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全市人事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人事局长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人才人事工作的新要求,研究人事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的措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听取了汇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我先报告两个方面的内容。2008年,全市各级人事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市人事工作会议精神,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工作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一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成效明显。“530”计划取得新突破。制订出台了《关于对“530”计划注册落户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的意见》。全年共有17个国家的422个项目(1600多名创业团队成员)申报“530”计划,正式注册落户208家,其中A类55项;累计注册资本7.8亿元,其中个人及团队出资5.1亿元。2006年、2007年注册落户的68个项目有近1/3实现了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建立了“中国无锡海外(日本)人才工作站”,成立了无锡市留学人员联谊会“530”创业人才分会,积极筹建无锡市“530”大厦。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引智项目44个。建立了“留日博士无锡创业基地”。江阴市的引智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江苏阳光集团被国家外专局命名为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单位。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新组建市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化渠道。组织了第九期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究班31人赴培训。4.3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第四周期公修课培训和考核。成功开办“无锡周末大讲堂”,已进行了8期16讲,听众累计超过1万人次。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获批新建博士后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8家,设站总数位居全
省前列。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了“江苏省锡山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次组织我市创业园区相关人员参加“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活动。无锡新区被评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人才评价机制取得新完善。职称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拓展了职称服务领域,实现职称申报服务工作的全覆盖,职称工作试行社会化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全市引进人才总量突破4万名,达到42055名,其中硕士以上高级人才超过2000人。2008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
,每万人拥有人才1650人。二是公务员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招录、考核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新招考录用公务员331名,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宣誓制度。组织实施好公务员“3+2”能力培训工程,已培训公务员18879人,占应培训数的 85.32%。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无锡分院挂牌并投入运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星地一体化”公务员专题培训。按照市委确定的改革工作任务分工,各级人事部门积极参与组织全市3000名公务员跨部门、跨区域交流轮岗工作积极探索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公务员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在10个机关试点使用。。开展“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及先进事迹宣传活动,顾汉清、金晓峰被授予“江苏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无锡市科技局被授予“江苏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供机构编制、职能界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从而使行政许可“两集中三到位”工作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区级城市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得到加强,
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健全,人口管理服务职能得到强化,服务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政府应急管理网络得以建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得到健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电、报业集团顺利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离,全市纪检监察组织体系作了新的调整,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得到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及时到位。宜兴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制订出台了《无锡市事业单位理事会管理办法》、《无锡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无锡市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管办分离”改革持续推进,新组建无锡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工作得到了中央编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军转安置改革取得突破,对师职干部探索积分考核选岗,团职干部采取量化考核与分类面试相结合竞争选岗,营职以下干部及专业技术干部采取“考试考核、双向选择、保底安置”,去年全市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91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全面施行,无锡市编办、锡山区编办被表彰为“全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先进单位”。 四是人才人事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人才创业服务不断优化。围绕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各级人事部门加强了跟踪服务。成立了无锡市“530”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密切与“530”创业人才的联系,及时帮助解决创业中出现
的问题。服务标准和质量不断提升,努力实现人才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突出公益性服务,全市各级人事部门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活动200余场,1.5万家用人单位和20多万人次的各类人才参会。人事代理制度深入推进,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强化。推行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训制度,在市区17家单位建立“无锡市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训基地”,全年新增见习岗位453个。建立了“中国无
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联盟”服务体系,有49所全国重点高校和37家企业事业单位加入网络联盟。完成10名四川绵竹灾区毕业生来无锡就业安置工作。特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共吸纳2.5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锡就业,全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组建了市人才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无锡人事公共服务信息网站全年总访问量近1300万人次,服务功能逐步拓展,为1685家用人单位开通新开发的毕业生业务、人事事务外包业务网上服务系统,在去年市政府部门网站政务信息公开评比中获得优秀等次,在省人事厅组织的人才人事网站评比中跻身全省前列。人事考试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人事考试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网络化,安全高效地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人事考试57项。五是人事部门自身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人事部门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事干部在加强学习中增长了才干,在服务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服务人民众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在举办“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亚洲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中展示了人事部门的新形象。注重调查研究纬闪艘慌兄柿康牡餮谐晒平庵圃既瞬湃耸鹿ぷ鞣⒄沟奶逯苹普习⒒恿嘶饔谩=徊郊忧慷匀瞬湃耸鹿ぷ鞯男岢职旌谩段尬耸隆罚凇段尬毡ā房佟拔尬瞬拧弊ò妫晕沂腥瞬湃耸碌闹氐愎ぷ鹘腥轿坏谋ǖ澜舛粒徊接臁叭瞬徘渴小钡牧己糜呗刍肪场8骷度耸虏棵旁诩忧孔陨斫ㄉ琛⒂掠诳卮葱隆⒎穹⒄勾缶种腥〉昧讼灾尚В尬腥耸戮帧⒔跏腥耸戮帧⑽尬虑投耸戮直黄牢叭∪耸孪低诚冉濉保尬腥耸戮帧⒔跏腥耸戮帧⑽角耸戮直黄牢尬腥耸戮只贡皇形⑹姓谟琛叭嗣衤饣亍比儆坪拧?/P>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对照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转型
