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塘江海塘地图举要
孙靖国*
摘 要:钱塘江海塘是清代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央政府要求地方负责机构定期呈报钱塘江海塘沙水情形,并绘图呈送。保存到今天的
诸多钱塘江海塘地图,对于了解清代不同时期的海塘工程、海
塘管理以及钱塘江水文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浙江省地图关键词:清代 钱塘江 海塘 地图
浙江省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川野衍沃,带河襟海。自三国时期以降,随着一批批中原人民的南迁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逐渐得到开发,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区。一方面,中唐以后,此区域逐渐成为国家漕粮、财赋、人才之渊薮,人烟稠密且经济文化发达;另一方面,钱塘江两岸濒临东海,在钱塘江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影响下,受海潮、江潮冲击、浸润的威胁甚重。为捍卫农田、抵御水害,官民在江海堤岸修建海塘工程。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转引了南朝刘宋刘道真《钱唐记》对汉代华信修筑防海大塘之事的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即与钱一千。旬日
* 孙靖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1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江潮与海潮威胁杭州江岸,吴越王钱镠主持修筑土塘,屡次无果,于是改筑石塘,获得成功,开创了浙江石塘的历史。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钱塘江海塘屡经增修,逐渐延长、扩大,塘型结构、施工质量、材料均不断改善,并随海潮、江潮、堆沙、堤岸情形的变化不断调整,形成规模宏大的海塘工程。2海塘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3其工程浩大、布置周详、结构精巧、管理有序,达到传统社会工程的巅峰。
另外,由于钱塘江河口动力条件复杂,潮差大,变化、摆动较大,江流、海潮和滩岸河床变化频繁,两岸与江心沙滩的堆积、坍塌亦变幻无常,使得水势也随之经常变化,对塘工产生严重威胁。所以,伴随着海塘的修建、维护,为体现海潮、江潮、沙洲、堤岸情况的变化和塘工进展的情形,中央与地方政府绘制了相当数量的海塘地图,从现存的海塘图来看,大多绘制精细,实用性强,体现了中国传统舆图经世致用的风格。
此前,江流、海潮出入的通道主要在南大门。崇祯十六年(1643)至清朝顺治二年(1645)间,钱塘江主槽由南大门移至中小门。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江流、海潮尽归北大门。4由于钱塘江北岸“从小尖山到杭州130里的范围内,全部都以坦荡的平原为其边界。而其组成物质,又都是分选极好的粉沙土,
1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40,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
出版社,1989,第3297页。
2 关于钱塘江河口变迁和海塘修筑历史,参见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陈吉余《海塘——中国海岸变迁和海塘工程》,人民出版社,2000。
3 陈吉余:《序》,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
4 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