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0401K)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于 1956 年原青岛医学院建院时就设置了预防医学教研室,开始了预防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曾参与“我国食物营养成分数据研究”项目,1993 年 12 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 年获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 年获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获批硕士专业学位(MPH)授权点,2014 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人才卫生网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名,80.4百分之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人数达60百分之,71百分之的教师拥有在非本校完成学历教育的经历。现有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杰青1人,青年千人1人;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1人,理事3人;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营养专家组专家1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
科研水平目前已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近5年,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6项,总经费累计达2734.1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近 3 年发表学术文章364篇,其中 SCI 收录/中华系列杂志文章205篇。
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和居民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高层次人才需求大省,每年培养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研究生不足20 人(仅山东大学和**大学),远不能满足“健康中国2030”对此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申请的必要性目前,我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层次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申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并开展多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人才培养近5年,已培养博士15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152人,获省优博文章1篇,省优硕文章3篇。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级疾控、高校和医院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思想教育状况建立了“全员、全程、”育人机制,将**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培育合格的**主义“四有”新人,为人民的健康、疾病的
预防和控制作出重大贡献。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预防医学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及
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培养从事公共卫
生实践、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
2、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开展疾病控制的基本能力。
3、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
4、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具有从事体和个体预防及卫生防病工作的能力。
5、掌握开展人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疾病监测、疾病筛查的基本能力。
6、了解卫生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我国与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7、具备与公众、媒体等人员进行健康相关信息沟通的基本技能。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10、了解预防医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专业核心课程
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毒理学基础。
3.实践性教学环节
临床(现场)实习 24 周,毕业文章 22 周,毕业答辩 2 周。
4.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实验实践学分安排表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5.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详见附件1。
6.课程地图详见附件2。
五、修读要求
1.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可在五至十年内完成学业。
2.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3.毕业标准与要求
(1)毕业所达到的总学分为230学分,其中必修课182学分,选修课48学分。
(2)计算机操作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背诵、应用文写作实行达标制,学生可通过自学或选修相应的通识教育选课程后,参加学校达标测试,达标通过后后方可毕业。
学生通过自学、课外辅导等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相应等级(不低于二级乙等)方可毕业。
六、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表
详见附件3。
七、辅修专业和双学位
无。
八、修读指导建议
1.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分级分类设置,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选择不同级别进行修读,修读起点不低于大学英语Ⅲ,修满9学分。
2.大学体育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需修满4学分,建议前4个学期每学期修读1学分,
具体修读项目参见当学期选课列表。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
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与审
美体验7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建议修读哲学智慧与批判
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和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模块。
普通课程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全校选修课程,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
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本专业的知识储备,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是否需要修读。
4.多元/实践课程至少修读38学分,可在本专业专业选修课和同一学科门类下其他专业的
专业课中选择修读。另外,(1)多元/实践模块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
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2)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文章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
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较多认定2学分。
5.完成专业实习后方可进行毕业文章答辩。
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