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卷面满分:100  考试时间:80分钟    命题人:杨建华    审题人:刘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2.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开始的“正一反一合”三阶段中的“合”。作者
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  )
    A.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
    B.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
    D.缺乏团结统一的力量导致战争失利
4.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5.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这表明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8.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9.《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10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议会还对革命期间处死国王等事件进行了合法追认。这表明  (  )
    A.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真正确立了统治
    C.英国国王实属虚君        D.天主教会被驱逐出英国
11.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    )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12.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 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
    A.制度创新    B.武力掠夺      C.和平崛起        D.民主强国
13.列宁在晚年时指出:“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以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条件。”这里“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是指俄国                                                                                               
    A.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联邦制国家结构                     D.建立高度集中政治模式
14. 下图是20世纪世界大国关系演变示意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1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耦犁技术的普及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曲辕犁的推广
16.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
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7.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 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作者强调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18.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9.“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0.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船只数
吨位数
年份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 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 357
52 547
1855
437
157 191
1863
867
3400
300 500
964 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战争后                                          (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21.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江西论坛——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