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七【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繁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是对当时动荡社会厌倦的产物,但是并未崇尚神学迷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逃避现实,而不是学以致用,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仍是正统,故D项错误。
2.(2019·合肥期末)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该主张说明(  )
A.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    B.道教思想适应统治需要
C.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
解析:选D 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而已,未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道教思想并不适合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是隋代儒学家才提出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学者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故D项正确。
3.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解析:选C 根据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4.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解析:选C 材料中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以礼度为首为总原则,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道教吸
收、利用儒家思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并没有以修身齐家治国为宗旨,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的决心和责任心,故A项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和儒家初始阶段的儒学家,是表面反映,而其本质是期望学习和恢复早期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韩愈赞赏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韩愈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6.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解析:选C 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说明韩愈以卫道者自居,来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故A项错误,C项正确;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民众受到异族统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7.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解析:选C 材料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故A项错误;三国之前,火药已经发明,故B项错误;据材料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可知三国时期,人们对火药材料有一定的认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唐末火药用于战争,故D项错误。
8.右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作品的字体(  )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解析:选C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9.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 994卷,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 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盘
解析:选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所载书目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可知这是由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转轮排字盘是元朝时期王祯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解析:选B 题干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不构成密切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11世纪中叶的北宋毕发明的,当时的印刷术还是雕版印刷术,故B项正确;题干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推知官方先掌握雕版印刷术,且题干未比较民间印刷与官方印刷的技术高低,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说在扬州、越州刊印,未讲是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
11.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籍贯不明者19人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安徽高考时间2020具体时间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解析:选C 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中,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都占据较大的优势,唐代文学人才在这一时期呈现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
12.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  )
A.描绘人物形象    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
C.绘画布局构图    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
解析:选D 材料强调描绘人物形象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气韵,以形写神,传达主观情致神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敌,使其归顺朝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所撰碑志铭文近八十篇,有关与骄藩斗争的约达二十篇。主要记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
——摘编自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其主要事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韩愈予以简单评价。(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本题根据材料“‘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佛道冲击儒学、家风家学渊源、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等方面概括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从冒死谏止迎佛骨、说降叛军、反对分裂等方面回答其主要事迹。第(2)问,根据材料主要记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复兴儒学、天下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的范畴等方面对韩愈予以简单评价。
答案:(1)原因: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
事迹:冒死谏止迎佛骨;不顾个人安危说降叛军;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与。
(2)积极: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为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变奠定了基础;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由于所处特定的时代,决定了其思想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的范畴。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