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届全国⼤学⽣年度⼈物——看中⼤!看⼘熙!
喜讯
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民⽇报社指导,由⼈民⽹、⼤学⽣杂志社、中国⼤学⽣在线和光明⽇报社教育部主办的第⼗⼆届“中国⼤学⽣年度⼈物”评选活动最终结果发布。我校2013级本科⽣⼘熙从全国各⾼等学校的优秀学⽣中脱颖⽽出,成功当选第⼗⼆届“中国⼤学⽣年度⼈物”。
第⼗⼆届“中国⼤学⽣年度⼈物”评选活动从3⽉15⽇启动到5⽉1⽇正式公布结果,历时⼀个多⽉之长,选拔对象的覆盖⾯极⼴。推荐参评⼈数在4500名左右,初评后有200⼈进⼊“⼊围”环节,在最终评奖环节,10名优秀⼤学⽣成为本届“中国⼤学⽣年度⼈物”。
据悉,中⼭⼤学学⼦在历届“中国⼤学⽣年度⼈物”评选活动中,共斩获年度⼈物2名,提名奖3名以上,⼊围奖多名。这与中⼭⼤学致⼒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领袖⽓质和家国情怀的⼈才培养⽬标紧密相关。
围绕“德才兼备,领袖⽓质,家国情怀”的⼈才培养⽬标,学校完善⼈才培养体系、优化⼈才培养制度,创造并向社会输送出⼀批批各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才,对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强国事业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的意义。
个⼈事迹
『笃⾏不忘报家国,学⽣亦可成⼯匠』
⼘熙,男,汉族,1994年5⽉⽣,中共党员。中⼭⼤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
《抗战纪念⽇放假,青年何以笙箫默》、《当花千⾻遇上教师节》、《因为体测,“跑男”欲进中⼤却被拒》等⼗数篇评论⽂章在校内外媒体上发表,组织编辑出版⾼校第⼀本学⽣评论⽂集《青议》,⽤青年⽅式引领青年思想;参与发
起“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学⽣关注国是民⽣,带领评论员队伍持续发表时评近百篇;9项学业奖学⾦、20余项科研竞赛奖项,获得奖⾦超过5万元,多份调研成果被政府采作决策参考,学业事迹选报⾄教育部;他参与设计国家贫困县“健康扶贫⽅案”,打响“国贫县攻坚⽆医村”战役,报道⽂章被《⼈民⽹》、《新华⽹》转载……
他是第⼗⼆届中国⼤学⽣⼗⼤年度⼈物、中⼭⼤学2016⼤学⽣年度⼈物,被推荐参评⼴东省2016年⼤学⽣年度⼈物;他是全国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先进个⼈,中⼭⼤学团委青年评论员,“公益百⼈会”成员,“逸仙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培养计划辅导员;他初中、⾼中和⼤学均担任学⽣会主席,⾼中即
成被吸纳为中共党员,坚持开展服务学⽣事项数百件。他⼀直处在思想引领第⼀线,以朋辈分享的⽅式开展思政教育;他始终关注少数民族体,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教,组建辅导在校少数民族学⽣学业的社团……
他是⼀名90后的在校⼤学⽣,⼀直⾛在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路途上。在纪念抗⽇战争胜利70周年仪式上,他作为学⽣代表提出了“铭记历史,关怀⽼兵”的倡议;在纪念“⼀⼆·九”活动中,发出了“让家国情怀在青年灵魂深处扎根”的号召;在2016年的“五·四青年节”,作为青年代表分享了“传承中华⽂化,践⾏核⼼价值”的青春经历。
他⾔之凿凿,也⾏之切切。
『思想引领:⽤朋辈分享的⽅式去爱国』
