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建立协同规划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华网,2019)。《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和协同推进(教育部,2018)。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过程。其从单一主体推进转向协同攻坚、从粗放型实施转向精细化发展模式,既是宏观层面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基本方向、彰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的一种导向,也是微观层面由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实然困境倒逼其发展转型的一种必然,是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数字化学习体验的现实诉求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转型的一种趋势。这种转变已不仅仅是人们观念意识上的改变,而是逐步开始上升为一种实践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或将成为破解其实现困境的有效突破口。然而目前,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高校、企业和家庭等组织协同合作的行为不断涌现,但这些协同模式及其所呈现的具体特征,以及协同形成的机理尚未阐明,阻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探寻协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厘清协同形成的机理,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中的自组织与
他组织现象分析
组织是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
联系。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类。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系统就是自组织的;如果系统是在外界的特定干预下获
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当代实践:
自组织与他组织视角
□徐晶晶胡卫平逯行黄荣怀
——————————————————————————————————————————摘要:任何系统均受内外因素之双重作用影响,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某种统一体。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中,自组织和他组织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学校自组织行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自发性应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特征;校外他组织以服务学校为依托,通过向学校提供政策引导或支持服务促使学校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应用转变。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主要包含学校内部的协同和跨组织的协同两种基本实践模式。前者以参与型领导为主,表现为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应用;后者以指导型领导为主,表现为多主体协同推进信息化应用。从实践样态来看,尽管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尝试,但当前的协同实践仍在协同主体、协同类型、作用力、组织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中心—边缘”式结构,形成基于学校自组织与校外他组织的协同机理,需在发挥和保障自组织的主体能动性基础上,将自
组织的开放性与他组织的保障性相结合,构建学校自组织为主体与校外他组织为辅助的协调运作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协同实践模式;协同特征;协同机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95(2021)01-0087-10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1.009——————————————————————————————————————————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主动学习的适应性与干预机制研究”(SGH20Q2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8年度面上项目“动机影响创造性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31871118)。
作者简介:徐晶晶,博士,讲师,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2);胡卫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2);逯行,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黄荣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的就是他组织的(H·哈肯,2010)。原则上每一种自组织方式均有与其相对应的他组织方式(苗东升,2010),自组织与他组织本质上是共存的,二者是社会组织化中的两种现象。任何系统均受内外因素之双重作用影响,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某种统一体(宋爱忠,2015),
任何一项组织活动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魏道江等,201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中,自组织和他组织是其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从组织力来源来看,组织力来自学校系统内部的称为自组织,组织力来自学校系统外部的称为他组织。其中,自组织是内力,是学校基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由内而外的行为;他组织是外力,是校外组织有计划控制的、由外而内的、基于利益考量的行为。不可否认,学校从本质上来讲由于其隶属于教育系统而具有他组织属性。但就信息化教学创新行为产生的本质而言,可以看成是由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围绕受教育者这一核心要素,彼此之间通过教与学的关系而建立,或者是学校系统内部通过竞争与合作而形成(并非通过外部他组织施压而形成)的暂时的被动应用行为。有学者构建了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演化图谱,提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要经历旧结构失稳、自组织主导、他组织介入、他组织主导和新范式出现5个阶段(殷宝媛等,2018)。学校在信息化推进的不同阶段亦涉及自组织与他组织不同力量的博弈与合作,其有序程度不仅需要学校系统内部各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还需要与校外他组织力量的协同发力。当前,以学校主体为核心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的自组织行为或现象开始大量涌现。学校自组织行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自发性应用信息技术而非外部组织推动为核心特征;校外他组织以服务学校为依托,通过向学校提供政策引导或支持服务促使学校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应用转变。这种由学校主体自发形成的自组织行为的实践样态是怎样的,从区域层面来看,学校自组织如何借助外部他组织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样态,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样态
