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贵州省湄潭县实验小学:李浩
我生活在贵州湄潭,这里是方言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67岁的孩子与别人交流的时候都能使用普通话,同时他们也能清楚地理解和表达本地的方言。换句话说,这些孩子们在小小年纪竟然已经学会了两种语音,并实现了两种语音的无缝衔接和自由转换。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带来的转变,是方言区孩子成长的福利。但是,从孩子们的普通话标准程度来说,还是不容乐观。虽然孩子们在学校能接收到老师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熏陶,但是这里毕竟是方言区。“熊不熊、咔咔、行(hàng贵州普通话报名入口)行”这些极具地方特的方音普遍存在着,这些饱含浓浓乡情的方音让家乡人倍感亲切,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孩子们的普通话学习。所以,“湄普——湄潭普通话”一词应运而生。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不规范的普通话。国家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在我个人的教学中,我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语音错误:再见的见字,普通话的正确拼音是jiàn,可是我听见很多孩子读成了jàn。三拼音节读成了两拼,介音完全丢失。eng音是贵州人容易读
错的音,风字就有很多孩子会读成fōng,扁唇的eng读成了圆唇的ong。还有挤着舌头发出的平翘舌音,听起来既不像平舌也不像翘舌音,含混不清。这些语音错误在我们当地具有普遍性,对孩子的学习形成了误导,甚至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在不经意间出错。通过反复对比和思考,我认为孩子们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发音习惯的养成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普通话口语的标准程度。
首先,普通话的声韵母都有唇形舌位的具体要求。发音时,口腔的大小、形状随要求而改变,规范到位的发音习惯带来悦耳动听的声音。反之,人们使用方言时,几乎可以做到嘴唇不动、嘴巴不打开就能把话说完。长此以往,牙关开口度几乎没有,舌头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无法形成顶、弹、卷等力量,孩子的语音就不再清晰悦耳,甚至有不少的错误出现,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孩子们在课堂学习声韵母,可以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多做一步——规范唇形舌位后再反复读。有了正确的发音习惯,再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语音得以规范,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语音体系,自然能与方言的发音形成鲜明的区别,孩子们的普通话语感才能更加地道。
其次,错误的发音习惯一定要早发现,早纠正。比如前文提到的挤着舌头发出的平翘舌音,
听起来介于平舌和翘舌音之间,这种语音错误就是发音时舌位错误。zcs是舌尖前音,jpx是舌面音。如果发平舌音时舌头隆起,舌头肌肉过于紧张,并伴有拢唇的动作,那么发出的音就与舌面音jpx混淆;同时,因为孩子年龄小,积累的平翘舌字不多,翘舌字往往也用同样的方法发音,就出现了介于平舌和翘舌音之间的第三种音。人们常说贵州人平翘舌不分,并不是贵州人生来就不会读平翘舌,而是长期以来的错误的发音习惯产生了听辨能力的偏误,把错的当成对的,并反复操练。孩子到了高中以后,语音已经基本成型,后期纠正起来非常吃力。
再次,普通话阴阳上去调值分明,而湄潭方音整体语调偏低,由于这一原因的影响,孩子们在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时候,经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句尾声音低沉,整个句子呈下降趋势;二是同样的声调在句中出现高低变化,听着让人不得劲儿。这些也是发音习惯错误导致的。普通话4个声调中,阴平调和去声调调值高。湄潭孩子学习普通话,如果把这两个调值适当提高,以此作为声音亮度的标杆,并确保句前、句中、句尾一致,则朗读句子能让人听着响亮、清楚、稳定。
最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个体普通话语音质量的提高。如今,学校是孩子们学习规范
的普通话的主阵地,课堂上、校园里,师生交流使用普通话,共同学习普通话,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家里,很多爸爸妈妈已经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引导孩子学习普通话,但是又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会误导孩子。其实,陪孩子看看央视少儿频道的节目、听听标准的新闻播音,也会起到规范发音的作用。很多上了大学的孩子们从外地回到家乡,大都会不自觉地把说普通话当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时代的进步,全民共同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已经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普通话学习任重道远,方言区的孩子们更要看到发音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明确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方法;实践训练中,不断训练,不断反馈,听说结合,最终形成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体系。“湄普”还得继续规范,才能走向标准,说出“京味儿”。如果能把家乡的方音和普通话的语音一一对比,两种语音自由并标准转换,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