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教育理论JiaoYuLiLun
教师·TEACHER
2018年6月Jun.201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SWOT 分析作者简介:夏 韡(1985—),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教师,经济师,政工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课题项目: 201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分析及企业针对性管理策略研究”
(2017SJB196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18-0018-02
无锡太湖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为顺应就业市场要求、服务于企业需要而设立的[1]。由于社会经济及政治等环境的不断变化,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专业成立之初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拟通过SWOT 分析对我校该专业内外部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一、无锡太湖学院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发展现状SWOT 分析
SWOT 是英文单词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的缩写。SWOT 分析是战略集团发展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将组织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进行综合概括,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定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从整体上看,SWOT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通过SWOT 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本专业内外现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SW分析
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是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表现在各种资源和能力上。我校应分析本专业具有哪些单项优势和劣势,比如师资队伍、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培养方案合理性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给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赋予权重进行总体评价。
1.优势分析
(1)学院给予支持,为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我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多学科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无锡市重点共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校非常重视各专业的发展,对专业的发展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给予充分的支持。依托我校的强大平台,本专业得到了许多发展的契机及发展的硬件、软件支持。因此,我校给予的大量发展支持是本专业目前的一大优势。
(2)地方企业紧密联系,为专业发展增加助力。2016年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0家,每次可接纳100名学生,基本可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学生通过在实习与实训基地的锻炼与实践,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市场、了解社会与企业、锻炼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我校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也起到了提高本专业知名度的正面效果。
2.劣势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不擅长自我管理。民办院校学生基本素质与一本、二本院校相比,还是
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此外,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接受
高等教育就会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很少关注专业真正的内在价值,这导致民办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较难的现状[2]。
(2)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够科学合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对学生的培养仍偏重于理论教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实训教学皆有所欠缺。
虽然本专业也开设了实验及实训课程,但课程实用性一般,实验软件相对老化,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同时,授课教师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如理论课程,部分教师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考核形式僵化。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本专业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得相对较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性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教学效果因此打了折扣。同时,专业课程的考核还是以闭卷、笔试为主,学生对课程的复习方式还是局陷于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够。此外,课程考核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考查不够。因此,课程考核结果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标准,也无法实现通过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地学习。
基于SWOT 分析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究
夏 韡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以无锡太湖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摘 要: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时俱进。无锡太湖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及学生成长的需要,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影响了专业自身的发展。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SWOT 分析,首先明晰了该专业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学生选修机制、重视开发综合素质、改进教学考核模式、完善产学合作制度等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要点。
2018年6月教育理论
(4)学生培养方式不够灵活,可选择性不强。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的倾向性选修科目,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包括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使得原先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一个版本,学生可选择性较低[4]。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其专业兴趣的培养。
(二)OT分析
外部环境的机会通常指外部环境中对学校专业发展有利的一些因素,例如政府的政策支持、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化等;威胁因素是指外部环境对专业发展不利的因素,例如更多学校与院校的竞争等。
1.机会分析
(1)政府对民办类院校的大力扶持。根据中国人口资源实际情况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多层次教育体系是政府主导的教育建设方针。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办教育作为多层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会愈发得到政府的重视及扶持。对于我校及本专业,这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进行自我发展的良机。
(2)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法宝,也是企业内部品牌优势的关键。所以各企业管理层愈发重视优秀人力资源的引入与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员工培养帮助、员工职业通道构建等一系列方式和手段完善各自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以期降低企业成本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除此之外,企业更重视培训员工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正因为各类企业都越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以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5]。
2.威胁分析
(1)国内民办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蔚然成风。目前来说,全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一共有400余所(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级学科,一般都设在工商管理大类或者公共管理大类里面),其中长三角地区就有
近50所。如此多的院校开设人力资源
管理专业,势必会给我校带来剧烈的竞
争——一方面,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招生
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不同院校存在
专业排名及科研方面的竞争。
(2)毕业生能力与市场、用人单
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借助卡思优
派人力资源集团的支持,我们选择不同
行业50家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结
果如下图所示。50家企业认为目前人
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不足有:所有单
位都认为学生抗压能力不足;大多数单
位认为学生工作经验、表达能力、交际
能力不足,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在学生培
养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的。
50家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素
质能力的欠缺之处
二、基于SWOT分析的人力资
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基于SWOT分析结果,我们拟采
用扭转战略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
革,具体措施如下:
1.创新学生选修机制,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增
强学生自主性,我校在培养方案中试行
学生选修制,学生根据自身综合情况选
择不同的成长方向。我们根据人力资源
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学生设计了两个不同
选择——第一模块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
理,第二个模块是社会保障。不同模块
的选修课也不同,这样就便于学生根据
自身情况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2.重视开发综合素质,提升学生
竞争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复合型学科,对
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掌
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核心专业知
识,对于沟通知识、公文写作知识、市
场分析知识、经济知识、数学统计知识
都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只有同时掌
握了以上这些知识,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力资源管理者。基于此,我们在培养方
案中增加了与上述知识相关的课程,发
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为进一步提
升学生竞争力,我们有意将获得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作为培养方案的
重要内容之一。
3.改革专业教学方式,创新课程
考核模式
现阶段课程考核更加关注市场需
要,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表达
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普遍不
足。因此,我们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创
新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摒弃死记硬
背,比如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采用模
拟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学生为培
养协作能力进行小组考核。通过改革考
核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市场需
要的各项技能。
4.完善产学合作制度,提高实践
学习效用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拟结合学
生职业资格考证需求,创新产学研相结
合的制度,在专业学习平台的基础上,
植入专业职业资格考证辅导课程,引入
无锡本地企业,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
养的项目。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帮
助企业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亦可以
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
专业培养、企业发展的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杜生民.PBL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电子
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49-52.
[2]王 刚,李志祥.中美高校人力资
源管理比较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6-98,102.
[3]王艳艳,赵曙明.我国人力资源管
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0(8):37-
39.
[4]李昌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1+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8.
[5]韩翼祥,陈世瑛,韩维仙.国有高
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校民办二级学院发展研究[J].江苏
高教,2000(4):48-50.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