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A.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        B.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        D.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2.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3.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5.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
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B.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6.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大安口,大学士孙承宗带军与其作战,指挥有方,收复了许多失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学士杨嗣昌率领明军主力镇压四川张献忠部队。这一现象表明明朝末年(      
A.内阁职权范围渐趋扩大          B.内阁大学士兼兵部职权
C.军事指挥人才极度匮乏          D.内阁逐渐参与军事决策
7. “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8.在古希腊的政治结构中,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强调其对自己“属于城邦”的政治角的认同。而罗马人则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国家对公民必须提供保护和服务,而不是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更不是对城邦公共权力的掌控。这一状况(     
A.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有局限性          B.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差异
C.说明罗马政治体制更趋于成熟          D.反映古希腊民众权利受政治制约
9.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11.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
12.如图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战争
1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美国的《哈勃周刊》和《论坛》都分别撰文,认为“战争确实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进步与停滞不前之间的一场斗争。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以及她的财富向世界开放。”这一观点(    )
A.辩证地看待甲午中日战争        B.为侵略战争制造理论依据
C.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D.旨在赞扬日本文明先进性
14.20世纪早期,时人这样描述立宪派,其初担心朝廷不立宪,后来痛报政府假立宪,诉往岳“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这说明,此时的立宪派(    
A.被迫接受民主共和                        B.积极遏制革命形势 
C.承认民国合法地位        D.转向支持民主革命
15.1906年清廷商部规定:凡投资现代工业2 000万元以上者,可以被封为一等子爵,投资在80万以_上、30万以上、10万以上者,分别授予三品、四品、五品衔。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C.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江西论坛
16.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致电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通电旨在(    
A.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历史功绩
B.表明推翻君主专制和杜绝复辟帝制的决心
C.认同共和制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华民国发展
D.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取政治资本
17.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
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18.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      
A.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B.我党提出土地革命政策
C.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        D.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
19.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20.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力量并不强大,但因清朝地方权力非常有限,以致天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广西直捣南京。而随着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一度半瘫痪的清朝地方政权得以恢复重建,改变了与太平天国的力量对比,给太平天国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说明(    )
A.太平军的统治区域得以扩展              B.太平天国运动自身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C.汉族地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D.清廷权力结构变化影响太平天国的兴衰
21.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过程中,各新解放区首先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民党和旧政府的一切公共机关。随后,各地陆续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工作人员以共产党员为主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体现了当时各地致力于(      )
A.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23.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