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高等教育比较
王海燕 王 虎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210094)
摘 要:中国和印度有相似的国情和历史,本文着眼于两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对高考制度、办学模式、经费来源、师资水平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比较,从而出两国高等教育的相通之处和差异所在,以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 印度 高等教育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O 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03)01-40-04
同样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有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首先,两国都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曾以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傲视世界。更为奇特的是两国的历史文化在被现代文明消解的过程
中,不但没有被创造性地转化成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资源,反而都成为一种异常沉重的现实负担。第二,两国都是世界上的超级人口大国,中国总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则名列第二。
迫于有限的经济条件,两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均以接受高等教育作为通向更高社会阶层和寻更好生活的首要选择,所以在两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都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剂和动力源。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印度在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矛盾较中国更为尖锐。具体表现为:印度的文盲率极高,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但它的高等教育却很发达,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可算名列前茅。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培养的科技人才有近300万之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特别是近些年仅信息专业一项,印度每年涌现出大约8万名信息技术人员。印度的许多大学,特别是那些受到国家和政府重视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德里大学和印度6所理工学院(IIT)被公认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同类院校相媲美。因此,它们不仅受到国内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的重视,也受到了国际上用人单位的青睐。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曾说
过: 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与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着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尽管有人批评印度对全民教育和基础教育不够重视,老百姓中文盲居多,可是由于印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印度的高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人才。
相比较之下,在教科文卫事业方面,中国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2年中国成人识字率为7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但中国仅为30%左右。统计显示,中国初、中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高等教育比较落后。
下面就从中、印两国的高等教育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关于高考制度的比较
印度中小学教育实行12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两年。印度学生到了10年级时,就要参加由 中央中等教育局!(CBSE)统一组织的考试,相当于中国的中考。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决定升入普高、中专、技工或职高;印度的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爱好和能力,决定在未来的两年高中里是上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即分科的选择。在文理分科的高中里念完两年、即12年级之后,印度的学生们都要参加另一次由 中央中等教育局!统
40
2003年3月M ar.2003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rumqi Vocati onal University
第12卷 第1期 Vol.12 No.1
收稿日期:2003-01-11
作者简介:王海燕(197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体育工作部人事干事,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 虎(1971-),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讲师。
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这虽然不完全相同于中国的高考,但这是决定每个学生命运的考试,因为毕业考的成绩要记入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中。
乌鲁木齐人事考试中心电话毕业考之后就是高考。印度的高考不像中国这样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而是由各大学自行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报考的学生每年3月份填写报考志愿,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考生为确保能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可去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有一些大学,如德里大学,主要看学生12年级的毕业考试成绩。成绩好就可报名,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另外,在高考中,理、商、文科都没考上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上函授大学。
从目前印度高考的情况来看,理工科最难,商科其次,再次是文科;而在理工科的大学中,印度理工学院(IIT)又是最难的,分数要求最高。准备报考IIT的学生,一般从9年级就要开始努力,确定主攻方向,而且考生的数理化成绩,英语和生物成绩都要相当好,才有可能被录取。文科生的必考科目是英
