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 案〗答在答题卷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 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第I卷请用0.5毫米的黑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时,务必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会师”太空。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神州十五号上升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递减一递增一递减          B.递增一递减一不变
C.递减一递增一递减一递增    D.递增一递减一递增一递减
2.中国空间站面临的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不会有(  )
A.超强辐射    B.极光干扰    C.耀斑爆发    D.巨大温差
〖答 案〗1.C    2.B
〖解 析〗
〖1题详 析〗
根据所学知识,神舟十五号号上升到空间站,需要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图中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可知,气温变化应为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最后再递增的过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 析〗
由于宇宙真空无大气,位于宇宙中的中国空间站,可能遭受超强辐射和巨大温差的威胁,AD对,太阳耀斑爆发会影响空间站与地面的无线电短波联系,从而对空间站产生一定的威胁,C对,极光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对空间站影响不大,B错,本题选择不会有的威胁,故选B。
〖『点石成金』〗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均12km)、平
流层和高层大气。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迅速升高;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因该层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 存在一个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侵害。③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存在电离层。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形成之初,大气主要成分有(  )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一氧化碳④甲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关于右图中的数字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一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B.②一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C.③一恐龙灭绝   
D.④一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5.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测当时地球环境特点为(  )
A.湿润,森林茂密    B.干燥,沙漠广布    C.温和,冷热多变    D.寒冷,冰川广布
〖答 案〗3.D    4.B    5.A
〖解 析〗
〖3题详 析〗
地球形成之初并没有适宜生命呼吸的氧气,①错误;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②③④正确,排除ABC,故选D。
〖4题详 析〗
据图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A项错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在元古宙,B项正确;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 C项错误;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 D项错误;故选B。
〖5题详 析〗
煤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说明当时植被茂密,气候应是温暖湿润的,植被才能茂盛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石成金』〗早古生代对应藻类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对应蕨类时代和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对应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对应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里氏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等渠道,为成都地区提前56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四川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就应急处置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地核    D.地幔
7.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社区考试2022考试真题
①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②电磁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③地震波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播④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及时预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为进一步分析灾情,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本次地震精确位置   
B.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地震灾害影响范围
C.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评估本次地震灾害损失   
D.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对后期余震的监测预报
〖答 案〗6.B    7.A    8.C
〖解 析〗
〖6题详 析〗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7题详 析〗
由于地震波的纵波(P波) 的波速比横波(S波)的波速速度要快,地震监测系统在监测到纵波时,
在横波还未到来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这样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故①正确;电磁波传播速度比较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到社区的居民,故②正确;③地震监测系统是无法监测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岩石变化状况,故③错误;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故④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 A。
〖8题详 析〗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技术,无法获取本次地震精确位置,A错误。获取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应该使用遥感技术,B错误。GIS 技术通过工具将地理科学用于理解和协作。 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共同的目标,从所有类型的数据中获得可执行的情报,地理信息系统评估本次地震灾害损失是可行的,C正确。加强对后期余震的监测预报应使用地理信息系统,D错误。故选: C。
〖『点石成金』〗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识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3.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