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院校汉语教学模式初探——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摘要:自2019年“中文+职业技能”被提出后,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中文+职业技能”相关项目并进行教学实践,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之前留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集语言、专业技能、中华文化于一体进行新的实践,为职业院校留学生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字:中文+职业技能 职业本科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在多个领域深入合作,如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中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影响深远,拓展了职业院校的国际教育视野,提升了国际交流高度。各国经济之间的往来也增加了“中国制造”产品的曝光度,让更多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国际留学生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逐渐转向中国技术技能,为“中文+职业教育”的提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提出“中文+职业教育”,为探寻以中文学习为基础的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加入了“中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队伍,职业院校国际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现有汉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家和各院校对留学生教育方面关注颇多,也给予了一定的资源支持,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职业院校招收留学生的时间较短,201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在三年期的培养过程中许多相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亟待解决,包括教学衔接不通畅、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等,这些对留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
第一,教学衔接不畅通。现在大多数院校针对留学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学习基础汉语知识和技能再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未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习的汉语知识与专业中所需的汉语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之学生的汉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实训中应用的机会较少,知识并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很多留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仍然听不懂汉语或者不能理解专业知识,不能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汉语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如何将基础汉语
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为留学生创造实训机会,创设良好的沉浸式环境,让留学生在实操环境中达到应用汉语的目的,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二,教学资源匮乏。针对职业院校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汉语教材并不多,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的教材,其中内容不能完全与职业院校留学生的学习阶段相吻合,导致很多留学生达到汉语水平考试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汉语知识缺乏的问题。另外,专门用途的汉语教材也较少,大多数教材使用期限短,对于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学习来说是一个短板。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与中国学生的职业教育目标稍有不同,但目前“中文+职业教育”实践课堂研究较少,也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标准出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文+职业技能”道路上的阻碍。
第三,师资力量缺乏。与教学资源匮乏相关的是师资力量缺乏,在此之前并没有太多教师属于汉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掌握的跨领域人才,但是发展“中文+职业技能”需要教师在汉语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结合两者分析教材或教学资源,才能给学生带来有质量、有内容的新教学模式。对于留学生来说,做好基础汉语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专业知识相关的汉语与基础汉语之间差异较大,很多留学生刚接触专
业知识时会受到很大打击,失去学习汉语的信心。若是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有专门的汉语课将专业知识中的词语、句子等教授给他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两者之间的“桥梁”,带领留学生顺利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需要有教师在汉语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之上,结合企业需求或者行业需求,整合资源进行教学,难度比以往的汉语教学提高了很多台阶。
第四,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差异性。留学生培养与中国学生培养是不同的,应该适用于不同的人次培养方案,但是现在大多数留学生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学生的相差无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留学生无法适应的问题。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实习实训为检验方案,让留学生真正达到应用汉语操作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模式
根据本校汉语教学现状和问题,教学团队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第一,建立“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根据现有留学生的专业分布,各个专业课教师和中文教师可以合作开发“中文+”课程,增加此类课程的专业性。另外将留学生的课程分为基础汉语课程、“中文+”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分为三个学年进行授课,与此同时,将留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课程穿插在三学年中间,目的是让留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设置基础汉语课程(汉语综合课、汉语口语课、汉语听力课等)、通识课程(中国概况等)、“中文+”课程(中文+旅游课程等),第一学年结束后的夏季学期可以开设简单的实训课程,通过实践巩固“中文+”课程的理论;第二学年开设基础汉语课程、“中文+”课程、专业课程,这一学年主要用来学习专业课程并巩固汉语知识和技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和专业两项技能,夏季短学期或者正式学期内再开设几节实训课程,查漏补缺,在实践中检验汉语并掌握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开设汉语课程、“中文+”课程、专业课程,下半学期参加实习,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在寒假短学期开设实训课。每个学期学校都需要举办几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通过文化之间的碰撞让留学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增加与企业相关的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和运作模式,减少实际工作中的文化冲突。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把针对留学生的教学转变为“语、文、
技、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模块化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到留学生掌握基础技能以后的应用上来。这样留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在课前、课中、课后向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交流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增加项目任务式教学环节。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多采取任务式教学法或者通过设置项目增加留学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专业情景或者实训场景中理解理论知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留学生可以掌握汉语交际能力和专业基础技能,同时也有利于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融合。
新教学模式实施后,留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在留学生的反馈中也发现此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汉语和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减少了他们专业课学习中的问题。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对“中文+职业技能”型留学生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职业院校有责任继续与企业等单位继续合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建.基于“中文+职业技能”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国际汉语教学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5.
[2]赵岩 何思雨.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2(4):24-28.
[3]杨春聘 蔺芬梅.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培养工作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2(8):163-165.
[4]李瑶.贵州高职院校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2):69-73.
[5]黄路路.“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国际汉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6):11-13.
[6]商坤.基于三学期制的“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3):73-77.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在职业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YBZZ2022030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