中国人才卫生网他热爱写作,并深信先哲柏拉图的名⾔——“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学时,⽼师将他记录做家务的优秀作⽂分享到宣传栏。他发现同学们效仿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是作⽂内容记录的⾏为,更多的伙伴开始去做家务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朋辈分享的⼒量,笃定⽤写作的⽅式去影响和改变他⼈。
90后的青年学⽣成长在⽹络时代,可谓是互联⽹的“原住民”。⾛得太快,灵魂容易落下,互联⽹的⾼速发展使信息来源⾼度分散、泥沙俱下,舆论环境渐趋复杂,进⼊了⼀个⼈⼈都有麦克风、⼈⼈都能发声的⽹络⾃媒体时代。他开始思考
⾼度分散、泥沙俱下,舆论环境渐趋复杂,进⼊了⼀个⼈⼈都有麦克风、⼈⼈都能发声的⽹络⾃媒体时代。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青年的声⾳插上互联⽹的翅膀向世界发出,如何将朋辈分享搬上荧屏来影响更多的⼈。在中⼭⼤学团委的⽀持下,他成为学校最早的青年评论员。⼀年之内,他在媒体上对国是民⽣、社会热点和校园声⾳发表评论⽂章⼗余篇,⼀⽯激起千层浪。
“很多时候,我们把清明、端午、中秋等过成了淘宝节、剁⼿节、送礼节。我想,回归纯粹,才是放假的初衷,在纪念⽇⾥去纪念,才是我们应⾏之事。”快节奏的⽣活使得诸多青年仪式感淡薄,热衷吃“洋餐”、煲“洋剧”,轻视甚⾄淡忘历史。为此,⼘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写下《抗战纪念⽇放假,青年何以笙箫默》⼀⽂,⽂章给出建议,“或许,你可以花点时间看看盛⼤的阅兵仪式;或许,你也可以去瞻仰烈⼠纪念碑,给烈⼠献束花,脸⽪薄的家伙,可以偷偷默哀三分钟;或许,你只需要阅读⼀个关于抗战的故事,观看⼀部关于抗战的电影、了解⼀个抗战的先烈;或许你要做的,仅仅是很⼩的事⼉。”提倡青年拥抱节⽇,缅怀历史,被校内外媒体纷纷转载,青年点赞。
在⼘熙看来,思想引领并⾮是⽣硬的教导,也可以是柔软的春⾬。他在评论⽂中融⼊青年乐于接受的元素,例如将教师节与热播电视剧联系起来,撰⽂《当花千⾻遇上教师节》,提倡学⽣向⽼师道声谢意;再例如将体育锻炼与电视节⽬关联,撰⽂《因为体测,“跑男”欲进中⼤却被拒》,提出“健康是靠选择⽽⾮幸运”、“健康体质是可以量化的”、“看世界要先野蛮体魄”等观点,阅读量近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的⾏为。他还开设了个⼈公众平台,发表了50余篇原创⽂章,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家国情怀和青年
领导⼒等话题,激浊扬清,同时耐⼼地回复每位读者的留⾔与困惑,乐此不疲。字⾥⾏间,是他对脚下这⽚⼟地、对眼⾥这个世界真挚的感情。
“今⽇之责任,不在他⼈,全在我们。社会需要更多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青年之声的‘我’”,这是他的期许。他协助团委⽼师设计“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吸引了数⼗名热爱写作的同学进⼊评论员队伍。队伍壮⼤了,他开始从写作者变为辅导者,每周对评论员进⾏时事解读、评论写作的培训,⿎励⼤家为青年发声、为国家发声,引领他⼈。这个团队⾄今累计发表时评⽂章近百篇,在“全国思政⼯作会议”“萨德事件”“全国两会”等国家⼤事上表达态度,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他不断地归纳经验,与⽼师合作的论⽂《新常态思维下⾼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作摸索》作为共青团与青年⼯作的研究成果被团省委收录。
『志愿服务:从学校⾛向社会』