语、数学和基本逻辑,根据专业还要加考有关科目。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份量较大,因为许多重点大学全部都是用英语教学的。
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印度也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现象,即形形式式的辅导班、辅导中心。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里,很多准备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先赶去参加那些四点钟的辅导课,然后还要到学校去应付进度很快的日常课程,这种情况很常见。此外,家长也对学生施加着很大的压力。家长们都认为高考是决定子女今后命运的大事,不惜投入巨资。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也很相似。现在,不光辅导班学费很贵,有些学校的日常费用也让中产阶级家庭感到不堪重负。凡此种种,都对学生形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学生难以承受落榜的压力而自寻短见者也屡见不鲜。据印度报纸报道,2001年一个考季有近1900人自杀,2002自杀者达到了2000多人。由于一分之差,在高考成绩的名册上有可能相差二三十名。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灵感。印度舆论十分关心这些情况,一再呼吁要对高考进行改革。
二、办学模式比较
印度的高等院校分为五类:1、综合大学;2、准大学;3、国家重点学院;4、研究院;5、综合大学附属学院。前三类院校一般来说水平较高,有的可达世界级水平,可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顶尖级学者,但数量极少。绝大数的院校则是综合大学附属学院,印度的附属学院制度是以伦敦大学办学模式
为样板于19世纪中期创建的,称纳附大学制度,即一所大学接纳本地区的规模较小的高等教育学院(包括私立学院)为自己的附属学院,批准或拟定附属学院的教学大纲,指定教科书和补充教材,为附属学院的学生组织毕业考试,并对通过考试的学生颁发学位。印度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是在各大学附属学院中,如著名的加尔各答大学除自身的21个学院外,还有211个附属学院,注册学生达20万人。附属学院制的设立对印度独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少学院特别是私立学院教育质量不高,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成为生产学位的作坊!,令政府十分头痛。印度政府在80年代就提出努力使附属学院脱离大学成为独立的自治学院,截止1997年3月,自治学院只有110所,但对总数超过7000所的附属学院,印度政府要用自治学院取代现存的附属学院,并在大学中有选择性的创立自治系的最终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反观近年来中国的高等院校发展,从在校生的规模上来说,与印度大体相当,虽然在办学形式上,既没有像德里大学的世界级大学,也不存在众多数量的附属学院!,这都是由于我国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思想决定的。而最近中国政府作出的重点投资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隐约看出应是某种程度受到印度的影响。同时,一些大学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出现与发展,却并没有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可能也是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印度附属学院的过滥发展形势表示怀疑和担忧。相近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取印度高等教育之长,而避其之短。
三、经费来源
教育经费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在印度,凡是国家办的公立大学学费就低。因为这些大学都是由政府提供资助的,
41
第12卷 第1期                                  王海燕 王 虎:中印高等教育比较
经费都比较充足。有的学校每年的学费还不到100美元。如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只要能考上,几乎人人都上得起,而且穷困难地区的学生一般还享有助学金的待遇。由于公立重点大学学费低,教学水平高,毕业后求职又比较容易,考上这种大学成了许多考生及其家长们的重要选择。相比之下,印度的6所IIT理工学院虽然也是国家办的,收费之高却令一般家庭望而却步。原因是这些大学教学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齐名的。它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全部被人预定了,是目前印度最热门的大学。每年报考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但录取的只有2000人。因为报考的人太多,录取名额又太少,收费自然就高了。
印度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1 政府支出;2 学生的学费;3 私人捐赠;4 高等院校的自筹资金;5 国际援助。
政府支出。印度高校的78%到92%的资金来源是靠政府投资(只有准大学例外),约25%的经费是靠私人
捐资。近十年来,印度政府每年投向高等教育的费用都超过200亿卢比,其教育预算的1/3用在了只占全国学生人数1/20之一的高等教育上。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印度,近一半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文盲率至今仍高达40%上下,小学一至八年级的辍学率约为54%。而印度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又差,地方对于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此外,数量庞大、教育质量低下的附属学院给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学费与助学金。印度是高等教育低收费国家,尽管印度政府多次想提高学费来缓解高等教育的财政压力,但一半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印度政府基于政治上考虑,提高学费只能是纸上谈兵。印度学生的学费依学校的层次和所学科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附属学院的学费最低,大学的学费要高出附属学院五倍。从专业收费来看,文理科学费最低,工商管理的最高,某些文科的学费只够看一场电影。在助学金方面,重点学院最多,附属学院最少。准大学、重点学院、研究院、以及医科、理工科学生的助学金均超过了学费,而恰恰是这些院校及学科的毕业生质量高,成为用人单位争夺的热点,自然也成为学生报考的热点,但由于富人子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自然也就有了享受高额助学金的大多是富人子弟的现象。
私人投资。在印度私立学校很多,但私人投资、私人管理、不受政府控制的学校却很少。
在经费方面,印度的高等教育日渐显现出一些紧缺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下降;
2 学生人均经费下降;
3 高等教育的发展性开支减少。
