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陈鹏,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宗晓卫,女,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村官什么时候考试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海南省首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开始,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试水,到大规模全国推行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大学生体在政治觉悟、知识结构、年龄精力方面的优势,大学生村官也被冠以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力军,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优化农村基层组织机构的历史重任。据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教授的《2009年度大学生村官发展调研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大学生“村官”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概念的解读
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概念的界定还是比较一致,所不同的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的名称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大学生“村官”,另外一种为“大学生村官”。笔者个人比较偏向于大学生“村官”的写法,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身份毋庸置疑,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体”;而大学生“村官”的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本身就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因此“村官”的身份应该加上引号而表示特定称谓。
大学生“村官”是我们各类文件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说法的俗称,他们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赴农村任职的全日制专科以上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般担任农村或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农村或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村两委班子成员。
2、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方面大多数学者在肯定大学生“村官”推行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现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通过行政指导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仅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而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我们还只能将其称之为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行政指导行为当前仅有政策依据,而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容易造成对“大学生村官”合法权益的侵害;(2)“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基层众自治制度之间的衔接存在着疏漏之处。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村官”身份面临的尴
尬。《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
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由于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更无权参与村委会选举,“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就成了他们参与管理农村事务的瓶颈。(张敏,2008)第二,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结合基层民主建设这一主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遭遇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经济结构困境而无法作为,面对“熟人社会”治理的困境,面对税改后农村治理逻辑的演变的困境;(3)从心里健康的角度,根据对北京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将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对口的专业知识而导致心理不适,在职“村官”由于生活单调,缺乏娱乐和交流,存在着孤独感强烈的精神问题;(4)有学者认为候鸟式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较之本土化的选拔机制,其弊端在于:1)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2)激励机制的短期化,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同时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3、在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方面
3.1在弥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的方面。有学者专门针对破解该方面的困境进行研究,提出借鉴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职业村官制度。并提出了具体构建思路:(1)是建立一个公务法人性质的社
会组织,并赋予其专门管理大学生村官事务的社会行政权力;(2)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村官”化,而职业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经过2个最基本的程序:
必须通过由大学生“村官”协会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经过协会专门培训后的大学生“村官”将直接面临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选拔。
其次有学者提出:(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以弥补政策上的漏洞;(2)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配套机制,如“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制定具体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或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任用期满后的保障制度;(3)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配套机制,如“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制定具体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或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任用期满后的保障制度。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对大学生“村官”实行政府“雇员制”,解决“村官”身份困境。建议应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作为政府一种雇员,实行“雇员制”,真正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这样既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有解决的途径,又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使得大学生
“村官”们对未来有个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另外,建议推行“优先选拔农村生源,鼓励农村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同时,对于大学生“村官”研究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由于学界对大学生“村官”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因此目前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框架。文章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着重从大学生“村官”概念的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途径、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和有关政策出台的出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问题:解决办法;培养工作[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36-0046-02有关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
陈鹏,宗晓卫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47
返乡”的政策来规避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3.2在面对基于基层民主自治方面的困境的方面。学者提出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进行重构,并赋予他们一个称号:大学生观察员,使大学生“村官”在维护农村基层选举的程序正义,监督村干部村务决策方面的违规,维护民主规则与程序正义的方面发挥作用,经过角重构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履行以下两方面的职能:观察村民民主选举其实在监督村民民主选举方面和监督村干部村务管理与决策。作者还提出了“大学生观察员”制度的实现路径。(1)遴选机制,注重考查应试者的思想道德状况,以期能选拔那些专业知识过硬且具备较高道德情操的大学生来任职;(2)岗位运行机制,应赋予“大学生观察员”充分的权力:上报权以及提请召开村民大会权;(3)福利保障机制。
3.3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心理成长的建议:(1)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克服优越感,即“我是社会主义建设千千万万接班人中的一员,要力争NO.1!”(2)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大大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有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3)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和储备农村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4)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农村基层尤其是乡镇、村两级组织也要向他们展示长远的农村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使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有盼头。
3.4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方面。有学者提出的意见比较多,如进行归类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较出发的建议由(1)各级部门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2)鼓励大学生“村官”工作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结合;(3)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将“创新”写
入合同;(4)为“大学生村官”设立最低待遇标准,并且鼓励多种方式的奖励,让“大学生村官”更加安心、静心地工作;(5)努力做好“大学生村官”当初承诺条件的兑现工作,使之安心工作;(6)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7)建立“大学生村官”弹性任期机制;(8)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的建议由:(1)建立科学完善的选拔制度,保证“村选对人、人选对村”;(2)创新用人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形式、避免出现“截留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例如以镇为单位,组成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全面的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队”;(3)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4)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知识、能力、心态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与时俱进”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交流与学习机制。
4、在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面
有学者提出:(1)树立“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理念;(2)发挥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大格局;(3)健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也有学者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环境因素:“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外部成长环境有待改善”、“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实际工作中难有作为”、“分流导向机制亟待建立”。对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应注意端正思想认识、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帮扶不可急功近利。在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环境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搭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平台”、“辅助大学生村官创业
项目”等对策。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学者指出必须在村官培训中加强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其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农民,热爱农村,关心农业。加强情感教育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岗前培训,建立定期心理沟通制度,实行结队帮扶制度,榜样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村官”成长平台时,提出要搭建好“选聘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创业平台”“出口平台”。但作者并没有对于成长平台的具体内涵以及运作机制进行进一步阐述。)
5、小结
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方面对该计划进行规范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实施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较少涉及到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理论及其保障措施等方面,有关学者应该加快该方面研究的进度。
【参考文献】
[1]余思含,司乃捷.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朝阳[J].中国社会导刊,2007.
[2]彭品贺.造一支“不走的”大学生“村官”队伍[J].企业导报,2009.9.
[3]郑素娟.大学生当村官利与弊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4]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
[5]彭飞武.大学生村官之角重构——对村名自治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再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7]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7.
[8]刘宏军.关于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苏北部分县市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现状的调研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9]林永和、马滔光.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J].中国大学生就业.
[10]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J].农村实用技术,2008.10.
[11]姚东瑞.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12]姚琳.“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13]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J].改革内参,2008.4.
[14]宋远军、刘文慧、颜勇、欧飞.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合理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15]王文举、范合君、刘硕.“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7.
[16]李义良.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成长平台建设[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7.
[17]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苏北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18]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19]马龙生.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承担者[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6.
[20]鉴学伟,王国方,谢丽辉.成本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1]张鸣.大学生村官的隐忧脉相[J].新世纪周刊,2008.11.
[22]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
[23]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
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2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5]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26]胡跃高.争做新型村官建设和谐新村—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EB/OL].www.aweb/2008/3/30/22520080330222317160.html.
[27]温铁军.大学生“村官”背后的政策背景与工作建议[N].人民日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