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期高2023届高三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图一)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2.孔子主张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然而,他又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反对以出身贵贱作为判别人才的标准。这表明孔子(   
A广州外国语学校招聘.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    B.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C.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    D.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3.“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A.巩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B.凸显秦始皇及其皇室的地位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官僚机构的控制
4.唐朝长期以来,紵布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丝织业的生产中心则是河北道等地。唐后期江南道紵布生产有所缩小,但其所产丝织绫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说明(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    B.人口迁徙促进手工业的传播
C.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得以平衡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5.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及其他一些诗文中,用语暗藏讽刺朝政、针砭新法内容。此案中,苏轼险丧命牢狱,最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材料体现了(   
A.“乌台诗案”开“”先河    B.北宋王安石提倡的变法斗争激烈
C.宋代“重文轻武”治国方略调整    D.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下图为南宋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局部),绘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为南宋人物肖像画中的佳作。南宋史官章颖则将岳飞、李显忠、刘锜、魏胜列入自己的《皇宋中兴四将传》一书。这反映出当时(   
A.忠勇爱国精神受到推崇    B.武将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C.军事人才选拔标准多样    D.绘画成就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7.樊树志《国史概要》记载“乾德五年(965年),开封城内十字大街有所谓鬼市——五更点灯营业至天明;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时分又再开张,至于‘耍弄去处’(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这种现象出现说明(   
A.政府摈弃传统抑商政策    B.政治局面稳定统一
C.纸币广泛流通    D.“坊市”界限被打破
8.时之文”“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造成南北录取比例严重失衡    B.反映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致科举录取人数大量增加    D.杜绝了科举考试的舞弊现象
9.《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据此可知(   
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    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
C.地方区划不断隆格    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
10.1793年9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使团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在礼节上与清廷产生了分歧——英国使节坚持行单膝下跪礼,而清朝认为应该行三跪九拜礼。最终结果是个折中方案,英国人下跪但不磕头,而清朝官员则上奏皇帝说洋人的膝关节和中国人不同,无法磕头!访问也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成果。材料说明(   
A.中英两国外交观念迥异    B.中英两国政体根本不同
C.晚清政府天朝心态自居    D.礼节纠缠导致谈判失败
11.1860年6月,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任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节制江苏、安徽、
江西三省,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军务。从此湘军以两湖地区为募兵之源,以苏、皖、赣三省为粮饷保障。1861年又成立安庆内军械所,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武器装备。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由此发轫    B.清朝统治福祸相依
C.形成近代军阀割据    D.清朝中央集权削弱
12.李鸿章在设立招商局的过程中,由于与太古等外商轮运企业竞争,竞相降价。因为资金短缺,李鸿章要求各省直接拨借官本200万两来充盈洋务企业。“收买旗昌洋行,得船18艘”,但是仅仅在5年之内,已经有9艘无法使用。据此可以推断出(   
A.中央集权遭受巨大冲击    B.国外资本实力十分雄厚
C.官僚腐败侵蚀企业发展    D.军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3.近代北方一份报纸曾将当时的南北之战定义为向南“讨赤”或“安国”的战争,还刊登过一张时事漫画《蒋自焚也》,讽刺蒋介石周身赤焰(如图)。据此推测,当时这份报纸的立场更倾向于(   
          蒋自焚也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4.下图为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工作成员彦涵在1944年创作的《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年画。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用战士取代门神,将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这反映了(   
A.人民众积极支持抗日政策    B.党高度重视文化的服务方向
C.抗日战场已经出现战略反攻    D.抗战思想传播方式得到创新
15.1980年12月,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比例失衡、物价上涨、财政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会议中指出“基本建设要退够,其他方面,主要是农业、轻工业和有关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生产、能源、交通建设,以及科教文卫事业要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A.明确了对内改革的主导方向    B.彰显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C.发挥了人民众的主体作用    D.突出了经济管理体制新思维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
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二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政府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政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政府对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
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三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自《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  安全战略》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B
B
B
A
D
B
A
A
B
C
B
B
B
16.(1)位置:③迁移轨迹:从西周至北宋,都城迁移轨迹沿着西安—洛阳—开封一线,呈东西向波动迁移;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一南京一北京一线,呈南北向波动迁移。开封是都城变迁由东西向转向南北向的重要过渡。
(2)说明:北京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政治核心区),元明清三朝以北京为都城共六百余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核心区);政治、经济核心区不相吻合(空间分离),中央政府以强大的中央集权,通过运河漕运等形式,维系政治、经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
17.(1)变化:从专卖制度转变为通商法。
影响:茶叶价格提高,提升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