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京教师招聘考试语⽂笔试真题试卷⾯试真题
南京市2020年录⽤新教师语⽂真题试卷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语段中加点字字⾳和空缺处字形,全都正确的⼀项是( )
暮秋时节,宛如⼀画。细细的⼀脉⽔流,弯出⼀⽚芦苇荡,青灰⾊的芦花倒映在清澈的河⽔中。岸上,露⽔正附着.在萝⼘缨的绒⽑上,露珠缀在叶边,微风过处,滴答有声。等到路边晒满了萝⼘缨,芦花雪满头时,残荷正在瑟瑟秋风中听⾬……这时候,草⾊已是满眼赭.黄,霜天廓,冬的⼤幕就要缓缓地拉开了。
A.幅zhǎo zhū寥
B.副zhuózhé寥
C.幅zhuózhé寥
D.副zhǎo zhū寥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正确的⼀项是( )
A.青⼭绿⽔,偶尔有⼏只⽔鸟掠过船舷,眼前景象真是惟妙惟肖
....。
B.南京瞻园的门和窗都⼒求精细⽽绝不粗俗,虽然简朴却别有洞天
....。
C.多年来,母亲为了孩⼦的成长,起早贪⿊,积毁销⾻
....,令⼈动容。
D.《西迁东还》再现了民国知识分⼦在抗战时局下跌宕起伏
....的命运。
3.下列作家、国藉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项是()
A.福克纳-英国-《喧哗与骚动》
B.泰⼽尔-印度-《吉檀迦利》
C.卡尔维诺-意⼤利-《树上的男爵》
D.川端康成-⽇本-《雪国》
4.下列对语⽂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庄⽣梦蝶”“⽻扇纶⼱”“建安风⾻”(这三个短语的类型依次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B.“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是⼀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现出说话者的过度⾃信)
C.“溪边,⼀排排的垂柳在溪上打理着⾃⼰的秀发。”(这⼀句运⽤拟⼈的修辞,明写垂柳暗写微风,读来清新别致)
D.“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词⼈借刘裕北伐典故,表达仰慕英雄以及忧时伤⼰的复杂情感)
5.初⼀⼥⽣⼩⿈想建个QQ,与志趣相投的⼥同学共逐⽂学梦。以下四组主题词,最适合做名的是( )
A.青春之歌,阅尽壮丽⼭河
B.寄啸⼭林,俯仰天地之间
C.⾖蔻年华,笔落⼩谢清发
D.弱冠时光,书写锦绣⽂章
6.对下⾯语段信息概括最准确的⼀项是( )
⼈设崩塌是2019年娱乐圈的关键词。从瞿天临到蒋劲夫,从张云雷到江⼀燕,这⼀年翻车⼈设,不胜枚举。业内⼈⼠认为,粉丝经济下,粉丝⽆原则的热捧和宠溺很容易营造出虛假的氛围。这会使演员失去敬畏之⼼和底线意识,从⽽在⾏为上跑偏,不利于他们专业上的发展与精进。对明星⽽⾔,只有改正错误,丰厚⽂化底蕴,提升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知敬畏懂底线,才是对⾃⼰对社会最有益的选择。
A.2019年明星⼈设崩塌现象不胜枚举
B.粉丝经济虛假及明星⾃我膨胀导致⼈设崩塌
C.虚假⼈设会让明星在⾏为上跑偏
D.知敬畏懂底线是明星对⾃⼰对社会最有益的选择
7.下列说法,表达存在不得体的⼀项是()
A.张⽼师,这是学⽣的第⼀部作品,现呈寄给您,恳请批评指正。
B.⼩⼉在海外多蒙关照,此次兄台回国旅游,得以奉陪全程,荣幸之⾄。
C.母校百岁诞⾠,学⼦⽆不欣然,届时本⼈⼀定拨冗前往。
D.春节期间,本店所有商品均打折销售,欢迎新⽼客户光顾。
8.下列对联对应的历史⼈物,完全正确的⼀项是()
①数点梅花亡国泪,⼆分明⽉故⾂⼼。
②为帝者师,佐汉功原⾼将相;弃⼈间事,报韩⼼已了英雄。
③⾈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间改换已⽆诗。
A.①林逋②张良③屈原
B.①史可法②诸葛亮③屈原
C.①史可法②张良③杜甫
D.①林逋②诸葛亮③杜甫
9.下列名句中与“隐”和“仕”态度不相关的( )
A.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
B.邦有道,则仕;邦⽆道,则可卷⽽怀之。
C.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D.关⼭难越,谁悲失路之⼈;萍⽔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0.下列贺词分别为新婚庆喜和长辈庆寿的贺词,最适合的⼀项是()
A.宜室宜家/⽩头如新
B.椿萱并茂/五世其昌
C.⾼⼭流⽔/福如东海
D.珠联璧合/松鹤延年
⼆、⽂⾔⽂阅读(16分)
⼦思谏卫侯
⼦思⾔苟变于卫侯⽈:“其才可将五百乘。”公⽈:“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鸡⼦,故弗⽤也。”⼦思
⽈:“夫圣⼈之官⼈,犹匠之⽤⽊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有数尺之朽,良⼯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之⼠,⽽以⼆卵弃⼲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谨受教矣!”