协同的形成机理是一个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过去主要通过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逐步科学精准化,教育中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越来越依赖基于事实的研究(刘三等,2016)。本文聚焦学校和区域层面的协同发展案例,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实践模式与协同特征,进而探究协同发展的形成机理,以期为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1.案例遴选与分析框架
(1)典型案例的遴选
为确保案例的代表性与可靠性,研究确定了三个案例遴选标准:在实施主体层面,至少包含两个及其以上组织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持续时间上,通过协同发展推进信息化至少开展了一年以上的探索,具有可持续性;在辐射引领方面,学校或区域层面开始在某一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协同发展体系,具有可推广性和可迁移性。
基于案例遴选标准,采用基线调研和权威部门发布的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搜集方法,从多渠道搜集相关案例以确保所选案例能够代表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协同发展层面所开展的典型创新实践。具体来源如下:东部Q市10个区(市)共62所学校的典型案例,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教育信息化教学表1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案例基本信息(部分区域)编
A1
A2
A3
A4
A5
西
协同项
目名称
天天智慧
课堂实践
共同体
“J”课堂
教学实践
共同体
农村教学
点同步/专
递课堂应
用实践共
同体
1+N互动
专递课堂、
网络研修
共同体
联体课堂
推进模式
“一中心、三队伍”的
教研协同组织模式;
将考核与激励制度
结合;区教育局长网
上巡课形成区域领
导力与学校领导力
的双重促进
市区级教研员、学科
专家和骨干教师组建
资源研发共同体,形
成一校名师,全区共
享教学实践共同体
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
点,教学点为末梢的教
学与学校共同体;通
过建立亲子桥和家校
通实现家校共育
城区学校、乡镇中心
校和教学点通过专
递课堂实现协同教
学和协同教研
实施一对一、一对多
远程课堂同步教学,
实现师师、师生和生
生的同步互助,帮助
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实施要点
区级成立教育技术中
心。各校成立应用教
研组实现管理层与教
师的协同;区级建立教
育技术应用研究者联
盟推动中心与教师协
同;区内构建教学助手
应用共同体推动中心
与学校协同
基于区域学校、教师和
学生的需求设计开发,
其应用要根据学校、学
科和课型特点灵活开
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建立和管理
网络教研与专递课堂
协同,形成研、教共同
体,助推城乡教师协同
发展
搭建“区—学区—学
校”三级管理的网上教
研培训平台,组建城乡
研修共同体
编号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类
协同项
目名称
集团化
办学新
模式
信息化
领导力
建设
智慧校
园建设
翻转课
堂教学
的应用
与推广
同步课
名师专
递课堂
各种
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
APP软
件的应
电子书
包试验
项目
家校育
人共同
云桥学
习社区
思维导
图的应
农村边
远学校
的亲子
互动
推进模式
学校提需求,公司免费
做技术,获取平台使用
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
作组;搭建教师教研共
同体平台;推进学校三
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
成立智慧校园建设领
导小组;成立“PAD”教
学应用研究种子教师
团队,形成协同教学支
持服务体系;将校本资
源上传到区资源平台,
开展协同教研
学校骨干教师带动普
通教师
不同校区利用同步连
线授课实现协同教学,
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实
现协同管理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管理模式,建立优质学
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
校的师徒结对共享机
校领导的支持与推动、
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
企业的跟踪培训和市
区教研员的宣传推广
家长购买设备、学校负
责统一管理、企业提供
配套资源和技术
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每
月一次的“互动课堂开
放日”活动
借助云桥构建名师课
堂、教师研修中心和家
校互动,促进协同教
学、教研和家校共育
自行购买软件,组织专
门培训,实现全校常态
化应用
儿童电子成长记录袋
评价
实施要点
家校互动版块实现家
校沟通和集团内教师
间的交流;集团化办
学模式实现校区间的
协同管理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
划;工作小组负责资
源建设等;学科骨干
小组负责信息化教学
的实施与推广
让懂技术和执行力强
的领导担任主任,抽
调计算机教师分工协
作,抽调青年教师成
立“PAD”教学应用种
子团队,组织骨干教
师成立专家团队
在骨干教师的影响
下,普通教师逐步转
变观念,主动尝试翻
转课堂教学模式,积
极向骨干教师请教,
逐步形成常态化应用
通过光纤联通两个校
区,实现“零延迟”交
流,实现优质资源共
采用师徒结对进行协
同教学,促进师生共
同提高;开展网络教
研,带动协同学校教
师成长
将教育APP的应用纳
入教师绩效考核
学校必须向区教体局
报备,企业需要提供
持续的资源、技术等
支持服务
体验传统课堂并观摩
电子书包互动课,比
较实际效果后,转变
观念
基于家校及时沟通的
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
共同作用下自主设计
研发
基于需求,开启“思维
导图撬动课堂,发散
思维引领成长”模式
用时间线方式动态呈
现儿童成长历程,解
决留守家庭中的亲子
互动问题
表2学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案例基本信息(部分学校)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
