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学习目标:
    1、流畅诵读,读准字音,体悟作者的情感。
    2、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体会该诗于美景中交织的种种感慨,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预习检查:
    1、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点评】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2、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
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自学内容】
1、本诗选取了哪些自然之景?哪一个意象贯穿全诗?
提示:春、江、花、月、夜。月
2、《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这九小段按表达方式来分又可归并为几层?
提示:月下美景----春江花月(景)
月下沉思----宇宙人生(理)
月下情思----思妇游子(情)
【分层赏析】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五、合作释疑:
    1、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小结】大地给了长江与大海拥抱的宽阔空间,春潮给了长江以迎接拥抱的壮观气势,江海一体,波涛浩淼,滚滚浪潮推出一轮明月,照临这江、这海、这宇宙苍生。皎洁的月与波光粼粼的江水相生共明,天地的一切都笼罩在这月的迷蒙中。宛转的江流,环绕着花草如茵的绿洲,月光将这绿洲裹上雪样的素装,而空中流动着的蒙蒙的雾气,将沙洲隐没于一片虚幻之中。
    2、美读 (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教师评价。
    3、齐读。
【知识拓展】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积累常用意境词: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春江花月夜原文
    【小结】八句起句就气势磅礴,“连海平”写平面,写境界之阔;“共潮生”写立体,写气势之壮。三、四句又把这种辽阔壮观之景推展到无限远处,接下去的四句则又收回视线,专注于近处的绿洲与沙滩,既放得去,又收得拢。首四句重在写江与月,后四句重在写花与月。这样,春、江、花、月、夜逐一吐出。大手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测背诵前八句
二、学习目标
1、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
2、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齐读本诗
四、自学内容
    1、过渡:“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
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  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  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  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  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  勃
    点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3、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高悬。板书:月悬
合作释疑: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参考:“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小结】前四句诗人由地面看到空中,由江水望到明月,天与地、水与月的联系,使诗人不禁产生一个颇带童真气的问题,有些伤感。此四句调整以博大胸襟,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代代无穷”,人类的无限发展就是为守护这宇宙江月的永恒。然而诗人也不能无视现实中的缺陷:江月待人,而流水无情。自然过渡到征夫思妇的问题上来。
五、自学内容
    1、从内容上来看,最后这一层次主要写的是什么,此时明月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明确: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西斜,落下。板书:月斜 月落
    2、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3、提问:“白云一片悠悠,青枫浦上不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