卫侯⾔计⾮是,⽽⾂和者如出⼀⼝。⼦思⽈:“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不⾂’者也!”公丘懿⼦⽈:“何乃若是?”⼦思
⽈:“⼈主⾃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臧之,犹却众谋,况和⾮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悦⼈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类矣!”
⼦思⾔于卫侯⽈:“君之国事将⽇⾮矣!”公⽈:“何故?”对⽈:“有由然焉。君出⾔⾃以为是,⽽卿⼤夫
莫敢矫其⾮;卿⼤夫出⾔亦⾃以为是,⽽⼠庶⼈莫敢矫其⾮。君⾂既⾃贤矣,⽽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有福,矫之则逆⽽有祸,如此则善安从⽣!《诗》⽈:‘具⽈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乎!”
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夫圣⼈之官.⼈官:任……为官
B.⼈主⾃臧.臧:善,美
C.暗.莫甚焉暗:昏昧
D.民不与.也与:给与
12.有关⽂学⽂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其才可将五百乘”,“乘”,古代兵马以乘为单位。《过秦论》中⽤“万乘”代指天
⼦之位
B.“君不君,⾂不⾂”,语出《孟⼦》,意思是君不像君,⾂不像⾂,这是孟⼦针对当时礼崩纲弛政局混
乱所作的抨击。
C.“⼠庶⼈莫敢矫其⾮”,“庶⼈”,秦汉以前指的从事农业⽣产的⼈,后世泛指平民百姓,也称“庶民”。
D.“诗⽈”“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13.把⽂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鸡⼦,故弗⽤也。(4分)
(2)矫之则逆⽽有祸,如此则善安从⽣!(4分)
14.⼦思对卫候⽤了前后不同的劝谏⽅式,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阅读(16分)
追忆牟宗三先⽣
昨天(⼀九九五年四⽉⼗⼆⽇) 晚上,杨泽兄传来讯息,牟宗三先⽣逝世了。前⼏天我已在《中央⽇报》
海外版读到牟先⽣病重⼊医院的⼀则报导,所以初闻牟先⽣的死讯并不觉得⼗分突然,但是凄怆之感袭来,久久不能⾃已。百忙中写此短篇,姑以志个⼈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牟先⽣是当代新儒家的最后⼀位⼤师,他的逝世在⼆⼗世纪中国儒学史上划下了⼀个清晰的阶段—⼀个“承先启后”的阶段。
就“承先”⽅⾯说,牟先⽣和唐君毅先⽣都继承了熊⼗⼒先⽣所开创的形上思辩的新途径。但是他们并不是墨守师说,⽽是各有创造性的发展。熊先⽣出于中国旧传统,故只能借佛学来阐发儒学,唐、牟⼆先⽣则深⼊西⽅哲学的堂奥,融汇中西之后,再⽤现代的语⾔和概念建构⾃⼰的系统。⼤体上说,唐先⽣近⿊格尔,⽽牟先⽣则更重视康德。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互有影响,在六⼗年代之前,⾄少外界的⼈还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分别所在。我敢说,如果熊先⽣没有这两⼤弟⼦,他的哲学今天⼤概只有极少数的专门学者才略有知,⽽海外也不会有“新儒学”的兴起了。唐、牟两先⽣之于熊先⽣,正符合了禅宗所谓“智过其师,⽅堪传授。”(此所谓“智过其师”并不是说“智⼒”超过⽼师,⽽是说在某些问题的理解⽅⾯突破了⽼师的范围。读者幸勿误会。)
就“启后”⽅⾯说,唐、牟两先⽣的贡献更⼤。他们当初分别在⾹港和台湾讲学,造就了不少哲学后进。从六⼗年代初到七⼗年代末,牟先⽣和熊先⽣的另⼀⾼弟徐复观先⽣都到了⾹港,⽽且稍后都集中在新亚书院,那⼀段期间可以说是新儒家极盛时代。记得⼀九七五年七⽉初,哈佛⼤学的史华慈教授访
