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            ”,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hén)            ,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yuè)            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xiáng)            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xī)            戏忘返的孩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苔(hén)    ②(yuè)耳    ③安(xiǎng)    ④(xī) 戏
(2)为第①段中的补山亭选择楹联,最符合意境的一项是( )  (3分) 
A.万峰林中秀藏,一泓碧水静中流。
B.小径通幽山水旁,山石奇峰尽收眼。
C.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D.云山石壁枕泉流,翠峰奇巧倒影秋。
(3)第②段中,除了“湿绿”“鲜绿”,“                ”一词虽未用“绿”字,却也突出了山间“绿意浓”的特点。(2分)
(4)文中用“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来表现泉声的欢快清亮。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一个句子,或者另写一个比喻句,来表现此处泉声的特点。(2分)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是指盛酒的器具,“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的管乐器,此句中均指音乐。
C.“射者中”的“射”是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投壶游戏。把箭投向壶中,投中多者为胜,负者按规定的杯数喝酒。
D.“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是指晚上十时左右。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8分)
(1)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但愿人长久,              。(    《水调歌头》)
(3)李白《   》中“              ,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风骨。
(4)“沉舟侧畔千帆过,              ”,诗人刘禹锡用比喻的手法,借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描写了洞庭湖阴晴多变的壮观景象。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
4、 有人评价说:忧郁既是艾青诗歌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艾青诗歌的关键词。艾青的忧郁带着它独特的时代特,也与诗人那颗敏感而温柔的心紧密相关。请从下面的诗作中任选一篇,写下你对“艾青的忧郁”的理解。(3分)
A.《我爱这土地》  B.《北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7题。(10分)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本诗作于公元823年,《钱塘湖春行》也作于这一时期。②睡觉(jué):睡醒。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早兴》的首联写晨光初照,早鼓正响,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照应了诗题。
B.《早兴》的颔联刻画犬和鸟,紧扣“早”字主旨,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C.《商山早行》通过霜、茅店、鸡声等意象,描绘了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
D.随地飘洒的棚叶、明丽可爱的枳花,让诗人忘却了早行的辛苦和思乡的愁绪。
6、在两首诗中,诗人都选择了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突出特点。请各举一例加以分析。(4分)
7、两位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游天平山记 【明】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①,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②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③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蹬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注】①治馔(zhuàn)载醪(láo):准备好饭菜酒食。馔,饭食。醪,酒。②狙(jū)杙(yì):系猴的木桩。这里指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③蟠(pán)孥(ná):蟠,盘曲地伏着。孥,牵、拉。
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至则舍舟就舆  持就火炀之(《活板》)
C.久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D.不可名状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9、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与朋友相约游天平山,当时正值秋季,久雨后晴,天高气爽。
B.作者从城西南方向前往天平山,先后选择了车和船两种交通工具。
C.行走山间,先闻水声泠泠,后可见泉水从乱石中涌出,水势磅礴。
D.有人在山上建了两个石屋,一大一小,共可供十六七人围坐其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①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②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11、根据文意,为天平山的怪石写一段80字左右的介绍,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10分)
少年歌①  朱湘
我们是小羊,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提起嗓子笑
撒开腿来跑: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我们是山泉,
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谁作泾的溷②
流成渭的清,
江苏教育考试网成绩查询才不愧我们的真面。
我们恨暮气,
恨一切衰朽的东西。
我们要永远
热烈同勇敢,
直到死封闭起眼皮。
我们是新人,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
来啊,搀起手,
少年歌在口,
同行入灿烂的前程!
【注】①朱湘(1904﹣1933)字子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此诗作于1925年9月11日,原题《适存中学校歌》,发表于《京报副刊》,后改题为《少年歌》收入《草莽集》。②泾的溷(hùn):泾河的混浊。下句中“渭的清”意思是渭河的清澈。
1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采用第一人称,以清新活泼、平易流畅的文字,描绘了诗人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少年的鲜明形象。
B.全诗不拘泥外形的束缚,不讲究诗句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体现了自由体诗散而有致的特点。
C.第三节中的“恨”,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憎恶,要与之斗争到
底的决心。
D.末节中的“来啊,搀起手”,是对团结广大青少年一起奋斗,共同奔向“灿烂的前程”的呼唤,极具感染力。
13、仔细品味诗歌中的“小羊”和“山泉”两个意象,结合它们的特点,说说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4、请你另外选择一个意象,仿照第一小节的形式,写一节小诗,体现21世纪少年的特点和追求。(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网友称《水浒传》毒害青少年,浙江省教育厅千字高水准回复被赞
2023﹣02﹣1018:24潇湘晨报
近日,有网友向浙江省正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作出1780字的长文答复。
回复:您的来信我们已经认真阅读,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阅读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传》,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传》“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可见您的顾虑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传》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想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关乎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绝对不会草率为之,肯定是经过好几番讨论研究才能确定,而且教材的审定也是要一关一关慎重审查的。最后《水浒传》内容能被选入教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水浒传》文学价值巨大。《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传》“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应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条[注]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