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关于性教育的提案,教育部是怎样答复的?
就在上周五,备受瞩⽬的全国两会闭幕了。全国两会是⽼百姓参政议政的良好通道。北京师范⼤学⼉童性教育课题组以推动中国学校性教育为⼰任。⾃2014年以来,每年两会课题组都会撰写提案,通过两会委员提交提案。2018年我们的提案是《把性教育纳⼊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2018年9⽉28⽇,教育部在其⽹站上对该提案做出答复。那么,在提案中,我们究竟提出了哪些建议?教育部⼜作何答复?下⾯让我们来为⼤家“划重点”吧!
我们的提案说:
1. 确⽴性教育的课程地位,作出明确的课时安排
2. 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置性教育教师岗位
3. 制定国家级性教育指导纲要,⿎励出版社出版优质性教育教材
4. 建⽴性教育评估监督机制,监测性教育教学效果
5. 加⼤对性教育研究的投⼊⼒度,培养性教育研究⼈才
教育部这样答复:
1.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完善性教育内容并编⼊相应教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作中,将进⼀步结合学⽣年龄特点和学科育⼈特点,系统设计各学科性教育内容和学习要求
2. 加强性教育相关师资培养培训,⽀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物、⼼理等专业师范⽣的课程中强化性科学教育的内容,提升⼴⼤师范⽣性科学教育素养。教育部将配合中央编办和财政部开展城乡统⼀的中⼩学教职⼯编制标准研制⼯作,进⼀步规范中⼩学教职⼯编制管理,探索设置专职教师岗位
3. 建⽴性教育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学校性教育⼯作开展情况的督导评估,推动将性教育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参考监测结果改进学校性教育⼯作
4. 加⼤性教育研究⼒度培养研究⼈才,⽀持⾼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教育部将根据中央有关要求,进⼀步强化措施,落实任务,不断加强中⼩学⽣性教育,全⾯提⾼⼈才培养质量
所以,下⼀步我们的努⼒⽅向是:
1. 制定性教育的完整框架,明确课时要求,把性教育内容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编写相应教材
2. 培养性教育师资⼒量,承担学校性教育教学任务,努⼒推进专职性教育教师岗位的设置
3. 制定性教育监测评估指标,把性教育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范畴
4. 开展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培养性教育⼈才
相信在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努⼒下,我国的性教育⼀定会向着越来越好的⽅向发展,请⼤家拭⽬以待吧!也期待更多有识之⼠通过两会提案或其他可能的途径向政府和公众表达对性教育的建议,让推⼴性教育的举措纳⼊政府的⼯作计划,让性教育的重要性深⼊⼈⼼!
下⾯是我们2018年两会提案的精简版和教育部对这⼀提案的答复:
把性教育纳⼊我国义务
教育课程体系的提案
(精简版)
近年来发⽣的各种与“性”有关的社会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泛关注。诸如⼉童性侵害案件频发、校园暴⼒与欺凌现象凸显、青年学⽣艾滋病病毒感染⼈数不断攀升、青少年不安全性⾏为和⾮意愿妊娠及⼈⼯流产⼈数居⾼不下、⼥性就业歧视、出⽣性别⽐失衡、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严重等,常常出现在各⼤媒体,令社会各界⾼度关注,也成为普通百姓的重⼤关切。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且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在很⼤程度上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性教育的长期缺失有密切关系,并凸显这⼀问题的尖锐程度。
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将性与⽣殖健康教育纳⼊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三年时间了,完成这⼀国家既定⽬标,需要社会各界有危机感、使命感,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协同所有社会⼒量共同努⼒,到2020年实现“将性与⽣殖健康教育纳⼊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国家⽬标。
把性教育纳⼊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议
⼀、确⽴性教育的课程地位,作出明确的课时安排
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教育部要从课时安排上作出明确规定。北京师范⼤学⼉童性教育课题组长达⼗年的⼩学性教育的实践探索表明,每学期6~8课时的课程设置可以基本满⾜⼩学阶段性教育的最低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安排中,有近16%~20%的课程设置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地⽅与学校课程”,拿出其中的⼀部分课时进⾏性教育是可⾏的,加上“体育与健康”课的部分健康教育课时。
⼆、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置性教育教师岗位
逐步建⽴健康教育教师培养策略,教育部要⿎励师范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责成师范院校开设性教育课程乃⾄性教育专业,在确保性教育在⽇后的推⾏过程中得到⾜够的师资⼒量的同时,提⾼中⼩学教师整体在性教育⽅⾯的知识⽔平,切实有效地落实教育部在《⼩学教师专业标准(试⾏)》中提出的“了解
