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意境所升华的是(  A  )
A.意象                B.拟象                C.物境                D.情境
2. “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  )
A.起源                B.本质                C.功能                D.特质
3. 在形式美的原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规律是(  D  )
A.整齐划              B. 对比调和            C.均衡对称            D.多样统一
4. 马克思指出:“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  C  )
A.他律性              B. 有限无功利性        C.自律性              D.最高功利性
5. 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  )
A.固定装饰            B. 自我装饰            C.自我修饰            D.非固定性装饰
6. 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实质上都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C )
A.实体性              B. 非实体性            C.开放性              D.非开放性
7. 提出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A.柏拉图              B. 康德                C.黑格尔              D.马克思
8. 古希腊的悲剧常被称为(  B  )
A.人生悲剧            B. 命运悲剧            C.性格悲剧            D.社会悲剧
9. 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形成于(  D  )
A.古代社会            B. 中世纪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10. 喜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  C  )
A.暴露与歌颂          B.滑稽与嘲笑          C.讽刺与幽默          D.揭露与批判
11. 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D  )
A.直观性              B. 随意性              C.非理性              D.多义性
12. 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  A  )
A.情感                B. 想象                C.理性                D.感知
13. 现代阐释学认为 , 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  D  )
A.艺术作品中          B.审美对象中          C.社会生活中          D.审美经验中
14. 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B  )
A.感受力              B. 想象力              C.观察力              D.表达力
15. 最早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划分艺术形态的美学家是(  C  )
A.雅克·德里达        B.苏珊·朗格            C.阿尔贝·加托          D.克莱夫·贝尔
16. “期待视界 ”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  A  )
A.先在结构            B.心理结构            C.无意识结构          D.潜意识结构
17. 梁启超认为,美育就是(  C  )
A.人格教育            B. 艺术教育          C.趣味教育            D.道德教育
18. 审美教育的实践基础是(  D  )
A.教育活动            B. 道德活动          C.艺术活动            D.审美活动
19. 在儒家的美育观中,实质上更强调(  C  )
A.知识教育          B. 艺术教育            C.道德教化            D.才艺培养
20. 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最显著的特点是(  A  )
A.诉诸感性          B. 化性起伪            C.理性直观            D.陶养性情
二、多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包括(  ABDE  )
A.物质实在层      B. 形式符号层      C.内在意蕴层      D.意象世界层      E.意境超验层
22. 从不同角度提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的某种本能的学者有(  ABCD  )
A.德谟克里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E.柏拉图
23. 从总体上来看,美学家们划分艺术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ACE  )
A.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B. 艺术与作者的关系          C.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D. 艺术的起源                E.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24. 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他认为要体现这一原则,文艺就必须具有(  ABE  )
A.真实性          B. 形象性            C.理解性            D.想象性            E.情感性
25.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对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学家有(  ABC  )
A.蔡元培          B. 王国维            C.梁启超            D.宗白华            E.李泽厚
三、名词解释题 ( 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27 小题每题 3 分,第 28、29 小题每题 4 分,共 14 分)
26. 审美体验:(1)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独特精神状态。(1 分)(2)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2 分)
27. 荒诞:(1)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1分)(2)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诞不真。(2 分)
28. 有意味的形式:(1)克莱夫贝尔提出;(1 分)(2)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1分)(3)意味指这种纯形式背后变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1 分)(4)突出了审美本质,但脱离了人类实践和社会历史发展,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1分)
29. 虚静:(1)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1分 )(2)超越知性逻辑;(1分)(3)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1分)(4)使日常的“ 自我”暂时隐退与丧失, 却能在审美状态中以虛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1分)
四、简答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30. 简述意象的结构。
答:(1)作为一种心理存在的审美表象系统。(2 分)
(2)“意”指主体在审美时代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 . 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 : “意”借“象”而成形。(2 分)
(3)“象”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 ,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 “象” 以“意”为自己的灵魂。(2 分)
31. 简述审美趣味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3 分)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3 分)
32. 简述悲剧的特征。
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 分)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与超越。(2 分)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2 分)
33. 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答:(1)艺术鉴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品、 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2 分)
(2)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奔的个性。(2 分)
(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力对意境的感悟。(2 分)
34. 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
答:(1)蔡元培是率先把 “美育” 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 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1 分)
(2)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2 分)
(3)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 的,宗教是保守党;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美育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3 分)
五、论述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35. 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答:(1)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2)在人生实践中,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使必然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3)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才成为现实的审美主体,对象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客体。
【评分参考】(1) (2) (3) 各 3 分,意思相近也给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酌情加 1-4 分,共 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