发展的新需要以及人民众的新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
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才服务体系仍不完善,高端服务拓展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服务需求;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力度不大,与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少数人事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在更高起点上构建“现代、开放、和谐”人事工作新格局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了“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三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经济的领军城市、中国科技创业家的摇篮城市”的目标,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以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做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大文章。对于今年的重点工作,下发的《2009年全市人才人事工作要点》中已作了明确,要认真抓好落实。对于如何完成今年的重点工作目标,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一)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更好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要扎实做好今年“530”计划的实施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放大“530”计划的品牌效应,完善“530”计划的申报、评审办法,做到常年申报、定期评审。充分利用我市“530”计划和“海外人才工作站”的充足人脉和影响力,精心组织好赴英国、德国的“530”计划推介活动。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重点引进我市紧缺的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服务外包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增强无锡的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今年新注册
落户“530”项目150个以上。充分发挥“530”人才创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确保无锡市“530”大厦上半年投入运行。对已注册落户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530”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召开“530”企业服务推进工作会议,协调和帮助“530”企业解决人才招聘、融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促其尽早产业化。要努力营造人才集聚的政策优势。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制定及制度设计,尽快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制订《无锡市外国专家管理办法》、《无锡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形成无锡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人才政策制度先发优势。遵循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创新人才的服务与管理
。完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重点对全市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人才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发展资金使用范围,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全市人才事业的创新发展上。要抓好人才培训工作。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采取与本地、外地高校联合办班的方式,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家人社部、省人事厅等部门组织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培训班。按照拟定的培训专题,抓好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强化为企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7+1”高校培训联盟和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星地一体化培训的资源优势,注重社会效益,下力气做大做强人才培训工作,今年要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管理、现代制
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0名。精心组织策划,打造“无锡周末大讲堂”的品牌。要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全力推动无锡高新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高我市引智引才载体建设水平。按照全市“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争取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建立“无锡市海外人才工作站”,协助开展宣传推介和留学人员联络工作,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来锡创新创业,推进我市“三谷三基地”建设。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确保今年新增,创建省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1-2家,新建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以上。加强公务员法律法规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公务员“五五”普法规划,强化依法执政的意识。从组织人事干部队伍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管理配套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纪律惩戒工作的指导监督,督促公务员履行义务、严守纪律、廉洁从政。创新和优化公务员管理。结合国家出台《公务员法》有关配套法规政策,及时研究贯彻实施办法,并做好我市相关政策的清理衔接工作,完善公务员进、管、出的一系列制度,改进公务员录用、交流、考核等工作,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严格把好审核报批关;坚持“凡进必考”原则,认真做好2009年度招考录用公务员工作;健全完善公务员面试办法,进一步加强考官队伍建设;突破公务员考
核工作的难点,推广使用《无锡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系统》,加强对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的指导
和检查,重视结果的使用;加强对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调任、转任、交流回避等工作的管理;积极开展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的相关政策研究,争取将无锡作为国家开展职位聘任制的试点城市,进一步激发机关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努力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贯彻落实《公务员培训规定》,进一步改进培训的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公务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组织好机关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年底前全面完成公务员“3+2”能力培训工程。探索培训教育新模式,研究公务员个性化培训、分层次培训,超前谋划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公务员的内容与形式,选派优秀年轻公务员出国培训,提高公务员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继续推进公务员基层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到农村、社区和基层一线锻炼,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办事能力。注重从基层一线选调优秀公务员充实市级机关,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完善公务员交流轮岗的办法,通过多岗位锻炼,全面提升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上级的部署,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的目标,做好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工作。结合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加强工作指导,重点研究乡镇事业单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维护好机构编制信息,实行编制、职数使用的实时动态管理,严格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管理,从严控制机构编制人员增长。按照省委、省政府准备出台的加强和规范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规范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着力推进机构编制的管理创新、手段创新,实施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监督检查制、全程跟踪服务制为核心的全程管理新机制,推进机构编制法治化、规范化进程。要加快事业单位专项改革步伐。按照全市事业单位专项改革工作会议的
部署,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为核心,以强化公益职能和增强生机活力为重点,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专项改革工作,全面建立公益类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建立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录人员的办法,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行为,加强对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我市机关规范津贴补贴的实施办法,指导市(县)、区机关规范津贴补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