“尚不能做民族的脊梁,那就先做脊梁⾥的⼀块⾻头。”从初中到⾼中,从⾼中到⼤学,他始终参与学⽣⼯作。从班长到学⽣会主席,从党员到党⽀部书记,从学员到辅导员,他⼀直服务于同学。中学时,每周带领学⽣团队从各班收集塑料、纸张等废品,变卖为勤⼯助学基⾦,资助贫困学⼦上学。⼤学时,他发现⾝边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成绩与普通同学差距较⼤,协助⽼师创办了志愿服务社团“民族优学社”,专注进⾏“⼀对⼀”学习辅导活动,同时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增强少数民族同学的归属感。⾄今,累计已有数⼗名少数民族学⽣受益、辅导时近七百⼩时。他还聚焦于学⽣权益服务,开展学⽣服务事项200多件,协助学校推⾏“环保饭盒”、“宣传栏改造”等⼯程,汇编了3本服务成果集。
“⼤学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个微⼩的个体,也应该是这个国家的脊梁、中坚与帅才。⼤学⽣应举⽬四望放眼未来,把⾃⼰的命运与学校的培养、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他⽂章⾥的⼀句话,也是他的信仰。他是“思源”计划中的⼀员,该计划在清华、⼈⼤、中⼤等6所⾼校开展,每年每校选拔30余名学⼦,以“受助·⾃助·助⼈”为培养理念。2014年,他带领思源团队乘坐20多⼩时的⽕车和汽车辗转到达⼴西百⾊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留守⼉童开展⽀教活动,服务900多名师⽣,⽇间授课,周末家访。与想象中不同,他遇到过求知若渴的孩⼦,但更多的是厌倦课堂、迷恋⽹吧、憧憬打⼯的留守⼉童,他耐⼼地与这些孩⼦谈⼼、交流,并购买⽂具、书本等⿎励他们深造,成为这些孩⼦信赖的知⼼哥哥。⽀教结束后,他收到了⼀封信,信⾥写道,“感谢你们带来了世界,让我知道了眼前看到的并不是我的全部”,这是班⾥最调⽪的那个孩⼦写的。“这个世界太多⼈想要仰望星空了,缺的是磨镜⽚的⼈”,作为学员的三年培养周期完毕,他已决定回到组织担任辅导员,陪伴新的“思源”苗⼦去服务社会。因为他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出象⽛塔,到祖国需要的地⽅去”,这是他的愿望。2016年,他的导师被中组部的博⼠服务团选派⾄海南省⽩沙黎族⾃治县挂职副县长。由于出⾝⼩城,有长期在农村⽣活的经历,他对乡⼟总有额外的热切,于是他想把握这次机会,踏出校门,到基层服务去。他向导师主动请缨,前往当地基层服务三个⽉。在服务阶段,他协助导师发起了⼀场“国贫县攻坚⽆医村”的战役。⽩沙偏居琼岛中部,交通不便,财政薄弱,当地仍然有19个村没有医⽣,16个村没有卫⽣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就得翻⼭越岭去乡镇
卫⽣院,看⼤病则要长途跋涉到县医院甚⾄外地。为了解决攻克“⽆医村”,他伴随导师下乡调研,多次奔赴海⼝、五指⼭等地与相关单位反复沟通,精⼼设计的“乡医培养⽅案”“候鸟医疗⼈才引进计划”“卫⽣服务⼀体化改⾰”等⽅案落地,当地医疗孱弱的现象悄然发⽣改变。⼘熙撰写的⽂章《国贫县攻坚⽆医村》被《新华⽹》、《⼈民⽹》、《海南⽇报》等媒体纷纷转载。
当⼀个⼈以极致的态度对⾃⼰的产品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时候,堪称“⼯匠”。曾有⼈问他:“作为⼀名⼿⽆缚鸡之⼒的学⽣,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爱国何须分⾝份,把能做的事精雕细琢,学⽣同样可以成为⼤国⼯匠。”⼘熙如是说。
--- iSYSU ---
编辑:左思韵
欢迎投稿&加⼊我们zhongdaguanwei@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