问⽜津⼤学后过⾹港⼩住,曾要我安排他和新儒家⼏位先⽣晤谈,并且特别提出想见见牟先⽣。事后他对我说:你们新亚这个哲学团体是⾮常有特⾊的。我没有参加这次集会,但我猜想牟先⽣的谈论⼀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牟两先⽣都有不少⼊室弟⼦。但⼀则唐先⽣去世太早(⼀九七⼋年),再则台湾学术⽂化的⽓氛毕竟较⾹港浓厚,因此⼋⼗年代以来,牟先⽣门庭的盛况渐渐超过了唐先⽣,⽽且唐、牟两先⽣晚年论学也出现了分歧。如果借⽤“⼀⼼开⼆门”的⽐喻,则熊⼗⼒先⽣创始的新儒家也开出了唐、牟⼆门。但是我并不认为“分”有什么不好。明代王学分派在阳明⽣前已见端倪,现代学术更是在不断分化中⽇益丰富起来的。所以新儒家“开⼆门”正是它具有内在⽣命⼒的表现。相反地,如果以表⾯的勉强统⼀掩饰思想上实质的分歧⾸先便通不过儒家传统中“诚”的⼀关。但是新儒家虽有⼆门,其⼤⽅向仍然⼀致。这是有益⽆损的。
总之,⽆论就“承先”或“启后”⽽⾔,牟宗三先⽣都取得了“智过其师”的卓越成就。关于牟先⽣在中国哲学上的贡献,⾃有他的及门弟⼦和哲学界的同⾏去作适当的评估。我没
有发⾔的资格。下⾯我只想追忆⼀下和他交往中的⼏个⽚段。
⼀九七三年秋季,我刚刚任事新亚书院,忽然收到牟先⽣⼀封亲笔长信。我当然很诧异,因为我和牟先⽣还算是初识,⽽且私⼈间并⽆交往。但读下去我才知道,这并不是⼀封私函,⽽是哲学系主任给
新亚校⽅的公⽂。信中所谈是⼀件⼩事。当时新亚书院刚从农圃道迁到沙⽥新址,哲学系所分配到的办公室恰恰是在⼀个最不理想的地⽅。牟先⽣认为这不是偶然事件,⽽是新亚总务处⽅⾯对哲学和中国⽂化完全不知尊重的表现。信中的语⽓相当严重,并且连带指出了哲学系为何受歧视的种种事迹。我当赶快请他前来,⼀同去察看实况,然后作了使他满意的处理。这是我任职新亚最早的⼀件公事,也是我和牟先⽣之间唯⼀的⼀次公事交涉 (⼀九七四年牟先⽣便退休了),所以⾄今还记得很清楚。据我所知,牟先⽣在新亚从不介意个⼈的名位、待遇。举例来说,当时⾹港中⽂⼤学对教职员的房租津贴提很很⾼。不少⼈都因此依照津贴的最⾼额迁居到较为⾼级的寓所。但牟先⽣仍然住在农圃道附近⼀所据说是⼗分简陋的房⼦⾥,从没有想到要改善⾃⼰的⽣活。但现在为哲学系的办公室,他却不惜全⼒抗争。在⼀般⼈的眼光中,牟先⽣似乎不免“⼩题⼤作”,显得很“迂”。其实这正是孟⼦的“义利之辨”在那⾥发⽣作⽤,他把哲学系办公室看成了“道”的象征。他可以完全不计较⼀⼰的得失,但却不能让“道”受到⼀丝⼀毫委屈。现代⼈往往指责儒
家“公私不分”,牟先⽣此举恰恰可以澄清这⼀普遍的误解。儒家⾃有其“公”、“私”的分际﹔在这种基本原则上,旧儒家和新儒家之间根本便不存在异同的问题。
但是我在港的两年间(⼀九七⼆–七五) ,和牟先⽣的交游主要限于围棋⽅⾯。他的棋⼒虽不甚⾼,但⾮常爱好此道。牟先⽣在哲学上极能深思,然⽽他下棋则恰恰相反,直是不假思索、随⼿落⼦。我相信他下棋主要是为了调剂他的哲学思考,所以超越胜负之念,其境界近乎苏东坡所说的“胜固欣然,败亦
可喜”。我授他四个⼦,下过很多盘,但他每次都是“可喜”,⽽不曾尝
过“欣然”的滋味。当时武侠⼩说⼤师查良镛也是⾹港的⼀个⼤棋迷,和牟先⽣与我也都很相熟。他家中有棋会,总是约我和牟先⽣参加。每次都是我顺道带牟先⽣乘车同往,弈⾄深夜才尽兴同返。⼀九七四年夏天,新亚书院出⾯邀请台湾的围棋神童王铭琬(现在已是⽇本的九段⾼⼿) 来⾹港访问。这是当年轰动⾹港围棋界的⼀⼤盛事,电视与报章都争相报导。这⼏天之中,牟先⽣也特别兴奋,⼏乎⽆会不与。有⼀晚王铭琬在我的寓所下四⼈联棋,牟先⽣和其它少数棋友旁观,⼀直到深夜棋散,他才离去。
⽆论是枰上⼿谈或是枰边闲话,牟先⽣给我的印象都是率真和洒落,不带半点矜持之态。事实上,棋侣在“游于艺”的聚会中,主客都已进⼊“坐忘”的境界。牟先⽣的艺术兴趣很⼴,从⼩说到京戏他都能欣赏。有⼀次在查良镛先⽣家,棋罢清⾔,他曾评论过查先⽣的武侠⼩说。我还记得他特别称许《⿅⿍记》的意境最⾼,远在其它⼏部脍炙⼈⼝的热闹作品之上。查先⽣许为知⾔。⼜有⼀次是新亚的春节联欢会,有胡琴伴奏,他曾迫不及待地清唱了⼀段“打渔杀家”。后来我才发现他早年还写过评论《红楼梦》和《⽔浒传》的⽂字。
我和牟先⽣相聚的时候,⼏乎从来没有谈过任何严肃的问题。只有⼀次,已不记得是什么场合,我们曾讨论及新亚哲学系的未来。他忽然很郑重地表⽰,他和唐先⽣都应该赶快站远点,好让下⼀代的⼈
有机会发抒⾃⼰的思想。他回忆在北⼤追随熊先⽣的时期,虽然已完全认同了熊先⽣的论学宗旨,却不愿亦步亦趋地跟着熊先⽣讲《新唯识论》。相反地,他转⽽去研究西⽅哲学,因此后来才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发扬师说。他并且⽤了⼀个⽐喻,说他和唐先⽣好象是两棵⼤树,这树荫太浓密,压得树下的草⽊都不能⾃由成长了。我只是听他说,未便赞⼀词。但我⼼⾥则⼗分佩服他的识见明通。
对于牟先⽣的⽣平和家世,我⼀⽆所知。他是⼭东栖霞⼈﹔嘉庆时栖霞有牟庭(陌⼈),以考证见长,不知和他是不是⼀家。前⼏年我偶然在《胡适的⽇记》中看到了⼀则有关牟先⽣的记载,多少透露了⼀点他在⼤学时代的学问路向。⼀九三⼀年春季胡适之先⽣重返北⼤授课,开了⼀门“中国中古思想史”,牟先⽣其时是哲学系⼆年级的学⽣,选修了这门课。
