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志愿服务 优化育人体系
构建宽领域多维度开放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成果的基本内容
本成果树立plus理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通过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打造一个主体、满足四个需求、促进六个结合”“1+4+6”宽领域、多维度、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打造“‘榕树计划’专业化志愿服务育人平台”主体,将志愿服务纳入国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架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平台的宽领域(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实行分类指导,依托不同行业产业养成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视角的多维度(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视野更加宽广,第一课堂学习、第二课堂实践和第三课堂探索遥相呼应)、空间的开放性(打破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学校、政府、社会三方协同创新)。在校大学生100%覆盖,每年受益近2万学生。围绕学生所学学科专业,推出一批有影响、专业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通过“体验式”、“仿真式”、“探究式”教育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的无缝对接,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广泛好评,师生普遍认同。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满足“四个需求”
1.满足学生成长完善需求。围绕专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拓宽成长渠道,促进教学反思,丰富学习内容,完善人格思维,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专业情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满足学校立德树人需求。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3.满足教育改革创新需求。顺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优化治理体系,完善育人体系,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构建“大思政、大育人”格局。
4.满足社会发展进步需求。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在积极服务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二)教育教学行为实施实现“六个结合”
1.“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优化课程建设新体系
在制度上把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6个学分划出1个学分将“三下乡”社会实践列为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4个学分划出1个学分将志愿服务列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位学生参与不少于30小时,作为课程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出台《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20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都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每学期抽出一周时间,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周,将志愿服务列为该周的课程选修目录。
立足“四有教师”的培养,突出师范大学特,以“爱心支教”为重点和特,推出一批与教师教育息息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多个学校开展“快乐课堂”、“童趣星光”、“阳光学塾”等20多项教育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国人才卫生网每个学院至少有12项常态化的支教类志愿服务项目,提前介入教学第一线,实现教学相长。如“稻草人快乐课堂”是文学院在小学开设的项目,志愿者们与学校共建“爱心课堂”,设立“一元基金”,长期形成“爱心接力+爱心支教+爱心圆梦”的实践模式。
建立国际高端赛会志愿服务队,依托外国语学院,服务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会议、中非
圆桌会议等大型国际活动。依靠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得到了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各国领导人、政要和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评。组织选拔体育学院高尔夫方向学生参与“美巡中国系列赛”服务,其专业素养受到了《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
2.“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相结合”,开辟实践育人新途径
推进协同创新,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直通车”,探索UGS大学政府和社会)开放性的培养新模式。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注册的“硬指标”。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全员参与,坚持紧贴中心,坚持抬高标准,坚持分类指导,坚持集中和分散结合。每年收集心得体会、实践总结、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近1万份。
启动“大学生志愿者科普行动”,鼓励学生潜心科研。完成黎锦保护、琼剧传承、海岸线保护、防风减灾等课题调研,每年通过“琼岛校园行”和“百村万户讲”形式深入学校、社区、农村进行科普宣讲,覆盖18个市县,受益众30000人次。扶贫扶志扶智“三合一”,组织150个团支部“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贫困乡村儿童成长进步,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3.“技能提升与素质拓展相结合”,提升成人成才新内涵
围绕“六有大学生”培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三个兼顾”:既做服务,又长才干;既提升技能,也拓展素质;既成才,更成人。
“爱的龟途”项目发挥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特长,长期致力于海龟等海洋生物保护,创建了“随叫随到保护+专业特管理+线上线下宣传”的新模式。“阳光海口”行动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题,由20多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组成。包括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海口社会福利院模拟家庭彩绘、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与保健专业的众健身指导、新闻传播学院的户外采风、旅游学院旅游引导等。其中的“阳光旅程”火车东站子项目,每年招募320名志愿者,服务在海口或东站各个岗位,开展898期,参与志愿者30304人次,总时数超过152千多小时,服务旅客470万人次。
“彩五线谱”烈士精神组曲项目,强化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我为双创添光彩”项目,开展文明宣讲、交通维护和环境保护等活动。同时,长期开展阳光驿站、温馨热线、亲情快递、平安使者、情暖夕阳、爱心课堂、和谐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共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首善校园。在多家甲级医院设立基地,开展医疗咨询和医护服务,帮助了医
院、服务了病人,和谐了医患关系。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夯实创业就业新根基
用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反哺第一课堂的学习,打通“任督二脉”,拓展了专业弹性,增进专业认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维并举。达到了理论学习与现实应用、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三个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