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四中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1.(单选题,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桥(zhàn)  言(zhēng) 坚执锐(pī)    抽丝茧(bāo)
B.嚷(xuān)  灵(jiù)      吹毛求(cī)    强聒不(shè)
C.着(tiǎn)  狡(xiá)    食壶浆(dān)  重蹈覆(zhé)
D.粉(cá)    恣(suī)      根深固(dì)    成吉思(hán)
2.(单选题,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秘诀      制裁        形销骨立      走头无路
B.诓骗      萧索        郑重其事      与日具增
C.游弋      防碍        心无旁骛      正襟危坐
D.飘逸      赃物        鸠占鹊巢      言不及义
3.(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之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时光。
B.无论哪一个年代,无论哪一个领域,勤于学习,善于总结,长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是成功者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C.他这种是非不分的态度和固执己见的行为,让在场的每一位心系传统古代建筑烫样技术的专家学者感到不言而喻
D.在这片土地上,他像祖辈一样,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4.(单选题,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乌鲁木齐市许多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替,使普通民众逐渐成为网络的主体。
C.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汽车生产车间参观,技术人员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同学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D.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素养、满足精神需求,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5.(单选题,3分)排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②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
③ 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A. ①  ④  ②  ③
B. ②  ④  ①  ③
C. ③  ①  ②  ④
D. ②  ①  ④  ③
6.(多选题,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项(  )
A.契诃夫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细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贡士”。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
7.(单选题,3分)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煮酒论英雄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8.(问答题,8分)林冲道:“你看我命苦么?等了三日,甫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小校道:“虽然不杀得人,这一担财帛可以抵当。”林冲道:“你先挑了上山去,我再等一等。”……只见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只见那汉子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林冲正没好气,……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这段文字选自 ___ (作者名)的《___ 》一书,此书是以 ___ 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其反映的社会主题是 ___ 。选段中林冲的绰号是 ___ ,那汉子是 ___ (人名),林冲斗那个大汉的原因是:___ ,他们相斗的结果如何:___ 。
9.(问答题,4分)名著阅读。
《艾青诗选》中,绘画出身的艾青对大自然的彩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力,善于通过彩的巧妙运用来准确揭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他在《北方》中用绿表 ① ___ ,在《火把》中用红表 ② ___ ,在《手推车》中用黄表 ③ ___ ,在《向太阳》中用紫表 ④ ___ 。(供选择的词语:快乐 悲痛 荒凉 希望 生命 忧伤)
10.(填空题,10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露从今夜白,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欲为圣明除弊事,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___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5)人不寐,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春蚕到死丝方尽,___ 。(李商隐《无题》)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 ,___ ”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怅惘。
(8)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的:“___ ,___ ,此事古难全。”
11.(单选题,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写“行路难”。诗人描写了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用山川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姜太公和伊尹两人的典故,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希望自己能得到朝廷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
D.这首诗抒发了对于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织。
12.(问答题,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
乌鲁木齐人事考试中心电话
A.人鸟声俱绝
俱:全。
B.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强饮三大白
白:白酒。
D.客此
客:客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B.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C.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13.(问答题,4分)文言文阅读。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① 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② 道:法则,方法。
(1)请用“\”给文中划横线句断句(两处)。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2)孟母是一个 ___ 的人。
14.(问答题,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
        ② 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 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 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
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 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