胡先⽣在⼀九三⼀年⼋⽉廿⼋⽇的<⽇记 > 中记录了七⼗五个选修⽣的成绩。牟先⽣的分数是⼋⼗分,但胡先⽣在分数后⾯加上了⼀条注语,说:“颇能想过⼀番,但甚迂”。这时牟先⽣似乎还没有遇见熊⼗⼒先⽣,但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思想传统的根本态度已与“五四”以来的潮流格格不⼊,这⼤概是胡先⽣“迂”之⼀字的根据。(“迂”不必是贬辞,司马光即⾃号“迂叟”。) 不过胡先⽣能特别注意到他“颇能想过⼀番”,毕竟还算有眼⼒。牟先⽣的思⼒曲折幽深,在⼤学⼆年级时便已开始发⽤了。他后来和熊先⽣深相投契,实由其特具才性禀赋所促成,决不是偶然的。
如上所述,我和牟先⽣的交往甚疏,⼀九七五年以后便没有机会再和他见⾯了。我虽不⾜以深知其学,但他的⾼洁的风格此时却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故追忆⼆三事如上,以当悼念。
15.简要概括⽂章开头⼀段的作⽤。(4分)
16.阅读⽂中画线句,回答问题。(6分)
(1)“我授他四个⼦,下过很多盘,但他每次都是‘可喜’,⽽不曾尝过‘欣然’的滋味。”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和效果。(3分)(2)“两颗⼤树的树荫太紧密,压的树下的草⽊都不能⾃由成长了。”请你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7.本⽂刻画牟宗三先⽣形象,⽤了侧⾯表达和细节描写,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四、教学设计(本⼤题共两部分,⼩学与中学教学设计,各共计18分,)
(a)报考⼩学教师的考⽣做的题:【⼩学语⽂类】
根据所给课⽂《“竖”,万岁枯藤》,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学对象:⼩学六年级学⽣②不分课时
“竖”,万岁枯藤
蒋勋
卫夫⼈,名铄,字茂漪,⾃署和南,东晋⼥书法家。卫夫⼈⽣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课。
“点”:⾼峰坠⽯。我第⼀次看到卫夫⼈的《笔阵图》时,也吓了⼀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常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个元素,⼤概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元素⼀⼀⼀个点。
卫夫⼈似乎井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带领王羲之进⼊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笔沾墨以后接触纸⾯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峰坠⽯”。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块从⾼处坠落的⽯头的⼒量。
⼀定有⼈会怀疑:卫夫⼈这位⽼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由落体呢?我们发现卫夫⼈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已,卫夫⼈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到⼭上,让他感觉⽯头,并从⼭峰上让⼀块⽯头坠落下去,甚⾄丢⼀块⽯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峰坠⽯”的功课,就变得⾮常有趣,不知道王羲之长⼤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的教育有关。《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都说⾥⾯“之”字的点,每个都不⼀样,如果童年时有位⽼师把我们从课堂⾥“救”出去,带到
⼭上去玩,让我们丢⽯头,
