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8页。
2、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二、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①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岁月中锻造了灿烂文明,不仅赋予中华儿女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且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无尽的光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运用中华文明丰富智慧促进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安徽高考时间2020具体时间②世界是统一性多样性共存的世界。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为人类带来合规律性的认识,多样性为人类带来合目的性的价值。而中国先哲对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又与西方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两个最大的学派——儒家和道家——有着共同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合一。但儒家和道家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角度来谈这个合一的。道家强调自然性,儒家强调人文性。互补而制约,相济而协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人与自然的合一揭示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合一,这种合一的理念在实践中转化成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共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不同个体的和谐共处。
③人既有合规律性认识能力,又有合目的性价值追求。世界是人的世界,世界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中国的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人既有合规律性认识能力,又有合目的性价值追求。世界上只有人才具有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创造力,并自由地展现于自己所塑造的文化形态之中。中华先民的文化创造力体现在诸多方面: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德向善的要求;民本思想的张扬;公平正直、扶危济困的风尚等。正是这种种理念、精神、要求、风尚经过数千年的积淀、选择、传承和创新,潜移默化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
④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涵养了民族的海纳百川情怀和创造精神。中华民族秉持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然和他人,而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不仅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而且兼收并蓄、厚德载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新文化形态,其中最为醒目的是两大文化形态:一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中国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其根基是以“仁”“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强调和平、和谐、和爱、和美、和处、和立、和达、和通等“和文化”理念,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新作为。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因为中华儿女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且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B. 道家强调自然性,儒家强调人文性,两者互补而成制约相济而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共处。
C. 人既有合规律性认识能力又有合目的性价值追求的特点是我们中华先民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D. 中国先民们早就认识到了人既有合规律性认识能力又有合目的性价值追求的特点,也形成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论证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B. 文章从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角度认识世界入手,指出中国先哲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西方有所不同。
C. 文章用儒家和道家理念的不同来论证中华先民文化创造力体现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上。
D. 文章最后指出“和文化”理念可以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新思路
3、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而儒家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合一,二者的关系互补而成制约相济而协调。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所涵养的海纳百川情怀和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C.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D. 中国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其基础就是以“仁”“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方阵上扎的是一大堆稻草人,右方阵上是一堆乱石,前方阵是一带长河,后方阵上扎的尽是纸糊的假楼台。”
“哈哈!”简直是谁也没有料到,我这一描述,竟然得到了孔明的灵感。
“也亏你想得出来!”他夸奖说,“摆个左方阵,扎上些稻草人,对了。摆个右方阵,扎上些乱石?乱石是山嘛。前方是水了,后方是山了。全都有啦!可是……既不是山石草木,哪来什么长河、高楼呢?”
我也禁不住笑了:“这不是我摆的阵势,是陆逊遇着的阵势。他只顾看轻敌人了,哪里注意是什么东西呢?”
“那末末,”孔明问,“陆逊究竟走出了八阵图没有呢?”
“走出来了。”我说,“根据作者吴承恩的意见:后来是东吴的将士们一齐冲了进去,才救出了陆逊。”
“吴承恩何许人?”
“小说家。”我说,“本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府山阳县人。”
“这射阳居士明末清初的诗人、剧作家、书画家兼发明家吧?”他像是询问我,也像是告诉人众。
我尽管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他呢,但我知道吴承恩是明未清初人,只能回答得粗略些。我说:“吴承恩是明末清初人。”
“那他未必知道我摆了八阵图了?”孔明笑着说,“即使知道,也是清朝人了。”
“是的。”我点点头,“但他写的《西游记》里却有关于八阵图的描绘。”
“哈哈!”孔明很感兴趣了,“吴承恩怎么知道我的八阵图呢?”
“多半是传说。”我回答,“但也可以说是以史为根据的。因为三国时代的各种阵法以及八阵图本身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记载。”
“可是,”他又笑了,“如来佛和观音菩萨都是佛教里的神,习惯于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是我的徒子徒孙呀!他们怎么会认识我的八阵图呢?”
“神话小说嘛,”我说,“都是人创造的。创造者可以旧事新编嘛。吴承恩编排出唐僧取经遇到八阵图的故事情节,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孔明连连点头:“唐朝人想象中的事情,形象地描绘在明朝人写的书里。我不妨再旧事新编一下:明朝人不会把我摆的八阵图描绘得那么神奇吧?我好像记得有一本记载唐朝史实的书里谈到过唐玄宗赏识一个姓窦的将军……”
“你说的是《窦娥冤》吧?”我插嘴说,“那是元朝人关汉卿写的悲剧。”
“对啦!”孔明笑道,“关汉卿用窦娥的冤案来打动读者的心。窦娥是被父亲窦天章送出去当童养媳而死去的。大概窦天章还送了什么秘方给窦娥带出去吧?否则一个弱女子怎么斗得过那有权有势的赛卢医呢?我们可以想一想:窦天章既能帮助蔡夫人用不着求神问卜就能
生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家业、官衔;那么,窦天章比之于那位生不下儿子的蔡夫人岂不能干得更出些?如果真是这样……”
他越说越发挥开了:由《窦娥冤》联系到《汉宫秋》,再联系到《梧桐雨》,那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吧
再联系到《长生殿》,那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吧?在《长生殿》里,唐玄宗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错:一个皇帝嘛,哪里能像平常人那样对待自己的爱人呢?他的最大的错处,就是让杨贵妃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已才“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不然的话,唐玄宗和杨贵妃双双投到东海上去了,或者他们跑到今天的四川省,在那个天府之国里过着平静的小市民的生活,历史岂不更是丰富多彩吗?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夸奖说,“可是你说的这些书,现在的人很少有读过的了。”
“那就让他们读一读吧。”他毫不在意地说,“不读《窦娥冤》,窦天章为人治病的故事还有谁会知道呢?不读《汉宫秋》,难道王昭君‘出塞’时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里的苦楚还有谁会知道呢?不读《梧桐雨》,梦回酒醒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痴情还会流传下来吗?不读《
长生殿》,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的忏悔,一个作皇帝的人也是有人情的,这样的动人情节难道还能在今天的文艺作品里占有一席之地吗?”
“可是,”我辩解说,“文艺作品的流传,也不一定靠书籍记载呀。舞台上演出的戏曲,不是也很受观众欢迎的吗?”
“你说得很对。”他表示同意,不过笑了一笑说,“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我就没有机会摆八阵图了。”
“那也不然。”我也笑着说,“即使没有你的八阵图,也会有别的什么阵图。三国时代要是没有你的八阵图,也会有六阵图、七阵图等。天下的阵法多得很。你摆的八阵图,不过是一种阵法罢了。”
“你说得也有道理。”他又连连点头,“是的,要是没有三国时代的各种阵法,我只怕不会有我那八阵图了。”
谈到这里,谈话不觉已经转入总结性的主题:历史上出现过的东西和创造,普及的重要。孔明指着壁上挂着的那张条幅说:“就拿这幅字来说吧。这里面有一个错别字。”说着指出了
那个错别字,“我这个诸葛亮不如你这个‘知者’呀!”
“哈哈!”我望着孔明也大笑起来。原来这是我几天前写给他的“惠书”,用怀素体的笔法草书的一幅“诸葛亮破八阵图”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