对⼩学⽣进⾏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法”的要求。在专业岗位的设置上,可以考虑将健康教育、⼼理健康教育、性教育联合设置专职教师岗,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中,增加健康教育的学习和考核标准,并培养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建议把性教育内容纳⼊教育部施⾏的“国培计划”中,可以单独设⽴“性教育”培训课程,也可以在⼼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校长等的国培计划中,把性教育作为培训课程。
三、制定国家级性教育指导纲要,⿎励出版社出版优质性教育教材
教育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中国性教育指导纲要,动员各⼤学和科研机构根据国家级性教育指导纲要编写性教育教材。教育部按照“部编教材”标准组织专门团队对性教育教材进⾏审核,规范中⼩学性教育教材。⿎励出版社出版优质性教育教材,改善⽬前性教育资源匮乏、⽔平较低的现状。
四、建⽴性教育评估监督机制,监测性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要把对性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纳⼊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中,责成北京师范⼤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进⾏监测。为确保性教育质量,应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估监督机制,以加强管理,对不开展性教育的学校要实⾏校长问责制,追究其不作为责任,并在合适的范围内通报,告知社会,形成全社会监督态势。
五、加⼤对性教育研究的投⼊⼒度,培养性教育研究⼈才
我国从事性教育研究的⼈员极其稀缺,与性教育的巨⼤社会需求极为不相称,完全不能满⾜性教育研究的需要,与国际具有先进性教育经验国家相⽐,差距巨⼤。⽆论在性教育理论研究层⾯,还是在性教育课程建设、⼤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效果监测等⽅⾯我们的研究⼈才缺乏到难以令⼈容忍的地步,完全不受重视。在国家社科基⾦、教育部设置的各项研究基⾦中要重视性教育课题的设⽴,通过国家级课题研究提⾼中国性教育的整体研究⽔平,培养研究⼈才。
关于政协⼗三届全国委员会
第⼀次会议第2398号
(教育类229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201号
您提出的《关于把性教育纳⼊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社科院,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学⽣性教育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历来⾼度重视,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培训等⽅⾯多管齐下,进⾏了系统的设计。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完善性教育内容并编⼊相应教材
性教育是学⽣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中⼩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2003年印发的《中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纲要》都将性教育纳⼊健康教育框架,要求中⼩学每学期都应安排6-7个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按照学⽣⾝⼼发展和年龄认知规律,对不同学段学⽣提出了性教育阶段性学习⽬标和内容。此外,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还对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人才卫生网考虑到性教育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相关教育要求更有利于保障教育效果。为此,将性教育内容与要求纳⼊科学、⽣物、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等中⼩学必修课程。⼀是将⽣理卫⽣知识纳⼊⽣物课程。义务教育⽣物课程专门安排了“⽣物的⽣殖、发育与遗传”内容,要求学⽣借助模型、挂图、影像资料等学习“⼈的⽣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概述男性、⼥性⽣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受精的过程”“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并通过对⼈类基因组计划、禁⽌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性教育实效性。⼆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学会⾃我保护,增强应对青春期⼼理变化能⼒。⼩学要求学⽣具有“初步的⾃我保护意识和能⼒”“知道⽇常⽣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护⾃救能⼒”;初中要求学⽣“知道法律对未成年⼈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式和途径,提⾼运⽤法律的能⼒。”针对学⽣进⼊青春期⼼理⽣理变化特点,要求学⽣“学会恰当的⽅式与同龄⼈交往,建⽴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要求教师教学过
程中通过开展合法、安全的“⾏为后果体验”活动,使学⽣感受“对⾃⼰⾏为负责”这⼀意识的重要性,并增强⾏为控制能⼒。三是体育课程引导学⽣应对青春期⽣理变化。要求5-6年级学⽣ “了解青春期的⽣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如知道男⼥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经初潮和男⽣⾸次遗精及其意义,青春期个⼈卫⽣知识”;要求初中⽣“知道青春期常见⽣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不受性侵害”。
