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考试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因为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社会历史任务的变化。
2.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重大转变。
答:以1840年战争为转折点: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转折点: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为转折点: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②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统治;
③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不是主要形式;
⑤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
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答: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任务)
实现国家富强,共同富裕(第二任务)
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
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丧失了哪些国家主权?
答:丧失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的丧失、领海主权的丧失、司法主权的丧失,关税主权的丧失,国防主权的丧失
领土主权的丧失: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割占澎湖列岛)
司法主权的丧失:领事裁判权1843年7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关税主权的丧失:协定关税始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领海主权的丧失:《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国防主权的丧失:列强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兵特权,1901年的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及其危害。
答: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危害:
①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
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
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
义逐渐陷入困境
3、三元里抗英、镇南关大捷、《海国图志》。
答:三元里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镇南关大捷: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4、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原因。
答: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失败原因。
答: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以战争为例,中国清军共80万人,英国侵华远征军仅2万,但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导致了中国的失败。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腐败。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总体实力,一度堪称亚洲第
一。但战争结果却是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师在辽东全线溃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造成“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应该说,与腐朽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结局。党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答:农民阶级:初期《天朝田亩制度》,理想天国的方案设计;后期《资政新篇》,提出近代
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从器物方面学习西方,大力兴
办洋务事业。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三民主义理论,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子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民族资产阶级:走“中间路线“,实现英美式民主政治。
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由农民阶级提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天京事变: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即今南京)
3、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历史地位及其破产标志。
答: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历史地位:①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
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办新式学堂,派遣最早官派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③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标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4、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答:性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导火线。
答: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导火线:1911年5月兴起的保路运动。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主要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
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张;民权主义虽然强调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力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众的理论武器。
3、清末新政、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答: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结果支持两月后以失败告终。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开展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④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阶段划分。
答: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