聚的背景下,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定型,阶层边界逐渐清晰,阶层内部认同不断增强,阶层的流动开始减少。一体化分配原则使得资源基本流向总体性精英阶层,这就导致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一端是以拥有大量财富为特征的社会强势体,另一端则是以拥有众多人口为特征的弱势体,中间阶层发育极为缓慢,无法形成
一个独立的中产阶级。这种社会结构的断裂,正是公务员热现象发生的结构性原因和条件。
        4改革以来单位在中国社会的角与地位
        单位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前,所有人均身处单位之中。农村居民隶属于人民公社,城市居民分布在各种工厂或机关之中。改革之后,人民公社首先解体,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在城市中也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单位制的根基。单位不再覆盖整个社会,而是退缩到社会一隅。
        对于改革之后单位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孙立平教授认为单位的变迁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的趋势。所谓弱化是指:单位不再承担其成员经济需要的各个方面,虽然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福利待遇;单位不再侵入人们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单位从对人的全方位控制转向对人的职业活动的控制;单位从涵盖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口变为仅涵盖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口。所谓的强化是指,由于单位有了更为明显的经济利益,单位为自身争取利益的现象更为突出了。因此,单位作为一项制度在覆盖范围和数量上是在弱化,但单位成员的单位身份给他带来的利益与资源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单位为自身争取利益现象的
强化而增加了。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源重新积聚、阶层结构固化、体制改革被精英体操纵的背景下,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单位作为资源的掌控者和再分配体制的核心,一旦成为这些单位的成员,便意味着完成了一次社会阶层结构的向上流动。这样一来,单位成员身份本身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因为一旦获取这一身份,便意味着不仅能够获得单位所能提供的优于其他大多数组织的工资、福利等,更意味着获得了一种庇护,一种在利益争夺中的优先地位。因此,公务员热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争夺稀缺资源的行为。
        5“公务员热:自我主义的行动逻辑的必然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资源重新积聚的背景下,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先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转型完成,导致阶层结构的分化。在这种结构背景下,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及其给予其成员的庇护能力使得单位成员的身份成为保证自身利益、获取稀缺资源、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最优选择之一。
        我们的疑问是,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状况,人们本有另一种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来争取权利,维护利益。但实际上人们却选择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体制内的身份这一个人行动来维护和获取自己的利益。我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一选择的背后是中国人自我主义行动逻辑的必然结果。
        “自我主义的概念源自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阐述。他认为,相对于西方的团体格局,中国人的己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一切价值都是以自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自我主义缺乏那种分明的己界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都要先从一己考虑而确定的,并且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其关系也是可以不同的,带有极大的伸缩性。这种自我主义所引致的人们的行动逻辑即是:无论何时何地,一切行动皆是以我作为考虑的中心;考量的对象只是作为一个个人化的我的利益,而不会从作为具有权利的团体中的个体出发去通过维护权利来保证利益的获取;行动的策略是通过个人及个人的关系网络采取模糊的私下的权宜性行动,而不是通过联合同一团体中面对同一问题的个体采取明确的公开的集体行动。
        回到我们的论题,在面对两极分化、阶层流动困难的社会性问题时,人们想到的不是通过集体行动与强势体进行博弈,恰恰相反,人们所考虑的只是自己如何能够在现在的社会结构下完成社会流动,如何能直接获取利益完成流动。因此,公务员考试这一现有制度下正式的向上流动的渠道成了每个人的救命稻草。因为一切都是以为中心的,是站在差序格局的中心来对行动进行考量和计算的。因此,公务员热就成了在目前社会结构状况下中国人自我主义行动逻辑的必然选择。
        6结论
        本文将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放进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解析,认为正是因为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在这种背景下单位作为一种资源的会聚地,自然成了人们获取利益的最佳选择之一,并且由于一切以自己作为判断中心的自我主义的行动逻辑使得公务员考试成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