感觉⽯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概也会蛮开⼼的。感觉到了“⽯头”之后,接着⽼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长⼤后在书法上对⼀
南京市各大医院招聘信息
个“点”的领悟吧。
其实卫夫⼈这⼀课⾥留有很多空⽩,我不知道卫夫⼈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个⽉或是⼏年,才继续发展到第⼆课。然⽽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位以后的⼤书法家影响深远。
“⼀”:千⾥阵云。卫夫⼈的第⼆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个元素就是“⼀”。“⼀”是⽂字,也可以就是这么⼀根线条。卫夫⼈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师,卫夫⼈也似乎并不⿎励⼀个孩⼦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写过的“⼀”开始认识⽔平线条的。认识“⼀”的课,是在⼴阔的⼤地上进⾏的。卫夫⼈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个年幼的孩⼦,在⼴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在孩⼦⽿边轻轻说:“千⾥阵云”。
“千⾥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平线。其实“千⾥阵云”是指地平线
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它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笔的⽔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阵云”是⽑笔、⽔墨与吸⽔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命⼴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这是王羲之的第⼆课。
“竖”:万岁枯藤。卫夫⼈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笔。
卫夫⼈把王羲之带到深⼭⾥,从枯⽼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时攀缘⼀枝⽼藤,⼀根漫长岁⽉⾥长成的⽣命。孩⼦借着藤的⼒量,把⾝体吊上去,借着藤的⼒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体,可以感觉到⼀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量。⽼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会有⼀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万岁枯藤”不再只是⾃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根⽐喻顽强⽣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切看来枯⽼、却毫不妥协的坚强⽣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命路途上有了强韧⼒量的体会,也才有
了书法上的进境。书法的美,⼀直是与⽣命相通的。“⾼峰坠⽯”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卫夫⼈是书法⽼师,也是⽣命的⽼师。
18.围绕如下⽬标设计教学步骤,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
⽬标:体会书法中的“竖”与“万岁枯藤”的形神兼似。(6分)
19.设计读写活动:从楷书“点”、“横”、“钩”、“撇”、“捺”⼏个笔画中任选⼀个,以第⑨段为例,指导学⽣仿写。(4分)
20.“诗法⾃然”是本⼈揭⽰的⼀条艺术哲理,为帮助学⽣深刻理解,请再举⼀例并作简要
分析。(4分)
21.板书设计。(4分)
(b)报考中学教师的考⽣做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