A15…中
西
集团化办
同步、名
师、专递
课堂
RMT
(Researcher
+Mainstay
+Teacher)
电子书包应
用共同体
盟区同步
教学和互
动教研
O2O混合
式教研
“三六九”
教育信息
化创新工
“三顾云”
项目
教学信息
化名师工
作室
师范生与
农村教师
专业互助
成长共同
区域间信
息化协作
建立网络研学社区
推动教师协同教
研,利用同步课堂
促进老校新校协同
教学
区域内学校间教学
协同、教师成长与
学生素质发展协
同、家校协同
教研员从学科教学
角度深度引领,区
骨干教师进行电子
书包应用亮点的培
训推广,实验教师
协同进行实验反馈
县级统筹,盟区推
将实体教研组转化
为教师网络协作组
六联体:UGBS、学科
教研、家校共育、城
乡学生互动、城乡学
校教学互助、资源建
设与应用共同体
区教育局、教科院和信
息中心组成“三顾云”
平台应用推进工作组,
包括智能教学教研、资
源共建共享等
区电教馆遴选学科
骨干教师和有发展
潜质的教师组成网
络研修室,对种子
教师进行培育,研
修成员回到学校带
动其他教师发展
师范院校导师、师范
生、区域教研员、一
线学科教师、农村草
根明星教师以及基
金会志愿者等多方
协同,依托互联网为
贫困地区的教师提
供云端陪伴式专业
发展服务平台,建立
师范生和农村教师
专业互助成长的“新
同学制”
县城学校和农村薄
弱学校集体备课教
研模式
区教育局建立云平台,
实现向上对接国家平
台,向下与校际平台整
合;集团学校利用云直
播平台开展同研共进
的新型教研模式
破解城乡学校教育教
学资源、师生素质的不
均衡问题
学科团队和实验学校
间互相交流;以城乡同
步和均衡发展为基础
充分发挥盟区龙头校
的资源优势,形成远程
同步课堂和远程教师
研训的协同教学教研
新模式
在线研讨和现场研讨
“三力合一”:领导力、
执行力和内驱力,“三
适合一”:适应、适合、
适当
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网
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
学习、教研和教育资源
的共建共享模式
工作室聚合了区域信
息化教学示范中心、信
息化教学研修平台和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功
能,培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典型,形成名师引领
和同伴互助
基于师范生与农村教
师的需求构建互助成
长共同体;及时有效的
“同学”陪伴;利用网络
架起师范生和“留守教
师”的桥梁;人性化的
激励机制
通过教师间协作开展以
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教师
集体电子备课模式
续表1
应用实践共同体案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6-2018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教育部科技司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10个建设项目。最终研究共收集有效案例63个,其中,区域案例31个(编号为A1,A2,…,A31),中小学校案例32个(编号为S1,S2,…,S32)。学校和区域案例基本信息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2)案例分析框架
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聚焦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形成机理这一研究问题,首先从
学校内部的协同和跨组织协同两个维度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典型实践案例及其协同特征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实践案例分析框架
分析维度
学校内部
的协同VS 跨组织的协同协同特征
协同表征协同主体
协同类型作用力来源
推进方式参考要素
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高校、企业、家庭等
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公私协同和战略性协同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为主VS 区域信息化领导力为主
协同组织形式、辐射作用和影响等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不同学段视角下的典型协同特征
2.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模式
协同是一个长期、持续性、动态而系统的实践过程,从不同视角对协同实践模式进行考量通常会得出不同分类结果。有研究从协同创新视角提出存在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两种模式(Tether,2002;Arranz et al.,2008)。本文依据案例分析框架分别从学校自组织和校外他组织视角探究学校内部的协同和跨组织协同两种基本实践模式。其中,学校内部的协同是指同一学校内部横向或纵向的协同模式,而跨组织协同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公众广泛认同且可取的解决社会具有挑战性问题的策略(Logsdon,1991)。目前区域层面已开始尝试探索和引导学校自组织如何与校外他组织力量(如高校、企业和家庭等)协同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
(1)学校内部协同
学校内部的协同以参与型领导为主,表现为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应用。第一,在协同主体上,主要由学校自组织组成教育信息化工作组,形成信息化管理者、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学校是一个组织,其信息化的全面实施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统筹推进,还需要学校
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协同推动。如S23在信息化推进中逐步形成了以课程数字化研究室统筹推进、中层干部骨干全面带动、学科团队践行实践的协同推进模式。
第二,在协同类型上,表现为以科层制协同为主,沟通性协同和公私协同为辅。学校内科层制协同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占据主流,体现为学校信息化管理者以纵向命令方式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如S9非常注重信息化组织与制度保障建设,专门成立了校长担任组长的电子书包推进领导小组,将电子书包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这种形式是当前较为普遍的以纵向命令方式推进的科层制协同。与此同时,企业间的沟通性协同和政企间的公私协同作为辅助形式为其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三,在作用力来源上,表现为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为主,区域信息化领导力为辅,协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以学校校长为代表的高层、以科室领导为代表的中层、以一线师生为代表的基层协同管理的集体领导范式。区域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区和学校组成的集体领导范式。相对而言,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属于参与型领导,区域信息化领导力属于指导型领导。在具体实践环节,参与型领导作为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是决定信息化成效的关键,理应在信息化推进中处于核心位置。从作用力来源上看,学校内部的协同过程主要是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为主,区域信息化领导力为辅。
