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808中国现当代文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真题
一、名词解释
河南高考分数查询
1高二成绩查询系统平台故事新编2第三代诗3大散文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4丁西林5新感觉派6“双百方针”
二、简答
1以觉新为例,分析中国20年代小说中长子形象
山东高考排名20222、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简析
3《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发表看法
4、小诗斯人评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三、论述题
大专考研究生有哪些学校
1、试论冯至的《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在主题和风格的相似性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近几年底层写作的缺失往届英语六级查询入口。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真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2、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
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3、“大散文”这个概念是《美文》杂志提出来的。这三个字一提出,当然引起了争论,《美文》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口号的提出主要得看它的提出的原因和内核,而不在口号本身的严密性。“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肯定,国内许多杂志也都开办了“大散文”专栏,而《美文》也产生了较为满意的影响。代表作家有贾平凹,余秋雨等人。
4、丁西林(1893年9月29日-1974年4月),原名燮林,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丁西林发表的剧作共10部:《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根据凌叔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丁西林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戏剧集》。丁西林的喜剧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和《等太太归来》中。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5、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二、简答:
1、要点: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2)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注意:还可结合其他作品中的形象如《四世同堂》种的祁瑞宣等论述。
《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内地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其坐标则是这部文学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的发现和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将她的小说与曼斯菲尔德、凯·安·波特、韦尔蒂和麦克勒斯相提并论。
这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
《马桥词典》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马桥词典》出版后,有人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
4、要点:《斯人》是昌耀的一首小诗,这首诗不仅所表达的感情十分强烈,而且艺术上的造诣也博大精深。“静极——谁的叹嘘?”“静极”中的“叹嘘”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给读者美的享受。“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才能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超越常理的心情。“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人生境界。有论者说,面对世间和诗界的喧嚣,诗人表现出极其可贵的沉静与自若,这首诗即是明证。
三、论述:
2、要点:“底层写作”或称“打工文学”是200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只是一个暂时性概念。“底层写作”的代表性文本还不足以构成一种文学思潮;但另外一方面,关于“底层写作”论述的话语张力则大于“底层写作”本身,这一有趣的现象,透露出“底层写作”兴起过程中某些斧凿的痕迹。其缺失主要体现在:1.关于“底层”能否表述的问题,论者强调知识分子介入“底层”的重要,也有论者认为知识分子作为“他者”并不能书写真正的“底层”,甚至只能是“扭曲”。2.对因片面强调“底层写作”而出现新的“题材决定论”的担心。一方面,“底层”已经逐步沦为“题材决定论”的陷阱,另一方面,“底层写作”的倡导者又逐渐把“农民进城”、“农民工捡破烂”和“打工族”的生活等论定为“典型”的“底层题材”,这样的结果不仅缩小、抽空了“底层”的复杂性与要义,造成另外一种“底层的陷落”。3.对“底层写作”与“纯文学”对立的担心。注意结合作品加以分析,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