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要求央企剥离⾮主业资产扩张时代结束
【注:国资,要开始抛售了。】
  8⽉份以来,国资委连续召开会议,探讨加速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案。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国内外因素决定央企今后进⼀步扩张的余地有限,央企“⼗⼆五”期间的增长规模将会明显低于“⼗⼀五”期间,企业还可能⾯临严峻的阶段性挑战。因此,国资委将推动央企在“⼗⼆五”期间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由前期的“做⼤”转变为“做强”。
  这意味着,央企扩张步伐将放缓,整合前期并购资产成为新的⼯作重点。“⽬前,⼀些央企正在处理前⼀阶段由于并购不成功造成的⼤包袱,消化成本有的在⼏⼗亿元以上,这⽅⾯的教训⾮常深刻。”邵宁坦承。
  对于央企下⼀阶段如何进⾏内部资源整合,国资委特别强调央企要主动做好业务剥离,尤其是剥离⾮主业、⾮战略性业务。“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部分央企“消化不良”
  过去⼏年,央企的主要市场⾏为就是资产扩张。据国资委统计,2006-2010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万亿元,并购重组各类企业达2200多家。
  通过资产扩张,央企不仅规模⼤增,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经营形态发⽣了重⼤变化。⼀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多数央企业务单⼀,现在⼏乎所有央企都涉及多元化经营,甚⾄尝试产融结合。⽤国资委的话说,⽬前,央企“内部资源的构成情况已经⾼度复杂化”。
  但从⽬前央企并购重组的情况来看,部分重组效果并不好,央企拼命铺摊⼦的同时,还加剧了同业竞争。对此,邵宁⽇前在内部会议上表⽰,央企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
  邵宁表⽰,部分央企在并购中重并购、轻整合,不少央企并购战略不清晰,很多是机会导向,并购⽬标偏离企业发展战略。
  ⼀位接近国资委的知情⼈⼠告诉本报记者,⽬前,国资委正集中指导⼀批并购失败的央企处理不良资产,“据国资委分析后总结,⼤部分失败的并购案例,主要是由于对产业前景、市场形势、⽬标企业分析不充分,最终导致并购⽬标成为包袱”。
  央企资产扩张带来的另⼀后果是同业竞争、关联交易普遍。据国资委研究局不完全统计,⽬前共有40余家央企控股的110多家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同业竞争,约占央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此外,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也⼤量存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于宝恒对本报记者表⽰,部分央企上市公司资源分散,规模偏⼩,竞争⼒不强,
同业竞争⽐较严重,关联交易⽐较普遍,另外,部分央企虽然实现了整体上市,但存在重复决策等问题。
  加速业务剥离
  ⾃今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五”期间,央企资产扩张的空间已不⼤。
  央企除了⾃⾝“吃得太饱,消化不良”,客观经济环境也将限制央企扩张步伐。
国资央企招聘网最新招聘
  “现在可以看清楚的是,今后⼀段时期,国际、国内市场进⼀步扩张的余地有限。”邵宁在8⽉初的⼀次央企内部会议上如是说。
  因此,⾃今年开始,国资委的战略逐渐由对外扩张转变为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并特别强调要做好相关业务剥离。
  邵宁表⽰,前⼏年央企做的业务剥离,主要是清理⽆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主业、⾮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于具体剥离⽅式,国资委建议,可以将⾮主业和⾮优势业务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转让,或者先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股票等⽅式退出。当前尤其要探索通过多种⽅式推进在中央企业之间开展重组整合。
  邵宁表⽰,通过前期扩张,央企的业务范围已⾮常宽,⼀家央企的⾮主业资产很可能符合另⼀家央企的主业或优势业务发展需求,双⽅可以通过资产置换、相互持股,甚⾄产权⽆偿划转等⽅式进⾏重组,加强央企之间的资源流动性。
  据本报记者了解,前⼏年,不少央企成⽴资产经营公司,专门处理⽆效低效资产,这⼀做法得到国资委的认可。另外,国资委还继续⿎励央企通过去年成⽴的国新公司实施剥离重组。
  不过,邵宁坦承,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相⽐,国有企业的资产剥离难度更⼤,主要是⼀些⾮经济性因素导致,例如职⼯情感⽅⾯的原因。
  此外,国资委为⿎励央企加速业务剥离,在考核上更注重盈利状况,弱化了规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另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出的重点和⽅向之⼀就是⽀持中央企业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