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案还预留出⼀定⽐例的课时,地⽅和学校可根据需要开发适合的课程,北京、上海、⼴州等地的中⼩学据此专门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教育部还以预防艾滋病教育为重点推进包括性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作。⼀是编制系列中⼩学健康教育教师指导⽤书12册,其中性与⽣殖健康教育有关内容34课;⼆是开发了28讲“学校健康教育微课程”内容涵盖性健康、⽣殖健康及性保护等专题,通过情景动画形式向中⼩学⽣进⾏性教育。三是⽀持⿎励各地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板报、⼴播、电视、展板等多种形式落实中学⽣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内容。
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作,将进⼀步结合学⽣年龄特点和学科育⼈特点,系统设计各学科性教育内容和学习要求。
⼆、加强性教育相关师资培养培训⼯作
1.加强性教育相关师资培训。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规定,要了解对⼩学⽣进⾏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法,针对中学⽣青春期和⼼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有益⾝⼼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在“国培计划”中,专设⼼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开展包括性教育在内的健康专业知识培训。2010年以来,“国培计划”⽰范性项⽬共培训⼼理健康教育教师4000余名,引领带动地⽅开展⼼理健康教师培训。
2.探索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印发的《关于制定中⼩学教职⼯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
2.探索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印发的《关于制定中⼩学教职⼯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中⼩学在核定的⼈员编制范围内,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进⼀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学教职⼯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提出,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今后,教育部将在“国培计划”等项⽬中,进⼀步加⼤⼼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作⼒度,提升⼼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和⽔平。⽀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物、⼼理等专业师范⽣的课程中强化性科学教育的内容,提升⼴⼤师范⽣性科学教育素养。教育部将配合中央编办和财政部开展城乡统⼀的中⼩学教职⼯编制标准研制⼯作,进⼀步规范中⼩学教职⼯编制管理,探索设置专职教师岗位。
三、建⽴性教育监测评估机制,纳⼊督导评估范畴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试⾏)》明确要求将严格执⾏课程⽅案、开齐开⾜包括“体育与健康”在内的国家规定课程作为学校督导评估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步加强中⼩学校督导评估⼯作的意见》中也特别强调要对学⽣⾝⼼健康成长进⾏重点考察,并要求各地建⽴3-5年⼀轮的定期督导评估制度。
今后,我部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学校性教育⼯作开展情况的督导评估,推动将性教育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参考监测结果改进学校性教育⼯作。
四、加⼤性教育研究⼒度培养研究⼈才
教育部重视包括⽣理健康、⼼理健康在内的健康教育重⼤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持相关⾼校深⼊开展研究,取得⼀批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健康教育研究⽔平,为提⾼健康教育教学⽔平提供了理论⽀撑。⼀是⽴项健康教育类科研项⽬,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等科研项⽬中,设⽴社会学、⼼理学等申报学科,⿎励专家学者积极申报,不断提升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平。⼆是依托⼈⽂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搭建健康教育研究和⼈才培养平台,每年资助建设经费,通过基地建设凝聚⼈才、锻炼⼈才、培养⼈才,开展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提⾼了研究能⼒,培养了专业⼈才。
今后,教育部将根据中央有关要求,进⼀步强化措施,落实任务,不断加强中⼩学⽣性教育,全⾯提⾼⼈才培养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持和关⼼!
教育部
2018年9⽉28⽇⽹站链接:
作者:刘⽂利李⾬朦
编辑:刘⽂利李⾬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