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高考语文大纲必背考点
语文在高考科目中可以算是很好学习的,但是要想拿高分也是非常的难的,所以千万不能松懈,必要的基础知识必须要熟练于心。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关于202X年高考语文大纲必背考点,欢迎浏览!
近义成语辨析
【金玉良言?逆耳之言?针砭之语】都有“规劝”的意思。“金玉良言”强调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忠告或教诲;“逆耳之言”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针砭之语”指恳切规劝他人改过的良言。
【牢不可破?颠扑不破?坚不可摧】都有“坚固不可摧残”的意思。“牢不可破”强调坚固得不可摧残,多指抽象事物,如友谊;“颠扑不破”强调永久不会被颠覆,多指理论、道理等;“坚不可摧”强调非常坚固,摧残不了,多用于意志、精神等。
【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良莠不齐】都有“东西混杂”的意思。“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良莠不齐”强调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川流不息?川流不息?纷至沓来】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川流不息”强调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川流不息”强调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数量很多;“纷至沓来”强调接连不断地到来。
【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都有“沿袭守旧”的意思,都含贬义。“墨守成规”偏重按规矩办事,不肯改进;“固步自封”偏重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抱残守缺”偏重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
【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都有“意见有分歧,不统一”的意思。“莫衷一是”强调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抒己见”强调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各执一词”强调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刻舟求剑】都有“初衷与目的不一致,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的意思。“南辕北辙”强调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强调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刻舟求剑”强调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呕心沥血?挖空心思?挖空心思】都有“用尽心思”的意思。“呕心沥血”含褒义,形容费尽血汗;“挖空心思”含贬义,指想方设法地盘算;“挖空心思”多含贬义,形容费尽心机。
【坚持不懈?旷日持久?持之以恒】都有“用时很长”的意思。“坚持不懈”强调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旷日持久”强调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持之以恒”强调久长地坚持下去。
【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殚精竭虑】都有“费尽心思做事”的意思。“煞费苦心”强调费尽心思,带有目的性;“惨淡经营”强调苦心计划,苦心经营;“殚精竭虑”强调用尽精力。
高中文言文浏览中常见的四种特别句式
一、判定
判定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形、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定的句子。
⑴用 者……也 表判定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 者也 表判定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 者 表判定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 为 或判定词 是 表判定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 为 表判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定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 非 表示否定判定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高考科目时间表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定句。
文言文中的判定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定。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年龄 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同样是判定句。主语由 是 充当,翻译为 这 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定句中谓语前显现的 是 一样都不是判定词,而是指导代词,作判定句的主语。而有些判定句中的 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定, 是 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定词,在汉以后作判定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行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 于 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 于 引出行动的主动者, 于 放到动词后,它的情势是: 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 擒 ) 句中的 于 用在动词 禽 的后边,引出动作行动的主动者 秦 ,表示被动。 于 可译为 被 。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 于 。
⑵用 见 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 见 或又在动词后加 于 引进主动者。它的情势是: 见+动词 或者 见+动词+于+主
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 为 表示被动关系。
为 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动的主动者,它的情势是: 为+主动者+动词 或者 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