对此,印度采取了如下对策:1 公费的渠道。政府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可行办法是设立新的税种。如大学毕业生税和教育税。雇用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应该承担培养这批高度熟练的人力资本!所需的部分费用。而教育税可以保护教育部门免受挪用经费办事低效和腐败行为的侵害,保证最低限度的资金来源。2 增加私费的渠道:如提高学杂费和设立学生贷款。3 自愿捐赠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捐助免税。各高校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优化内部管理、严格审查师生比例、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比例,这方面的节约使各高校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与印度相比,尽管我国教育经费的状况相比印度要好得多,特别是基础教育经费解决的较好,但同样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方面。对此,我国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教育的关注,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主要有:
1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2 调整教育内部结构和经费分配;
3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4 加强法制建设;
5 设立学生助学贷款;
6 制定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民间投资教育。
四、毕业生就业
人才高消费现象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造成的,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反而容易出现人才相对供过于求和人才就业困难的现象,尤其是社会处在大调整时期,相对较多的职业变迁会引发高失业率,这使得能够提供给知识劳动者的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由此产生相对严重的知识性失业并加剧就业的竞争。这种现象在中国和印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同时,中印两国的学生均喜欢以留学的方式外
42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总第43期)
迁,印度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国继续留学深造,他们除了去英联邦国家之外,将保障移民权利列入宪法的美国则成为他们的首选之地。经过数年艰苦的学习,他们往往都能在这些国家到一份较称心的工作。从目前美国硅谷!各公司的人员结构来看,多数公司由三种肤的员工组成,他们是棕的印度人、黄的中国人、白的欧洲人。不过在这些企业与公司里,老板大多是白种人,印度人往往是业务的骨干和高级职员。
这些在西方国家的信息产业和软件业取得成功的印度人,他们带着自己的专长与积累的经验和资本、业务关系,有的独立创业,很大一部分人则回到印度报效祖国。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和软件业担任要职的印度人,把接到的订单和研究开发项目发往印度。其中有美国五角大楼及政府软件开发研究项目的订单,这些项目的订单,对印度来说利润丰厚,回报率极高。因为印度软件人员的工资低,只相当于美国与英国的八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软件的开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此高的回报率又促使了印度信息产业和软件业更加迅速地发展壮大。尊重知识代代相传自古至今,印度国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很浓。印度人认为,知识是最高尚和最圣洁的,也是最神圣的。谁的知识越多,他在社会上的威望也就越大。自然也会得到社会的敬仰和爱慕。
五、师资
印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是高校的师资、教材、教学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差别不大,特别是印度著名的国家重点大学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和6所理工大学。他们的师资、教材和教学管理,与世界名牌大学几乎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凡是在印度这2所国家重点大学和6所理工大学学习的毕业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公司都受到欢迎。目前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中,有820家是印度人创立的。同时,在西方著名的大公司里,也有大量的印度科技人员担任尖端产品的研究工作。
在印度,知识分子的待遇也较高,他们的工资往往是普通工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在大学里,一个普通勤杂工的工资为1500卢比左右,那么教授的工资要在15000卢比左右。一个工人住一间房,但是一个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则要住一幢小洋楼。印度知识分子拿高工资享受较高的待遇,普通的劳动阶层和商业职员没有半点怨言,而只会激起他们或他们的子女奋发向上,去拿高工资、去享受高待遇,这也是印度普通人家追求的一个光宗耀祖的目标。
印度民族同时也是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英语是英国殖民者强加给印度民族头上的异族语言。但是,经过印度文化的渗透和修磨,形成了独特的南亚英语,其表达力相当丰富。印度知识分子并不把西方文明阻挡于门外。19世纪初,印度有许多能人志士纷纷去欧洲国家留学,他们苦苦寻印度落后贫困的原因和拯救人民的真理,他们用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思想与科技,对印度传统文化中陈腐的东西进行改革,发展印度现代的科学技术。印度独立后,更加注重从西方科技中吸收营养,发起了绿
革命!、白革命!和蓝革命!,解决了印度的粮食危机,并还有余粮出口,又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牛奶生产大国!,鱼类与水产品的出口也给印度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印度政府规定英语为官方用语,它同国语印地语处于相同的地位。印度政府的文件通常同时用印地语和英语写成。在社会上英语也被广泛使用。图书、报纸、广播电视、街头标识、广告都用印地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写成。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英语的使用程度更是普遍。在学校英语是必修语种,无论是小学、中学与大学,学生都要同时学习并精通英语和印地语。由于印度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高,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不存在语言和文字障碍,他们也更容易在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和寻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 比较高等教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2] 安双宏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充的后果及其启示 [J]
人大复印资料 高等教育,2000(11);[3] 杨 洪 试析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 [J] 人大复印资
料 高等教育,2001(6);
[4] 王留栓 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 [M] 学林出版社 2001 1
责任编辑:高
43
第12卷 第1期                                  王海燕 王 虎:中印高等教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