第四,在推进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协同教学、协同管理、协同教研和协同课题研究。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视角,通过校内信息意识强、技术水平高和实践应用好的教师带动
S13S14S15…
小学初中初中
…同步直播课堂和网络教研学习共同体跨校协同教学模式…
教育局搭平台,县城学
校利用网络教研平台组织乡村学生同步上
课新老协同抓应用:以骨
干型、快速成长型和有发展需求型教师为主
体,形成梯队培养模式
利用技术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异地同步传播到合作学校…
携手县域学校共同成
长,实现城乡同步教
通过校长带头、骨干
示范和观摩研讨,促
使单个教师自主学习
向共同体成员间的协
作学习转变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同步教学、
备课、作业和考试…
续表2
普通教师,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模式来实现校内协同教学。如S11小学在教师、技术、班级、学科四个层面,围绕某一技术应用,形成教研组主动应用新技术的动力,通过骨干教师带动普通教师、实验班辐射影响普通班,促进教育教学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校内的迅速推广。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基于学校管理需求视角实现校校协同管理。如S5小学利用光纤联通主校区和分校区,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实现校区间的
协同管理。再次,在教研模式上,基于教师教研需求构建教师研修中心进行校内协同教研。如S11小学借助云桥学习社区建立微教研、优质课集锦和专业化素养提升等模块,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后,在课题研究上,基于校本教研视角开展协同课题研究。如S6利用“网络条件下小学生能读会写”课题让学校的“教科研训”有机结合。
(2)跨组织协同
跨组织协同以指导型领导为主,表现为多主体协同推进信息化应用。第一,在协同主体上,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成信息化推进工作组,校外他组织提供支持服务,形成“区—学区—学校”协同体。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制定并推进落实区域发展的政策规划。中小学校在开展信息化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与校外他组织一起在跨组织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如A5采用“区级搭台和学校唱戏”的方式协同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了以“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的网上教研平台,创建了名师在线、集体备课等形式的网络教研模式。
第二,在协同类型上,也表现为以科层制协同为主,沟通性协同和公私协同为辅。科层制协同在信息化整体推进中扮演着重要角,具体表现为以区域统筹的“自上而下”和学校自发参与的“自下而上”两种推进模式。前者依据学校共性刚需,推广教育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录播教室等教育产品;后者主要是各个学校依据本校个性化需求,主动探索并运用教学APP、电子书包和数字资源平台等教育产品。与此同时,
企业间的沟通性协同与政企间的公私协同作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价值日益凸显。如A9建立了盟区区长、盟区秘书长、盟区办公室主任和所属校长为主体的科层制协同管理模式,统筹开展盟区的远程互动教学。
第三,在作用力来源上,表现为以区域信息化领导力为主,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为辅,协同推动区域信息化发展。区域指导型信息化领导力对规范和引导学校信息化的推进,以及运用相关政策和机制激发学校自组织活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A1在领导力建设方面非常关注区域的辐射引领作用,以“局长网上巡课和专家调研反思”为抓手,通过局长、教研员和技术专家远程观课与反馈,带动辖区学校校长对本校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形成区域领导力与学校领导力的双层促进机制。
第四,在推进方式上,表现为协同教学、协同管理、协同教研、协同科研和家校互联。首先,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为利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反哺资源匮乏的学校,实现多主体协同教学。如
A3的“双轨数字学校”模式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网络为载体,针对不同学科实施“同步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三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中心校带一到三个教学点”构建城乡教学共同体,实现多主体协同推进城乡教育发展。其次,在管理模式上,校企协作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实现协同管理。A6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成立教育集团建立名校带老校的新机制,利
用云直播平台实现集团所属学校的协同管理。再次,在教研模式上,表现为多主体协同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共同体,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和特,建立城乡互动、学校互助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方协同教研模式。如A14师范大学依托高校名师网络课程和持续性的学习跟踪服务,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搭建云端陪伴式专业发展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师范生与农村教师形成专业互助成长共同体。一方面,使农村教师在师范生的长期陪伴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使师范生在与农村教师合作中体验教学一线。另外,该模式还可使师范生和农村教师,以课题协作体模式实现协同科研。A8所属学校结成校际协作体,基于课题来提升校际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校际协同进步。最后,在家校互联上,以家校共育需求为导向,体现为学校推动、家长参与和企业提供支持等方式协同构建家校共同体,进而破解家校教育分离、难以形成合力与协同监管等难题,实现家校协同共育。如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