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
【公布日期】2021.09.28
【字 号】大政规〔2021〕4号
【施行日期】2021.10.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其他规定
正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已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9月28日
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依据《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
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保障与服务等活动,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遵循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示范引领的原则,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四条 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众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第五条 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及国家公职人员应当密切联系众,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众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民族歧视、民族侮辱、民族分裂和危害国家统一的言行。
  第六条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不断完善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本县市的示范区建设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深化示范区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内涵,丰富形式载体,优化资源力量整合,统筹安排部署各职能部门主管行业或职能领域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在资源分配、力量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基层创建
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应当鼓励支持研究机构、高校等智库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创办研究期刊、举办研究论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或教育基地,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工程,在重要节点和重要地段制作大型宣传形象标识,树牢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民族宗教部门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检查督促等具体工作。其他部门结合实际按照职责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并支持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
  第七条 其他行政机关,人民团体、基层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有关示范区建设工作。
  鼓励社会团体、公民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
  第八条 各级各部门应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内容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纳入部门制度、行业规章、居民公
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职业规则、团体章程等。
第二章  职能与职责
  第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省示范区建设规划,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示范区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实施。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州示范区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第十条 自治州示范区规划和建设应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重点开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教育振兴、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理论研究、和谐等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州制定的示范区建设测评指标,结合示范区建设规划制定具体措施。负责安排部署辖区内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对行政区域内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组织、监督、检查、考核。
  第十二条 民族宗教部门应当负责牵头协调、落实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对示范区建设
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第十三条 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通管办等部门应当加强交通、电力、通信、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加快民族地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省道、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航道和航运基础设施以及“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大型水库、大中型灌区、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提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民族地区电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
  第十四条 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
  加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建筑风貌规划、建
设和管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建筑符号的运用,强化历史文化遗存、景观风貌保护。支持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第十五条 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当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特优势产业和特旅游业。
  巩固提升民族地区传统支柱产业和特优势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建设覆盖民族地区的多式联运物流网,加快物流枢纽布局和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行集约化配送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第十六条 民族宗教、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推广、交流、研究等,大力支持民族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等活动,深入挖掘其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大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传统村落等保护力度,支持特小镇、少数民族特村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建设。
  第十七条 财政、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合理处理好国家、地方、企业、众的利益关系,让资源开发惠及全州各族人民。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等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十八条 发展改革、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部门应当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区域、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