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校鲁⼭⼀⾼
河南省鲁⼭县第⼀⾼级中学始建于1933年,历经私⽴鲁阳中学、豫陕鄂军政⼤学、鲁⼭县⽴中学、鲁⼭县第⼀⾼级中学四个时期。1935年和1949年,“五四”时期著名诗⼈徐⽟诺先后在这⾥任校长、副校长;1948年,豫陕鄂军政⼤学[中国⼈民解放军军事⼯程学院(简称哈军⼯)的前⾝]在这⾥成⽴。85年间,⼀代代鲁⾼建设者薪⽕相继,励精图治,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办学效果⽇益显著。特别是改⾰开放四⼗年来,实现跨越发展。1978年,为许昌地区重点⾼中。1983年,随着⾏政区域的变更,成为平顶⼭市重点⾼中。2003年,被确定为平顶⼭市⾸批⽰范性⾼中。2007年2⽉,晋升为河南省⽰范性⾼中。2008年⽉11⽉,被授予为河南省⽂明单位。学校在省内外享有较⾼的声誉,被誉为“中原名校”。
校容校貌展新颜
1933年,鲁⼭历史上最早的⼀所中学——私⽴鲁阳中学在鲁⼭⽂庙诞⽣,这便是鲁⼭⼀⾼的前⾝。
校区⼤门
80多年,这⾥⼀直是鲁⼭培养⼈才的重要阵地。1948年3⽉,豫陕鄂军政⼤学在此设⽴。1949年3⽉,新中国成⽴后鲁⼭县第⼀所公⽴中学——鲁⼭县⽴中学也在此建校。当时的校舍除年久失修的⼤成殿和
崇圣祠之外,还有近百间柴⽡房。⼆⼗世纪五⼗年代到七⼗年代,校舍基本没有⼤的变化,办学条件仍然⼗分简陋。柴⽡房时常是跑风漏⽓,许多同学耐不住冬⽇的严寒,⼿和脚都冻成疙瘩或流⾎流脓;宿舍只有少量的通铺床,更多的同学睡的是⼤地铺;⾷堂在⼀个⼩院⾥,购饭后⽴在窗台前或蹲在操场上吃,⼀阵风来,饭菜⼜要多拌沙尘。
维修前的⼤成殿
⼆⼗世纪⼋⼗年代,改⾰开放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把教育真正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逐步得到贯彻,政府对教育的投⼊不断增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蔚然成风。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出⼀条艰苦奋⽃,胜利辉煌的发展道路。
沙河人才网
维修后的⼤成殿
学校建设⽅⾯,具有⾥程碑意义的有两个时期。第⼀个时期是1978年—2003年,主要是对⽼校舍进⾏⼤规模的改建。先后拆除破旧不堪的柴⽡房,陆续建成办公楼、东教学楼、实验楼、西教学楼、图书楼、电教楼、男⼥⽣宿舍楼、餐厅楼、南⼤门和双⾯教学楼;重修⼤成殿和崇圣祠;新建⽔冲式厕所;硬化操场,铺设沥青跑道;装备图书馆、实验室;栽植花草树⽊……校容校貌焕然⼀新。慢步校区,门前⼩桥流⽔,园中绿树成荫,现代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成殿、崇圣祠、颜碑亭点缀其间,古⽼与现代相映成趣,⾃然与⼈⽂和谐统⼀,古朴典雅,幽静宜⼈。
维修前的崇圣祠
持续20多年的⽼校区改建,累计投⼊资⾦上千万元,主要由学校⾃筹,政府少量补贴,⼴⼤教职⼯、社会贤达和鲁⾼校友也给予部分资助。改建过程中,闫书祥、刘福朝、李⽼留、闫清泉、李醒新等⼏任校长带领⼴⼤教职⼯以“愚公移⼭”的毅⼒,持之以恒,艰苦奋⽃,充分彰显 “⾃强不息,勇于奉献”的鲁⾼精神。学校的改建不仅为后⼈留下⼀份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2003年顺利进⼊平顶⼭市⾸批⽰范性⾼中创造条件,为创建河南省⽰范性⾼中奠定基础。
维修后的崇圣祠
第⼆个时期是2003年—2018年,这⼀时期是新校区建设和完善时期,也是学校⼤发展、⼤跨越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校的扩招和⼈民众⽣活⽔平的提⾼,报考⾼中的学⽣逐年增多,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验室、图书楼、电教楼全被挤占为教室,学⽣住宿问题也⽆法解决,校园已不堪重负。2003年,校长李醒新带领学校班⼦成员和⼴⼤教职员⼯想⽅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促进学校发展。⼀⽅⾯最⼤限度的优化和利⽤现有的办学条件创建河南省⽰范性⾼中(重点⾼中),另⼀⽅⾯,多次召开领导班⼦会、职代会研究鲁⼭⼀⾼长远性发展的措施,提出建设鲁⼭⼀⾼新校区的设想。
国家保护⽂物颜碑亭
2003年7⽉10⽇,鲁⼭⼀⾼正式向鲁⼭县⼈民政府递交《关于新校区建设的请⽰》。2003年7⽉11⽇,
县长张国需主持召开第六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鲁⼭⼀⾼新校区的有关问题进⾏认真研究。会议形成《关于新建鲁⼭县第⼀⾼级中学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同意把县红⽜⼚700余亩国有⼟地⽆偿划拨给鲁⼭⼀⾼作为新校区的建设⽤地。要本着“⾼标准、⾼质量、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鲁⼭⼀⾼新校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把鲁⼭⼀⾼建成⼀所符
合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完备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流的⾼级中学。鲁⼭⼀⾼新校区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